今天是:2018年01月30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法制与新闻》官方网站
背负4条人命的“作家嫌犯”
发布时间:2017-10-19 17:14 | 来源:中国法制与新闻网


 本刊记者_王春  通讯员_金睿涛


  时隔22年,浙江省湖州市史上最大一起未破命案终于成功告破,两名犯罪嫌疑人刘永彪、汪维明全部落网。
  本刊记者从浙江省公安厅、湖州市公安局联合召开的“1995·11·29”特大抢劫杀人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湖州市警方经过22年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破获湖州织里“灭门惨案”。
  1995年,两名犯罪嫌疑人为抢劫钱财,在湖州织里一旅馆先后杀害4人,包括一家3口和1名旅客,社会反响巨大。在潜逃多年后,其中一名嫌疑人,成为知名作家,另一名嫌疑人已成为企业主。
  在被警方抓走的第10天,安徽籍作家刘永彪出现在央视《面对面》节目的电视屏幕里。他剃了短发,穿着看守所的黄马褂,说话时表情平静。
  刘永彪说,想把自己的经历写成故事,甚至连题目都想好了,但只写了两三万字,没敢再写下去。“如果要写,我就写原罪,打一个括号,后面是赎罪。可我现在没有资格写作了,我是死一百次都不为过的人。”

  小镇突发命案
  1995年11月29日凌晨,湖州市织里镇晟舍村,警报声划破了冬夜里的平静。当地一家旅馆发生命案,民警赶到现场后发现,旅馆老板闵某生、老板娘钱某英、老板孙子闵某及旅客于某峰4人被杀害。
  其中,老板闵某生、旅客于某峰死于旅馆的203房间,老板娘钱某英、老板孙子闵某死于202房间。
经法医鉴定,4名被害人均系被钝器击打头部致死。作案手段十分残忍。案件被定性为抢劫杀人案。
  “闵某一家在我们当地人缘非常好,当年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我去他家的旅馆,看到楼梯上全是血迹。当时我们全村人心惶惶,发生这样的事情大家都非常害怕。”住在闵某家宾馆附近的村民闵锦水告诉记者。
  案发后,湖州市、区两级公安机关迅速抽调全市刑侦骨干参战,成立专案组,全力开展专案侦破工作,浙江省公安厅也派出刑侦专家协助湖州公安机关破案。
  专案组成员经过地毯式调查走访,对住宿旅店的旅客、旅店周边的居民以及织里镇周边该时段过往车辆的驾驶员等证人及可疑人员一一进行详细的询问。
  根据走访调查等情况,警方发现,11月28日和29日在该旅店住宿的两名男性旅客有重大作案嫌疑。
  然而,两人在住宿时并没登记,而且当时街头也没有监控。二人在作案后,趁着夜色迅速逃离,仿佛“人间蒸发”。
  22年前,互联网远未普及,以至于现在以各种关键词检索,都找不到任何与这起特大抢劫杀人案相关的新闻报道。
  在参与办案民警的记忆里,当年这起恶性案件犹如一枚“重磅炸弹”,震惊了浙江警队,也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小的波澜。
  这桩22年前发生在织里的命案,不亚于当年发生在长兴龙达商场的杀人抢劫案,一直是湖州警方心头的痛。
  二十多年过去了,凶手是谁、在哪里?警方查了又查,却毫无线索。

  辗转10省市追凶
  今年6月初,湖州公安机关根据浙江省公安厅“除毒瘤净土壤”严打整治行动安排,全面部署开展侦查破案大会战。
  “1995·11·29”织里晟舍抢劫杀人案发生后的22年里,可能很多人慢慢淡忘了这起案件,但湖州警方对案件侦破工作从未放弃。
  当年,专案组通过大量走访调查了解到,有人反映两名住客的口音是安徽皖南那边的,还有人看到他们抽的香烟是“盛唐”牌。
  警方调查发现,香烟是皖南一带生产和销售的,结合目击者说看到其中一个人是戴着鸭舌帽,而这种装扮也很像安徽一带的打扮。
  同时,警方在命案现场提取到了包括毛巾、指纹、鞋印等大量痕迹物证,并对犯罪嫌疑人进出轨迹、作案过程及案犯特征进行了准确刻画和现场重现。
  可惜的是,限于当时的侦破条件和科技手段,案件一直未获得突破性进展。
  今年,湖州市公安局再度重启该案侦破工作,成立专案组,并下设重要线索查证组、物证搜集检验组、大数据后台支援组、重点地区调查组等专业小组,全力以赴开展案件侦破工作。
  侦办期间,浙江省公安厅对案件侦破工作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专案组先后赶赴江、浙、沪、皖等10余省市搜集证据资料,入户调查600余户,走访排摸2000余人。同时,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到案件侦破中来,积极提供案件相关线索,寻找案件新的突破点。
  其间,专案组为避免系统比对存在的客观误差,采用人工比对指纹档案6万余份。在多方努力下,通过复杂的DNA比对,最后,警方确定了安徽芜湖南陵县的刘姓一族。
  今年8月10日晚,案件获得重大突破,警方锁定一名犯罪嫌疑人刘某(男,1964年出生,安徽南陵县人)有重大作案嫌疑。
  当晚,湖州市公安局分管刑侦工作的副局长沈连江带领抓捕组,连夜赶到南陵。11日凌晨1点多,在县城一小区将刘某抓获。
  随后,湖州警方从刘某处获悉另一同伙汪某(男,1953年出生,安徽省南陵县人)在上海浦东。11日6点多,抓捕组兵分两路,赶到浦东,在浦东区杨高南路一小区内将汪某抓获。
  这桩悬在湖州警方心头22年的特大杀人抢劫案终于告破。目前,两名犯罪嫌疑人均对作案经过供认不讳。
  这桩湖州特大悬案和浙江第一悬案告破一样,也历经了6任公安厅厅长,22年之后告破。
  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有关人士说,这一案件的侦破,跟现在的刑侦技术发展有很大关系。

  因女儿患病“搞钱”杀人
  今年53岁的刘永彪,现羁押在湖州市看守所。他身材高大,戴着手铐和脚镣。
  1995年11月底,刘永彪和同村村民汪维明来到浙江一个叫织里的集镇。这里服装业发达,许多人成为先富起来的一批。
  办案民警介绍,当年作案前,刘、汪两人就有“抢钱的预谋”。按照刘永彪的解释,当年他女儿有眼疾,需要5千元的手术费,于是他和汪维明来到经济发达的织里?“搞钱”。
  当年11月29日,刘永彪和汪维明以旅客身份,入住了织里镇晟舍村的闵记旅馆。
  为什么选择在旅馆作案?刘永彪用“巧合”来形容。
  案发当晚,一位姓于的山东商人与刘永彪同屋居住,很快被刘、汪两人“瞄”上。
  “他做生意,又穿着西服,我们就以为他很有钱。”刘永彪说,当时他们只从于姓旅客那抢得了十几块钱。
  而办案民警透露,于姓旅客身上的数千元现金是藏在裤裆里,未被发现。后来,刘、汪两人又将目标转向旅馆老板。
  闵记旅馆的凶杀案,是案发第二天发现的。
  织里镇晟舍村支书闵锦水说,案发第二天上午,旅馆老板的12岁孙子没有去学校,村里小学的老师让一个孩子去旅馆叫人,才发现异常。
  在旅馆二楼紧挨着的两间房屋内,发现了4具尸体。旅客于某和年过六旬的旅馆老板闵某,死于203房间;旅馆老板娘钱某,以及其读小学五年级的孙子,死于202房间。警方透露,4人均被钝器击打头部致死。
  “我们用的是绳子和棒锤。”刘永彪透露。
  作案后,刘永彪和汪维明去了一趟上海,然后回到安徽的家中。“我们每次想到这个事就担惊受怕。”刘永彪说,自己当年一时糊涂犯下大错,事后非常后悔,“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后悔”。
  浙江警方在案发后迅速介入调查,可无法找到有效线索—案发时没有目击者,没有监控影像资料,旅客入住没有登记身份。
  湖州市公安局当年参与侦办此案的刑警宋荣根告诉记者,案发后虽然将怀疑目标锁定为两名旅客,但并未调查出两人进入旅馆前后的活动轨迹。
  “这是最大的遗憾。”宋荣根说,“如果当年找到了这两个人的活动轨迹,案子可能早就破了。”

  痕迹物证成破案关键
  值得庆幸的是,警方在案发现场提取的痕迹物证,多年来都保存完好,成为22年后破案的关键。
  DNA生物鉴定技术的发展,给此案的侦破带来契机。2017年,通过对当年案发现场物证的鉴定以及大量的摸排,警方将嫌疑目标锁定为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的刘氏族人。
  办案民警陈红跃介绍,今年8月8日,他乔装成科研人员,以调查刘氏家族迁徙及当地卫生状况的名义,到刘永彪家中找其抽取血样。
  “他非常平静,很配合。”陈红跃说,对于刘永彪的怀疑,当时他内心一度产生动摇。
  “其实我当时就知道了。”刘永彪说,“我看了那个白银杀人案,怎么会不知道呢?什么DNA比对,他们不讲我都知道的。”
  刘永彪说,抽血时他预感“东窗事发”,有过当场自首的念头,但11岁儿子就在身边,让他下不了决心,“还是没有勇气,还是有一点侥幸心理。”
  两天后检验结果出来,刘永彪的DNA与案发现场烟蒂上的残留唾液吻合。民警连夜赶至刘家,将其抓获。现场视频显示,当时穿着条纹T恤和肥大短裤的刘永彪,顺从地让民警戴上手铐。他没有反抗,而是说:“我等你们到现在。”
  “我晓得自己一定跑不掉,我盼望这一天。”刘永彪说,“现在我虽然戴了铁镣,但我觉得精神上面放下了。最起码我在这里睡觉睡得很好,没有噩梦。”
  刘永彪说自己希望早日接受审判,“我就盼着法律早给我一个了结,对我越严厉越好。既是对受害者家属有一个交代,也是解脱自己。”
  其实,在专案组民警找他采集DNA血样当天,他给远在上海的汪维明打了电话,还给妻子黄小兰(化名)写了一封“遗书”。
  这封信里说:“今天公安人员来提取了我的血样,我知道自己22年前的鲁莽行为要有个结果了,我也可以摆脱这么多年的精神折磨了。”
  刘永彪还在遗书里表示,自己准备用老鼠药自杀,但想到孩子让他下不了决心;他还准备去投案自首,又害怕家属背负杀人犯的骂名,没有去。他对自己的身后事,包括孩子的教育等都作了安排。
  8月17日,刘的妻子黄小兰拿到这封信。一位中洲村的知情者告诉记者:“刘永彪女儿看后大哭。”
  丈夫被抓后这些天,黄小兰精神恍惚,眼里噙满泪水总想哭,她告诉记者:“他(刘永彪)平时就是喜欢和人家打打麻将,打架斗殴从不参加,杀人怎么跟他沾得上边?所以到现在我都无法接受。”

  声名日隆却难逃窘境
  据刘永彪的发小透露,刘永彪热爱文学,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为改变贫困家境,刘永彪曾在村里开过一个照相馆,四处帮人照相挣钱。
  农村的艰辛生活并没有浇灭刘永彪炽热的文学梦。1983年,他与四个发小成立文学社团,创办了《青弋江畔》社刊,一起写稿、刻写、编印杂志,还报名参加了辽宁《当代诗歌》的诗歌函授班。
  自此,刘永彪正式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85年,他在合肥市文联的《未来作家》期刊发表处女作。
  芜湖作家谈正衡就是在这之后认识刘永彪的。
  性格开朗、豪爽,到哪里都不认生、拘谨—刘永彪给谈正衡留下了好感。“他是我的同镇老乡,都来自底层农村,认识后我们便经常见面。我出道早,在芜湖文学圈子里受人瞩目,就经常引荐他到圈里来,有意提携他。圈子里朋友们都叫他‘彪子’。”
  在谈正衡看来,刘永彪是从最底层来的农家贫寒子弟,以期通过文学改变命运:“我很欣赏他,省里的作家、文学期刊的总编、编辑到了芜湖,我都会叫上他一起参加接待,乐意介绍他是‘农民作家’彪子。”
  农民作家“彪子”,很快显示在关系运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芜湖文学圈子里活跃起来,更获得了文学大家鲁彦周的关照。鲁当时是安徽文坛的旗帜性人物、精神领袖,性格极和善,尤喜提携文学后辈。
  刘永彪当时创作热情高涨,非常勤奋,不断在报刊上发表豆腐块文章,以及短小说,在南陵县已崭露头角。谈正衡认为,刘永彪早期作品展示的是农村底层小人物的艰辛与奋斗,以及内心的煎熬与挣扎,“是文学的主流方向,且可读性好,现实感强,沉甸甸的,让人眼睛一亮。”
  刘永彪从农村走出,曾经前往数个城市寻梦,但并未被都市生活所接受,辗转流离,最后回到南陵,历经艰辛。
  1992年11月,刘永彪女儿斯斯出生,患有先天性眼疾。刘永彪为女儿四处奔波,筹钱医治,无心写作。
  多位受访的芜湖文学圈人士介绍说,这段时间刘永彪遭遇其最窘迫时期:家庭农业收入微薄,依靠稿费根本应付不过来。他开始频繁向朋友借钱,“借的人太多了,以致于后来许多人见了他就躲”。
  1994年下半年,刘永彪曾到弋江镇中学谋求语文代课教师职位,但因普通话差、试讲效果不好而遭拒。
  1995年11月,刘永彪和同乡汪维明远走湖州织里犯下抢劫杀人案。在一饭店旅馆内用钝器将山东籍商人于某峰和旅店老板闵某夫妇及其孙子残忍杀害。
  1996年10月1日,女儿斯斯的眼疾手术在上海一地下旅馆进行,主刀者是退休老医生邹永华、王秉桓。手术完后被要走医药费3000元。
手术效果却是,“女儿的眼睛变成畸形,疤痕累累,视力降至0.08。”刘永彪因女儿的不幸万念俱灰,两年来居然没写成一篇小说。不幸几乎使这个家失去了生机。
  刘永彪还染上了赌博恶习,他经常蹲在马路边的小赌摊下注。输光了钱就跑到朋友处借钱,接着赌。
  1995年之后,刘永彪经常往南陵跑,先后在南陵县电视台、南陵报、芜湖日报南陵版工作,2004年开始,刘永彪开始办作文培训班。2005年刘永彪的中短篇小说集《一部电影》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还获了奖。
  2014年11月,刘永彪创作的25万字历史演义小说《行者武松》出版,第二年改编成50集电视剧的剧本。
如果22年前的事情没有败露,刘永彪仍然是那个“了不起的人”。他是南陵县第一个在青年文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上的人,也是第一个获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称谓的人。
  如今东窗事发,“知名作家”的面目渐渐清晰,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责任编辑:刘沛林
最新文章
律师在纠正冤案假案中发挥重要作用 保护商业秘密,主动预防重于亡羊补… “首届中国商业秘密保护高峰论坛”… 聚焦两院组织法首次大修 田文昌:司法改革离不开律师担当 行政审判既不能干预行政 又要监督… 为什么成立业主委员会这样难? 银行业迎寒冬,裁员须依法
推荐文章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一百零九次委…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 最高检对张文中案顾雏军案同步审查… 公安部:严肃追责赌博幕后保护伞 打… 最高检已纠正7件涉产权刑事申诉、… 公安部党委召开2017年度民主生活会… 最高检:谨防假冒检察机关实施电信… 曹建明:坚决拥护党中央关于宪法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