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胜利:铁汉柔情
发布时间:2017-06-22 14:58 | 来源:法治与新闻
本刊记者_魏巍
如果把吸食毒品的人员看作是病人,强制隔离戒毒所便是可以治愈他们的医院,强制隔离戒毒所里的干警们就是“医生”,只是这“医生”当的着实不易……魁梧帅气、充满阳刚之气的河北省廊坊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二大队大队长郭胜利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一位在一线坚守了30年的老干警。
30年坚守一线不是因为觉悟高
与郭胜利警官的接触缘于需要提前了解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情况,为记者进一步采访做准备。郭警官的笑颜里藏着军人身上特有的正气,谈起对吸毒人员的看法,他表现出惋惜和同情。
“吸毒人员中绝大多数人属于被动吸毒,主动选择吸毒是少数。他们中有许多人经营着一份不错的事业,对待他们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人是要有区别的。在戒毒一线工作的干警们,几乎二十四小时和他们在一起。戒毒除了要完成生理脱毒,还要实现心理脱毒,无论对干警还是对戒毒人员,都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我们需要一起努力。”听着郭胜利警官的介绍,回想刚刚他从戒毒人员生活区向我们走来时的状态,与其说他是一名戒毒所的干警,记者更觉得他像是这些戒毒人员的家长,而且是一名懂得戒毒专业知识的特殊家长。
郭胜利警官说:“我就是一名普通干警,打心里想换个岗位休息一下,但一直没机会,偏偏这个岗位有特殊性,一会儿没人盯都不行,但凡出错,就是渎职。所以一线干警们工作时精神压力非常大。”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与其他被限制人身自由人员相比,情况更为复杂。刚刚被送进队里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经常会有吸食毒品后毒品作用尚未在体内消解的情况,俗称“没下挺”。这样的戒毒人员一方面无法进行正常沟通,另一方面因为精神极度亢奋,具有多疑、攻击性强等特点。保障与其接触的干警人身安全、安抚戒毒人员情绪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强制隔离戒毒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生理脱毒期从入所起算3个月,此后还有大概12个月到18个月的康复期,最后是为期3个月左右的回归适应期。三个不同的时期,从饮食设计到药物介入,从心理辅导到情绪宣泄,从每天巡诊到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郭胜利与他的同事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今天重复着昨天,明年重复着今年,身上的责任与时刻紧绷的神经别无选择地坚持着。
收治成功后,戒毒人员进入为期3个月的生理脱毒期。由于戒毒人员吸食毒品时,有些身体上的病症并不显现,吸毒人员自己也不知患病情况;另外,因吸食毒品给身体造成的损害需要在这一阶段进行调养、恢复。所以,在生理脱毒期的3个月当中,干警们要重点监控戒毒人员的身体状况,并且在饮食上给予特殊的关照。
“这么大的工作压力,这么偏僻的工作地点,这么长的工作时间,家里人能理解吗?”
记者的问题把郭胜利警官问出一脸无奈的笑,他表示,不被理解是必然的,更让家人反感的是,吸毒人员中感染梅毒、丙肝、艾滋、肺病的比例很高,面对这一复杂的戒毒人群,感觉比看孩子都累,不能有半点疏忽和大意。
“队里无小事,小事要当成天大的事去做,这才能保证不出任何差错。”郭胜利这句话给记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司法干警是军旅生活的继续
军人—初见郭胜利时给记者留下的感觉如此,一番交流后,这种感觉亦然。“哈哈,我确实当过兵,三年武警生涯练出一身脱不掉的军人习惯。”郭胜利爽朗地回答了记者的疑问。
郭胜利觉得自己和数字3比较有缘分。高中毕业后,向往军旅生活的郭胜利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在看守所服役三年,当时看守的主要是“未决犯”,年纪轻轻,他就亲历三条生命的结束。转业,三个选择摆在面前,他选择了和军装最相近的服装、工作内容最相近的职业—劳教警察,二十多年一线工作,在我国劳教制度 废止后,他从劳教一线干警走上了戒毒一线干警的岗位。
从1987年入伍转为劳教干警,再到戒毒干警,郭胜利30年如一日,三种工作角色似变非变,工作环境却从没变过。郭胜利坦言,三种职业都是和人打交道,这也是工作中最复杂的部分。三种职业面对人群不一样,面对“未决犯”,主要任务是看守,不需要做思想工作、心理疏导;劳教工作难度明显增大,由于当时接受劳教的人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沟通显得难度大;现在的戒毒工作比劳教工作难度更大,吸毒人员绝大多数受过一般教育,一部分人受过高等教育,比较容易交流。由于受教育程度高,反而对干警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都要求高,同时,他们的服从性差。干警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提升自己,根据每个戒毒人员不同的特点,找不同的切入点开展工作。
做一名戒毒所的干警,需要掌握的知识多而杂,像一名学校里的全科老师,也像医院里的全科医生。
体育锻炼时要会带领戒毒人员做广播体操;戒毒人员生活区水龙头坏了要在办公室维修不及时自己维修;发现戒毒人员情绪不好时,引导他从低落的情绪里出来,进入到一种积极的戒毒当中去……
通过大量和戒毒人员接触,郭胜利发现,很多吸毒人员认为“溜冰”无所谓,抛开环境因素,都可以自己克制毒瘾。他们对毒品的成瘾性产生怀疑,不认可这是件危害特别大的事情。有些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时髦的交往方式。所以,关于毒品危害的宣传仍然有大量工作要做。
干警们普遍“惧内”
由于工作地点偏僻,往来十分不便,对于家人而言,干警上班就相当于出差。在单位里,由于人员紧张,哪位干警发生特殊情况无法接班,值班干警连饭都吃不上。由于工作原因,干警们普遍对家庭关照较少。“只要我在家,一定是我做饭,媳妇手都不用伸。我们这些干警都‘惧内’,对家庭亏欠太多。”郭胜利的威武瞬间变得柔软。
不仅是妻儿,全家人都自觉地有事尽量不给郭胜利增加麻烦。在记者的再三请求下,郭胜利聊起了家庭和工作间的冲突。“各种琐事不胜枚举,最吓人的一次是1999年6月9日,当时单位有重要活动无法离开,活动结束时间为6月10日。9日早晨,没有心脏病史的父亲起床后感觉心脏不舒服,妈妈和姐姐将父亲送到医院,却没查出问题。妈妈因担心而强烈要求让爸爸住院观察,晚上7点姐姐离开医院时爸爸仍然一切正常,8点多钟姐姐接到电话得知,爸爸被送进了抢救室。姐姐接到电话后紧张得连车都忘了开,撒腿就往医院跑。后来医生说,父亲当时是大面积心梗,幸好发作时在医院,幸好当天值班的医生刚从阜外医院进修回来,两个因素缺一不可,经过近四个小时的抢救,爸爸捡回了一条命。”郭胜利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当时通讯没有现在方便,10号,单位领导叫我过来说,你别着急,交代一下工作,车给你准备好了,你爸爸在医院抢救呢!”
一路上强装镇静,赶到医院后,郭胜利看到父亲胸口上罩着一个巨大的监控用的盒子,他第一次对理解自己的家人大喊:“为什么不告诉我!”他第一次埋怨自己的家人。父亲住院的前四周中,第一周最危险,病人完全不能动;第二周可以在家属的帮助下慢慢翻身;第三周可以坐起来;第四周才可以下床。最危险的第一周,郭胜利全程陪伴,险些与父亲天人永隔,让他不敢离开父亲半步。一周后回到单位,领导做出特别安排,在其父亲住院恢复期间他可以不值夜班。
说起这段经历,郭胜利出乎记者的预料,无声的泪水流淌下来。“男儿有泪不轻弹”,父子情深,压抑的情感与亏欠让威武的铁汉变得柔软。
郭胜利说:“像我这样的干警在我们这里很多,我的孩子大了,属于家里事情较少的。一位干警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前些天父亲心脏病复发,白天由保姆照顾,晚上一样来单位值班。还有一位干警,奶奶九十多岁,父母七十多岁,他只能自己照顾奶奶,即使如此,也不能耽误工作,可想而知,他得有多累。还有一位干警的孩子在衡水上学,作为父亲,一两个月才能去陪孩子一次,一次也仅能陪孩子吃个饭。在我们这个群体,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每个人身上都有相似的经历,这些经历没什么特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必然会有这样的经历。大家都觉得亏欠家里人。”
记者了解到,由于从家到单位的距离太远,许多干警为了不迟到,不仅早早就出门,还要长年租车上班,不然就得接受两地分居的生活状态。
在不变中找变化
戒毒人员的玩笑话常说:“我们在这里是有期限的,时间到了就可以走,干警们在这里是‘无期’,比我们可怜。”郭胜利却说:“现在的工作强度与前些年相比已经是天上地下的区别。感谢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现在的交通便捷,私家车保有量高,实现即时通讯,手机人手一部,工作环境也有很大改善。”易于满足的郭胜利,工作地点30年不变,工作内容也几乎30年不变,他却学会在不变中找变化。
《戒毒人员手册》是郭胜利最近自找的事儿。手工订制的小册子,发挥的却是大作用。手册共分九个章节:戒毒誓词、强戒人员纪律守则、强戒人员日常规范守则、强戒人员一日生活制度、强戒人员卫生制度、强戒人员劳动现场纪律、强戒人员课堂纪律、戒毒“三字经”、亲情电话使用规定。规定是冰冷的,但郭胜利与大队干警们研究制定规定的初衷是热忱的。
“我是一名强戒人员,深受毒品危害,从现在起,我要戒除毒瘾,从痛苦中觉醒,在浴火中重生,战胜毒魔,重塑人生,坚定信念,不再沉沦,拒绝毒品诱惑,珍爱健康生命,自尊自爱,从头再来!”这是自称自己没有多少文化的干警们为戒毒人员梳理出的“戒毒誓词”,只一份戒毒誓词便需要翻阅大量资料,研究戒毒人员心理。目前手册内容属于一稿,会在实践中经过检验后进行调整。
为什么要做戒毒人员手册?郭胜利说:“有些事不去做就是个隐患,这个隐患将来会伤害自己。也许这个隐患在别人值班的时候发生问题,我觉得那就是坑了这个人。无论是基层干警还是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希望大家一起平安过关。”
一本小册子的背后,不仅是堆积如山的资料,还需要和戒毒人员一起生活、学习、交流,才能知道该规范哪些内容。强制隔离戒毒所讲人文关怀,但也需要讲规矩。
干警们还会为戒毒人员准备趣味运动会。月圆人难全,最是思乡时。2016年中秋节前,为了分散戒毒人员想家的心绪,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运动会热闹地进行着。郭胜利说:“当过兵,更知离家的苦。虽然他们吸毒,但也是人,也会哭,也会想家。”为了不让戒毒人员想家,干警们的中秋佳节只能望着圆月再一次选择亏欠自己的家人。
说起过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非春节莫属,郭胜利已经数不清自己有多少个春节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了。“九十年代,单位实行刚结婚的春节不值班,家离单位特别远的也不值班,我刚好两头都不占。最近几年,单位实施轮班值勤,赶巧了就能回家过年。单位成立工会后,对离退休老干部慰问、家属慰问、家里有病人住院单位安排人顶班,让干警们更多地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郭胜利的言语中透着满足。
为了给强戒人员提供多一些的锻炼体能、技能学习的机会,干警们带着强戒人员开荒种田,机关干警夸赞一线干警个个都练成了农业能手。
戒毒人员没有起床,干警们已经起床;戒毒人员吃完饭,干警们才能吃饭;戒毒人员晚上上床休息了,干警们才能休息。医务人员每日的健康状况巡检,戒毒人员的戒毒期和康复期的伙食需要调整,各类戒毒课程需要科学设置,节日里缓解戒毒人员思乡情绪的节目安排……背后是一名名基层干警对自己家庭的亏欠,和数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
郭胜利说,我在一线整整工作了30年,总结一下,对得起工作,对得起岗位,唯独对不起家人。
记者手记
郭胜利本不在采访计划中,此前,他也从未接受过媒体的采访。我们像朋友一样聊天,聊起他的工作、岗位、同事、戒毒人员。郭胜利外形高大威武,内心却柔软细腻,对于戒毒人员来说,他更像是一名家长。记者注意到,郭胜利办公室的内务整洁有序,无论是公文资料还是衣物鞋帽,都像听从口令的士兵,用最标准的姿势坚守自己的阵地,处处传递出简洁、迅速的信息。谈及自己父亲时无法压抑情感流淌出的热泪,让他再三向记者表示“失礼了”,有多少人能理解,这背后是被深深压抑的对家人的亏欠之情。
一身戎装,一句誓言,铸就一个个舍小家为大家的坚毅灵魂。向你们致敬!
责任编辑: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