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_孙政华
随着微电影作品知名度的提高,微电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可以说,互联网为微电影,也为困惑不已的中国电影和电影人才提供了一种渠道。
互联网科技与接收终端的发展,促使了“微时代”的来临。微电影等新媒介由于契合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及碎片化的生活状态而风靡世界。作为广告与电影的奇妙组合,微电影的出现被认为是广告模式转变及发展的方向。而作为传播思想与文化的表现方式,微电影也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
应出台相应标准
此前,因网络短片《老男孩》而爆红网络的筷子兄弟的微电影《父亲》(分为《父女篇》、《父子篇》)等在网络上热播,让人们领略了微电影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魅力。微电影相对传统电影和电视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三“微”特征:“微(超短)时”(30秒至半小时左右)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天至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元至数万元不等)”。
“但像筷子兄弟这样的团体并不多,他们长期纯粹、专注地在做微电影,也许是在等条件更加成熟之后再转作院线。”电影导演吴江对记者说,“很多做微电影的人实际上并不踏实,他们把微电影作为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首先,微电影怎么界定?有学者认为,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各种新媒体平台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300秒)、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每部几千元~数万元)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也有人认为,该定义并不能准确涵盖微电影的范围,并认为“微电影是在各种具有视频功能的手持移动设备如3G手机、手机电视、具有无线移动功能的笔记本电脑和其他视频接收设备上播放的,时间从5分钟到60分钟之间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网络电影”。还有人认为,微电影应当符合“微时段放映、微型制作、微平台播出”三个特征。
业内人士叶谦谈到微电影时直言不讳:现在我们的微电影质量太差,要么是低俗,要么是质量差。
而事实上,很多微电影基本上都是企业宣传的微电影。“目前的状况是剧本写好了,但是拍摄的作品不好,因为拍微电影要用大电影的态度去拍,拍微电影设备、光影艺术都要合格才能做出好的微电影,现在都是拿着电视台的设备去拍微电影,所以很多看不下去。”专家孙玉萍说。
吴江认为,如果没有好的作品当然会出现难以为继,所以现在微电影虽然门槛很低,但是门槛有一个往高走的阶段,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相应的标准显得十分必要。
质量良莠不齐
从电影学院毕业多年的赵先生告诉记者:“我记得当年我在电影学院上第一节课时,老师就告诉我们,你们之中有80%-90%的人将来是要转行的,电影人这个职业是很残酷的,你们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事实上,多年之后当我置身其中时,确实发现电影行业严格的等级制划分让很多年轻导演根本没机会拍片,最终被迫转行的大有人在。”
电影学院花去差不多5年至6年的时间培养一个电影人才,而他却不能从事电影工作。为此,赵先生提醒学影视的学生应该摆正心态,“很多人初出茅庐就希望操作一些大的题目,其实应该从小做起,循序渐进,微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因此,更多的事实是,很多学电影的学生做微电影,是把它作为先期练手、之后再迈入院线电影的跳板而已。
同时,当前微电影虽然作品数量很大,但很多都不成熟也是事实。一家专门从事微电影制作的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当前的“微电影不专业”,很多人拍微电影是抱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找钱”上,而并非放在电影制作本身。“我的一个哥们儿,好不容易找到10万元的投资去做一个半小时的微电影,讲的是‘北漂’题材,他本意是希望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走的是煽情路线,他以为只要电影拍出来,因为发布门槛低,出名就不是问题了。结果煽情没煽起来,好不容易找来的钱完全打了水漂儿。”
还有一部分人放言:“我不在乎这点钱,也不需要出名,只要我这制作流程走一遭,我就是导演!”
对微电影,吴江的看法是,普遍而言,微电影的质量不尽如人意,粗制滥造的短片充斥其间。“很多是刚刚拿起DV的人,显然不够专业,专业的电影人更多想拍长片。”
在当下,很多的网络视频片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微电影,在业内人士看来,称作山寨短片或许更合适。“在优酷、土豆上有很多,它们只是加上了片头、片尾、包装更加精美而已。”
吴江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宿舍的故事》拍了20集左右,场景就锁定在一间屋子里,几个并不专业的‘演员’反复地在‘说段子’而已。”
一些专业电影人业余时间也在做微电影,他们对记者强调,专业的人做微电影更多是“玩”的性质。找到几个人,你来做5天,我再来做3天。而费用主要也不是花费在器材上,而是花在人员上,“我们拍一部微电影租用器材10天,1万元就差不多了,但其他费用就多了。”
微电影虽小,但各种人员也都要有,数字电影的拍摄起码要三四十人以上,微电影也要20个人,所以必需的花费也不少。
同时,现今微电影制作者很多是为了出名。一些人是因为没有机会拍摄院线电影,所以希望通过几乎没有门槛就可以进入的微电影制作出名,之后再去做大片,制作微电影本身根本就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同时,网友对一些微电影的“狗血”、“低能”也颇有议论。而能与商家合作拍摄的微电影普遍质量要好一些,因为商家投资之前会作考察,这也从一个方面保证了一些片子的质量。
微电影产业尚未成熟
第一部微电影是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其剧本来自微小说《一触即发》。剧情通过90分钟的“微时间”讲述吴彦祖在一次高科技交易中遭遇敌手中途突袭,为了将新科技安然转送至安全地带,吴彦祖联手女主角Lisa施展调虎离山等计策,几经周折最终成功达成目标。全片场面宏大,制作精良,也是第一部大制作的网络微电影,堪称微时代的里程碑。
吴彦祖的微电影《一触即发》大获成功之后,不少广告商瞄准微电影市场。
微电影从形式上看是没有票房盈利的,它仅有的营利来自于直接投入的广告赞助。对微电影制作团队而言,最大、最直接的回报来自于电影在网络上的点击率。对于制作团队而言,口碑与名气也同样重要。
事实上,微电影盈利大致有两个模式。点击率的胜出可以带动整个团队的人气,这是其转化为商业利益的重要因素。有时可能见不到直接的现金回报,但同时让广告商和自己出名无疑是微电影制作者的创作动力之一。
点击率有时并不可信,网站配合炒作的可能性始终存在。但现在微电影还是靠点击率说话。
电影学院教授陈山对记者说:“微电影是随着数字技术、语音技术等发展起来的,十年前我就对移动视频特别感兴趣,我提出了微电影的概念,当时的提法是手机电影,是艺术发展的新空间、影视产业的新空间,当时指的是1分钟以上、7分钟以下,自成段落,有完整的叙事、剧情,影像上比较简单。”
微电影的叙事方式不同于大电影,一般来说,微电影怀旧的个人化色彩比较浓,更像DV电影、录像。微电影虽然短小,但应具备很强的电影性。就目前我们看到的微电影来说,微电影的题材主要来源于网络连载的小说和“身边”的故事。
吴江说,电影《失恋33天》在形式上是长片子电影,但在气质上更符合微电影的味道。如果把它分成上下两部,就可以看作是比较典型的微电影了。它讲述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事”。
目前微电影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不够真诚,显得脱离生活。同时,制作者缺乏想象力。
从理论上来说,当今电影和电视所能涉及到的内容,都可能是微电影的话题内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上述传统电影和电视剧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不可能平移进新媒体时代的“微电影”,这是新媒体受众收视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决定的。
相关法律缺位
事实上,关于微电影的法律问题的讨论时而有之。微电影应当归入电影还是视频?如果微电影属于电影,则必须遵守《电影管理条例》(2002年施行,以下简称“《条例》”)及相关法规规章的审查标准;反之,如果微电影属于视频类,则应受到互联网视听节目等相关规定的限制。根据《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定义,电影是指运用视听技术和艺术手段摄制、以胶片或者数字载体记录,由表达一定内容的连续画面组成的有声或者无声,符合电影院放映技术标准或者流动放映技术标准的用于公映的作品。
而视频是将一系列静态影像以电信号方式加以捕捉、记录、处理、储存、传送与重现的各种技术。从技术上看,电影是利用照相技术将动态的影像捕捉为一系列的静态照片。显然,微电影被划归到电影类较为合适。但应当注意的是对微电影的法律规制是否应当依照《条例》进行规范。对此需要进行区分,毕竟微电影与电影仍然有一定的区别,比如微电影基本上不会在院线进行播放,微电影的拍摄方、投资方也并不都能达到《条例》的要求。
作为表达思想的形式,微电影因契合了生活碎片化及思想多元化时代的要求而备受观众喜爱。但不可忽视的是,微电影在发展中出现了低俗化、色情化的倾向。因此,对微电影进行审查显得十分必要。但究竟是依据《条例》进行审查,还是依据视听节目管理条例审查以及是否应附加广告法的审查机制现在尚无明确规定。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实验性、私人化的DV电影也是越来越普遍,这也让人们预见到了微电影产业的广阔前景。
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表示,中国电影的年人均观影次数仅为0.14次左右,平均每人10年才进一次电影院,但微电影《四夜奇谭》却能够达到2.1亿的点击率,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运作态势,大大提高了观影人次。
他说:“现在什么档期都显得十分拥挤,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很多电影拍了之后根本没有机会走向院线,因此需要新的通道,而网络恰恰帮助电影缓解了燃眉之急。此外,网络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大银幕的不足,有利于挖掘新人,促进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新导演、新演员能够‘接棒’,就不会出现三部贺岁大片同时消费葛优的不正常现象了。”
盈利空间相当大,下载量很大,网站收购相对成本很低,而广告等的收入可观。这就是微电影无与伦比的前景。
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将来的微电影可能会更加精致化。
陈山说,而今对微电影这种电影形态的严格定义还没有,因为它还不成熟,甚至还没有形成。它的内核、具体形态、作者队伍、受众、代表作品、标准长度、叙事方式等还没有,所以它的空间非常大。
在谈到时下很红的筷子兄弟作品,陈山觉得筷子兄弟的作品虽然很火,但还不是太成熟,因为其电影化的程度太弱,艺术上比较粗糙。
就目前中国的电影产业来说,陈山强调,中国的影院电影要赶上好莱坞显然很困难。好莱坞已经发展了100多年,而我们是1997年之后才真正起步。“现在微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因为微电影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刚刚起步,通过微电影可以发展我们强势的文化,微电影可以成为发展电影产业在战略上重点考虑的对象,可以打出自己的品牌。作为电影形态的独创,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我们的文化强项来发展。如果现在错失这个机会,会很可惜。因为现在仅仅是方兴未艾,等到漫山遍野大家都来做的时候,就晚了。”
陈山同时提到,电影学院的教学应该首当其冲。在微电影的研究上作出贡献。这包括,微电影的知识产权及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对世界范围内微电影情报信息的收集、内容的规范,等等。
一些业内人士也表示,微电影刚刚起步,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对这个产业的规划问题。微电影的制作实际上是需要专业人员来做,现在很多人是“玩票”的阶段,而很多刚起步的文化艺术发展都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