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抑制校园欺凌的主力军
发布时间:2016-06-30 11:25 | 来源:法制与新闻网
本刊记者_邓玉杰
2016年4月22日,一则几个女孩掌掴另外一个女孩的视频在网络平台上传播。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个案,这一幕是诸多校园欺凌事件的一个缩影。
频频曝出的校园欺凌事件一再冲击着公众的眼球。2016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此次专项治理覆盖全国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据了解,这是近年来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校园欺凌进行治理。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呈现出参与人群低龄化,女生和留守、流动儿童屡成“主角”,严重暴力倾向,借助互联网炫耀等新特点,亟待引起关注。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低龄的孩子成为施暴者和受害者?该如何让欺凌远离学校、远离孩子?
校园欺凌事件频发
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有32.5%的受访者表示在校时会“偶尔被欺负”,另有6.1%的受访者表示,在校“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政协教育界别联组讨论会上表示:“如果你们问,教育部现在最大的压力是什么,我告诉你们,就是安全问题。”
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地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到欠发达的广西、云南等省,从东北到海南,遍布全国各地。脚踹、掌掴、踩头、下跪、烟头烫、扒衣服、拍裸照上传网络,欺凌手段不断翻新升级。
2016年2月2日,湖南临武初一女生遭同班女生召集好友多人进行殴打、掀衣、踹翻、扇耳光、扯头发、当马骑并将过程发送朋友圈,甚至摆出剪刀手拍照。
2016年3月3日,安徽黄山一名高三女生在网上自曝被同班三名男生“下春药”,并被威胁如果告知老师或报警就下砒霜。
2016年4月28日,有网友爆料称,重庆彭水县桑柘中学一名初二学生在厕所内被同学围殴,最后被持刀捅死。
2016年5月21日,一条“长坡中学打人”的视频在网上流传。经证实,在海南省琼海市长坡中学5月18日和20日均发生一起学生打人事件,其中有3名学生参与两起事件,1名学生在两起事件中均是主要参与者。
2016年4月,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曾根据2015年被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案件,对中国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综合分析。
按照报告给出的研究结果,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在中国发生的地域范围十分广泛,覆盖了绝大多数省份,且城市农村均在其内,频次密集,数量巨大。
尽管校园欺凌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我国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全国性调查。“这一次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提出校园欺凌的专项治理,我认为这个很及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强调。
剖析校园欺凌的成因
长期研究青少年犯罪的专家、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校园欺凌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报复行为,它的动机包括报复、嫉妒、排斥这样一些动机的混合,由一个人、两个人为主导,其他同学的一种附和,一般是发生在同学之间的的攻击行为。”
皮艺军主任告诉本刊记者:“校园欺凌从根本上就是对他人权利和尊严的伤害,而这往往体现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方面。”
对于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王大伟教授认为,以往忽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校园欺凌的成因与青春期恐惧症、漂移论和青少年亚文化理论密不可分。
他说,所谓的青春期恐惧症,就是孩子们生理上发育了,但是心理上却还处于幼稚状态,他们有试图寻找舞台来展示成熟冲动,但方式却非常不恰当。如果这种冲动和社会的丑恶、社会的青少年不良行为及青少年犯罪结合起来,就成了非常危险的因素。
校园暴力是属于青少年犯罪的一种。但它不是法律上的青少年犯罪,而是犯罪学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把它归为不良行为或许更恰当。那么在这个时候,他的动作、行为是不计后果的。山西绛县15岁少年张超凡被6个孩子打死,打人的孩子到公安机关做了笔录之后,说我们该回家了,我们还得回家玩去呢。这个在心理学上叫做漂移论。就像打台球一样,这一杆子可能打到鞋子里,也可能打到地毯上,行为人自己是不计后果的。
参与校园欺凌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往往都是学习不好的,学习这个舞台无法展示自我,就选择到网吧或者其他一些小团伙里去展示。他们往往认为校园欺凌、抢东西,这些都是正常的,大家都这样,从而在道理上支持了自己的行为。另外,他们还交流犯罪技术,比如怎么偷怎么抢。还有,他们还习惯把黑的洗成白的,比如他们会说:打的都是坏孩子,是伸张正义。
为什么会产生校园欺凌,王大伟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分层级的,生理、心理、社会、亚文化、小团体等,这几个层级互相结合。生理和心理原因其实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社会,比如学校管理不够,网吧监管不力。
校园暴力的发生往往在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居多,缺乏亲情关爱,家长放任不管,学校无力震慑,社会法律不能约束,这些都让校园欺凌难被以被发现、难以被及时制止。
治标更要治本
“校园欺凌与青少年犯罪关系密切,其实很多校园欺凌就是青少年犯罪,另外大量的校园欺凌会诱发青少年犯罪。”王大伟教授说,“有一个统计,青少年犯罪人数占青少年人数的比例越来越高,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犯罪的比例也是不断上升的。”
其实,青少年犯罪中,被害人往往是青少年自己。青少年犯罪和青少年受害是相辅相成的。
那么,如何预防校园欺凌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呢?其实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王大伟教授认为,学校应当从小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预防犯罪教育。而关于生命安全教育,个别省有统编教材,但专职教师缺失。
而对生命教育,预防犯罪的教育和安全教育,家长不仅不够重视,甚至有很多人还反感,担心讲完这些孩子心理会扭曲。
校园暴力的被害一方没有救助意识,或者很难救助,或者只有少数人被救助,加害一方,很多时候打完一笑了之,很少被公之于众,这些均会导致校园暴力愈演愈烈。
“我认为,抑制校园欺凌的主力军一定是学生,不是其他人。”王大伟教授说,“校园欺凌的治理,要从预防犯罪到预防被害,对于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给予打击,预防被害,就是我不被校园欺凌。”除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之外,学生才是预防校园欺凌的主力军,那么他们应该如何来做呢?
王大伟教授说:“中小学生里面开展大量的自警、自救、自重的宣传教育在幼儿园里面,我们就开展了童谣、童话、童操的安全教育,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掌握一套安全的技能,安全的知识和安全的意识的话,那么对于预防校园欺凌和青少年犯罪都是非常有用的。”
作为家长来说,王大伟建议,家长要多听、多看、多跟、多站、多谈,比如如果孩子不爱上学,要问问原因?多跟着孩子,看看上学时是不是有人欺负他等。
作为社区来说,要坚决打掉那些黑网吧。这些地方往往藏污纳垢,是容易滋生刑事犯罪的温床。
另外,王大伟教授也认为,我国的社会救援机制也亟待健全。
有人认为,仅靠家庭或校园教育难以遏制这股校园霸凌的歪风,专项治理也只能起到暂时的约束,减少校园暴力应该降低我国刑事责任年龄的下限,让那些施暴者付出代价。
早在80年代初,我国就在世界范围内主动的提出了关于未成年的教育改造的刑事司法政策,受到过世界的关注。我国的刑事司法体系,包括青少年法庭,对于青少年的犯罪都是比较宽容的。
但也有人认为,对于未成年犯罪案例中比较残忍、社会主观恶意太大、社会危害性大的一定要从严惩处。
王大伟教授认为,对于大多数未成年人犯罪还应该坚持挽救为主,但对于一些主观恶意特别大,且屡教不改的未成年犯罪,在理论和立法方面都应该有新的举措。
皮艺军主任不建议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他认为,整治校园欺凌,可以用行政方式、民事方式或者其他的方式,不是只有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这一条路。
中国儿童研究中心主任丛中笑指出,当前校园欺凌频繁发生,是一些青少年成长亚健康状态的积累和爆发,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不少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重智轻德,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性格和品德的培育。
责任编辑:高翔
责任编辑: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