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法治故事,传播法治声音,阐述法治特色,弘扬法治精神
糖尿病院外管理是守护健康“长期而持久的战役”
发布时间:2025-09-16 17:15 | 来源:中国法制与新闻网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治疗不能局限于医院内的短期干预,院外管理才是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科学的院外管理能帮助患者维持血糖稳定,提升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对身体的长期损害,是一场需要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共同参与的“长期而持久的战役”。
    血糖监测:这是掌握病情的核心
    血糖监测是院外管理的核心,能实时反映血糖波动情况,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监测频率:血糖控制稳定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波动大或处于调整期的患者,需增加监测频率,如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甚至运动前后血糖监测。
   口服药患者:每周测2-4次空腹及餐后血糖;
   胰岛素治疗者:每日测3-4次(包括空腹、三餐后及睡前)
   血糖波动大或感染等应激状态时,需增加监测次数。
   记录与分析:使用血糖记录本或APP,标记异常值(如持续>10mmol/L或<3.9mmol/L),复诊时供医生参考。
   监测记录:每次监测后需记录血糖值、监测时间、饮食情况、运动强度及用药情况,复诊时带给医生,便于精准评估病情。
   监测血糖的工具选择:优先使用家用血糖仪,定期校准仪器,确保测量结果准确;条件允许时,可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连续追踪血糖变化,发现隐匿性高血糖或低血糖。
   饮食管理:这是控制血糖的“基石”
   饮食干预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合理的饮食能帮助患者控制体重、稳定血糖,减少并发症风险。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或饥一顿饱一顿;少食多餐,可在两餐之间或睡前适量加餐,防止低血糖。
    饮食控制:均衡膳食是基础
    低糖低脂高纤维:主食选择杂粮、燕麦等低升糖指数(GI)食物,减少精制米面;蛋白质以鱼、瘦肉、豆制品为主;每天摄入500g以上蔬菜(如绿叶菜、西兰花),水果选择苹果、柚子(高血压患者慎用)等低糖品种,建议在两餐之间少量食用。
    定时定量:每日3餐规律进食,加餐可选无糖酸奶或坚果(10-15g)。避免暴饮暴食,控制总热量摄入。
   烹饪方式:少油少盐,优选蒸、煮、凉拌,避免煎炸和勾芡类菜肴。
    控制总热量:根据年龄、性别、体重、体力活动水平计算每日所需热量,避免过量进食导致血糖升高,肥胖患者需适当减少热量摄入,逐步减轻体重。
    均衡营养合理膳食搭配:主食优先选择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玉米)和杂豆类,替代部分精米白面,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蛋白质选择优质蛋白,如鱼、禽、蛋、瘦肉、豆制品;控制脂肪摄入,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选择植物油(如橄榄油、茶籽油);多吃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适量摄入低糖水果(如苹果、梨、柚子、李子),避免高糖水果(如西瓜、荔枝等)。
    运动管理:调节血糖的“助力器”
    规律运动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同时改善心肺功能、控制体重。
    选择合适运动:优先选择有氧或抗阻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哑铃等,运动强度适中,以运动时能说话、不喘气为宜。
    控制运动时间与频率: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每周运动5-7次为宜;避免在空腹或血糖过高(>16.7mmol/L)时运动,防止低血糖或病情加重。
    注意运动安全:运动前需热身,运动后需拉伸;随身携带糖果或饼干,若运动中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及时补充糖分;穿着舒适的运动服装和鞋子,避免运动损伤。
    有氧+抗阻结合:每周≥5天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每周2-3次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增强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
    注意事项:避免空腹运动,尤其使用胰岛素者需随身携带糖果;运动后监测血糖,若持续低于4mmol/L需调整饮食或药物。
    用药管理:糖尿病患者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避免血糖波动,稳定血糖的“核心防线”就是用药规范,遵医嘱是关键。
    胰岛素:胰岛素治疗:注射前确认有效期和剂型(如速效、长效),掌握正确的胰岛素注射方法,轮换注射部位(腹部、上臂外侧、大腿外侧)、注射角度和轮换,避免长期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脂肪增生产生硬结。胰岛素保存时需注意温度,未开封的胰岛素需冷藏,已开封的胰岛素可室温保存(不超过25℃),避免阳光直射。
    口服降糖药:严格按时按量服药,了解药物的作用时间和副作用,如部分药物需餐前服用,部分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如二甲双胍需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反应;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需餐前服用防低血糖。
     定期复诊: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诊,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等指标,医生会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必须查的项目:
     每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3个月平均血糖);每半年:尿微量白蛋白、血脂、眼底检查;每年:心电图、下肢动脉超声、神经病变筛查。
    紧急情况:出现视物模糊、手脚麻木、伤口不愈等,须立即就医。
    心理与生活管理:这是守护健康的“软实力”
    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提升管理效果。心理与生活调整:长期管理需身心平衡
    情绪管理:焦虑或压力可能升高血糖,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缓解,加入病友社群分享经验。
    调节心理情绪:糖尿病需长期管理,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家人需多关心陪伴,患者自身可通过听音乐、读书、与人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每天睡眠时间7-8小时,避免熬夜,熬夜会导致血糖升高,影响病情控制。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增加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足、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饮酒需限量,避免空腹饮酒,饮酒后需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
总之,糖尿病院外管理是一个长期科学的系统过程,需要患者将管理融入日常生活,形成“监测-饮食-运动-用药-心理”全方位的管理模式。只要坚持科学系统管理,患者就能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像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拥有一个高质量的生活。
 康天娇   孟从嘉   张志亚  阎晓丽   温玉学
 



责任编辑:于青
最新文章
糖尿病院外管理是守护健康“长期而… 一个老糖人的控糖之路—七个月,从… “四师共管”,构建全方位的糖尿病…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糖尿病人如何预防并发症 血糖监测对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 糖尿病患者如何安全度夏 马鞍山市第一例“人工耳蜗”开机成…
推荐文章
爱心让生命如此绽放 ——记桂林市… 爱心让生命如此绽放 ——记桂林市… 爱心让生命如此绽放 ——记桂林市… 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重庆最新出… 新一轮留抵退税政策昨起实施 退税… 下月起,山东全装修住宅分户验收执… 山东印发新一批政策清单 增强经济… 山东建立长效机制 实施重点工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