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高瑞奎(右一)生前调解纠纷时的场景。(资料图片)
□ 法制网记者 蔡长春 周霄鹏
2019年1月3日下午,河北省正定县人民调解员高瑞奎在给当事人送调解协议书时,突发心脏病倒在了楼梯上,再也没有站起来。
办公桌余温尚在;一直开机待命的手机,还在不停地接收着各种寻求帮助的电话和信息;小挎包里依旧装满了当事人调解申请书,可他的主人却带着无尽的牵挂离开了他未竟的事业……
他太累了。70多岁,还在日夜奔忙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43年如一日,参与调解了近万起矛盾纠纷,一生献给人民调解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高瑞奎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1999年、2002年,他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2004年,他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标兵人民调解员”;2016年,他被中宣部、司法部授予“全国法治教育模范个人”;2013年,他带领的调委会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誉称号。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提起高瑞奎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一说起“帮大哥”,在河北省那可是家喻户晓。他是一位深受群众喜爱的明星调解员。
高瑞奎是河北省正定县正定镇民主街村人,1970年入党,1976年起从事人民调解工作,1986年担任民主街村调委会主任。他生前是河北电视台《非常帮助》栏目“帮大哥”和石家庄电视台《调和》栏目首席调解员、石家庄市巡回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正定县巡回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正定县“帮大哥、帮大姐”人民调解员协会会长、“帮大哥”高瑞奎调解室主任。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是高瑞奎调解人生的真实写照。
在他生命停止的时刻,从不离身的挎包里就装着一份正要送给当事人的调解协议书。
正定新区的何女士是新区卫生队的临时工。2017年9月的一天,她骑电动车在上班途中不慎摔倒,右腿两处骨折,住进了医院。何女士希望卫生队能够为其负担部分医疗费用但遭到拒绝,后来夫妻俩想起在电视上看到过“帮大哥”,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联系了他。让两口子没想到的是,高瑞奎十分热情,极力为何女士争取合法补偿。经过多次奔波协调,今年1月3日上午,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因卫生队领导当时不在单位,无法兑现补偿,高瑞奎答应下午联系好后连同调解书一并送给何女士。
可这一次,高瑞奎却在楼梯转角的地方突然摔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
高瑞奎看着像个铁打的人,其实身体状况并不好。医生一直劝他多休息,可他调解起纠纷根本顾不上这些。
春风化雨解万起纠纷
如今的民主街群众生活富裕,社会和谐安宁,一片祥和气息。然而时间回到40多年前,情况却大不相同。
高瑞奎担任调解主任后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他说:“既然群众选我当调解主任,我就不能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特别是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街道上倾听来访群众意见的场面,让高瑞奎深受触动。他誓言:“我是一名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员的最高境界就是让社会没有矛盾纠纷,我要以共产党员的光和热为民排忧解难。”
解放初期推行公私合营时,村民李某和史某因宅基地发生纠纷,后来两家诉至法院,又上诉、上访。官司打了十几年,问题仍未解决。
考虑到两家矛盾影响村内安定,高瑞奎决心调解。他先找到李某做工作、讲道理,又来到史家进行劝说,史某最后终于作出让步。
在高瑞奎的努力下,民主街渐渐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大批疑难复杂纠纷得到及时化解,到1999年,经他调解的360多件纠纷,就避免非正常死亡45人,全村连续十几年未发生一起重大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和矛盾激化案件,无一起违规上访事件。
电视调解让高瑞奎走进千家万户。丰富的调解经验,让高瑞奎在群众中有了很高的威望。2009年,河北省电视台《非常帮助》开设电视调解“帮大哥”栏目,河北省司法厅推荐高瑞奎担任首席“帮大哥”调解员。从事电视调解工作,让高瑞奎的形象家喻户晓,调解风格深入人心。
“名气”越大意味着责任越大。高瑞奎认为,群众越是喜爱、信任自己,就越要为群众调解好矛盾纠纷。群众有求他必应,群众有难他必帮,从不让群众失望。
定州市有一户村民,一家人原本和和睦睦,却因儿子去世、儿媳改嫁,几乎成了仇人。公婆说,儿媳可以再婚,但要把所有的家产都留下,双方闹得不可开交。高瑞奎和栏目组前去调解,看到大门被砸,窗户破碎,院墙上掏了个大洞,婆婆甚至还在儿媳院子里堆起坟,显然这已是水火不容的一家人。
高瑞奎问清原由后两头做工作,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不下十几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说,最终儿媳小谢同意给公婆4万元和部分家具,公婆同意小谢留下房子,双方达成了协议。在高瑞奎的撮合下,小谢还对公婆叫了声久违的“爸妈”。
想起当时的场面,栏目编导钱振江至今还热泪盈框:“过程太不容易了,老高的调解工作太伟大了。”
43年间,高瑞奎就像处理自己家的事情一样,一次次奔波在当事人之间,用智慧和真情参与调解了近万起矛盾纠纷,维护了千家万户的和谐与安宁。
钻研调解技巧慧具匠心
高瑞奎成功的秘诀不仅在于他有强烈的责任心,更在于他有一股锲而不舍善钻研的工匠精神。他常说:“当一名合格的人民调解员,光有情不行,还要懂得法律法规,要巧妙运用调解技巧。”
高瑞奎探索总结出一套“五心”调解法:用耐心,不管当事人多烦叨都不能急躁;用真心,不管当事人多偏执都要真心对待;用热心,不管当事人多恼怒都要笑脸相迎;用恒心,不管矛盾纠纷多复杂都不放弃;用决心,不调解成功决不罢休。
2015年,一位70多岁的老人到河北省直某机关上访,持续了半年多。就在负责信访的领导一筹莫展时,有人提出请高瑞奎试试。高瑞奎了解情况后走到上访人的轮椅旁,铺了张报纸席地而坐,和上访人拉起了家常,慢慢地拉到了上访这件事上来……当事人虽然没有抵触,但也不“买账”。高瑞奎不急躁,一直耐心疏导。就这样,高瑞奎连续两天和当事人唠家常、摆事实、讲道理,终于让她心悦诚服。
高瑞奎曾说,矛盾是“对”与“对”的对抗,是当事方都有自己的“理”、都认为自己“对”才产生的。调解不能先入为主,要居间公正,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不能带着偏见去调解。
有一家人,孩子30多岁了不工作,还经常与父母吵架。高瑞奎并未直接对孩子提出批评,而是与孩子倾心交谈,令孩子深受感动,道出实情。原来他小时候父母因闹离婚不管他,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因此对父母抱有抵触情绪。高瑞奎对症下药,当着孩子的面儿给他的父母上了生动的一课,告诉他们家人亲情的重要性,启发孩子要从过去走出来,自立自强。如今,孩子不仅找到了工作,还让父母抱上了孙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把群众冷暖放在心里
高瑞奎的调解室在县政府为民服务大楼里,每天天没亮,他就骑着电动车去上班,大楼里第一个忙碌的身影,永远是他。
为了方便群众随时能找到他,他常年住在村委会,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他那间等待当事人小屋的灯,永远是村委会最后一盏熄灭的灯。
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每天都有很多群众打来求助电话,即使再忙再累他都会认真接听。有咨询问题的,他认真回答;有请他调解的,约好时间地点登门调解,从不推诿。
无论群众有什么困难,高瑞奎总是第一个冲在最前,能亲自去调解的矛盾,决不让其他人代劳。他经常一忙就是一整天,饭都顾不上吃一口。
因为,他把群众当成了亲人——他把当事人的求助信,当家书;把当事人的电话,当家音;把当事人的事,当家事;把当事人来访,当成亲戚串门。他把群众利益,放在了心里最重要的位置。
石家庄电视台《调和》栏目记者王丽清楚记得,“高大伯每次出门都随身带一个挎包,里面有笔和本,每次调解他都会认真将纠纷情况记下来。我奇怪纠纷情况栏目都有记录,为何还要麻烦再记一遍?高大伯说,记下来是为了留个回访档案,做好后续帮助,以防纠纷有什么变故”。
“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从这一点就能看出,高大伯不是把电视调解当成做节目,而是真正把群众的困难装在心里。”王丽感慨地说。
倾心传帮带培养后来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高瑞奎成为调解明星后,通过言传身教,带出了一批像他一样的“帮大哥”“帮大姐”明星调解员。
他整合正定县各调解工作室资源,成立了正定县“帮大哥”“帮大姐”人民调解员协会,并在每个乡镇建分会,建起了一支“帮大哥”“帮大姐”调解员队伍。他广募调解人才,将适合做调解工作的能人吸纳到调解员协会担任调解员。在他的带动下,一批批“帮大哥”“帮大姐”成长起来。目前,正定县分布在县乡村的“帮大哥”“帮大姐”有200多人,有的成了金牌调解员,有的成为省“十大法治人物”。
正定县“帮大哥”“帮大姐”人民调解员协会副会长祁文芝是被高瑞奎领进人民调解队伍的,如今他是河北省十大法治人物。在他的心里,高瑞奎是一面永远不会倒下的旗帜。“老高经常跟我探讨如何做好访调对接工作,如何带出一批合格的、素质过硬的人民调解员队伍。老高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他带出的队伍一定不会让他失望”。
□ 记者手记
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调解员,没有丰功伟绩,没有高官厚禄,却用43年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精神与本色,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平安为己任的责任与担当。高瑞奎一生为人民调解鞠躬尽瘁,用无私的奉献赢得了群众争相传颂的口碑、高高耸立的心碑,堪为新时代人民调解员的典范、共产党员的楷模。
(人民调解杂志社副主编孟婷婷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