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3年,经历数十次调研、三十几轮修改、三次常委会审议,备受关注的《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于2019年8月27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并于9月28日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查批准,明确条例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马学青说,条例立法充分体现了市人大常委会担当作为、攻坚克难,体现了立良法促善治履职尽职的初心使命,体现了对坚持党领导立法工作的政治自觉、对人民意愿的充分尊重和对立法质量的不懈追求。
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突出问题
“要立良法,关键是要找实找准突出问题。”马学青说,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总面积达20.91平方公里,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区保护工作具有复杂性,找实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成为立法工作的第一个难点。市人大常委会加强对立法承办部门的督促和指导,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深入开展立法调研工作,确保调研找到的问题全面、客观、有代表性。依据调研成果,总结确定了需要立法重点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为立法工作明确了总体立法思路和方向。随着立法工作的不断深入,对景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得更加全面精细,每次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条例草案都新增了调整的内容,如对携犬入园、不可建设区和建筑物控制高度、林分林相改造等。
2017年8月,市政府将《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草案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一审。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认为:条例草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存在保护主题不突出、结构失衡、管理机制未理顺、职责分工不明确等问题,需进行较大幅度修改。时间紧任务重,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制定了条例修改时间表,迅速组织人员封闭式改稿,集思广益、攻坚克难,全力推进修改完善工作。2018年5月份,条例修改稿提交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二次审议。
立法中委托惠州社调队开展热点难点问题调查
马学青说,制定条例过程中,恰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不期而遇。随着机构改革持续深化,相关管理单位和职能调整分化,导致立法工作甚至一度“卡壳”。
2019年6月,全市机构改革基本明朗,“就地等待”了一年的立法工作马上面临着新的难题:原有的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变化,保护管理机构性质调整,有执法职责的部门不仅没有统一反倒更加分散。为确保立法契合改革精神、具有可操作性,市人大常委会主动向市委请示汇报,与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反复沟通协调,最终在执法管理机制等方面形成了统一意见。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立法是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开门立法的生动实践,首次在立法中委托惠州社调队开展热点难点问题调查,首次在人代会期间向代表发放问卷征求意见,充分体现了民主立法、为民立法的理念。”马学青说,立法过程中,先后共召开各种征求意见座谈会30余次、专家论证会3次、听证会1次,开展实地调研20余次、表决前评估会和立法协商各1次,确保立法经得起群众的检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惠州日报记者黄晓娜 通讯员张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