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 黎旅嘉)讯,2022年前三个交易日,A股似乎并未出现“开门红”,主要指数悉数下跌,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备受考验。
事实上,正如2021年,在A股市场的极度分化中,基金经理们也被裹挟其中。上述背景下,2021年基金经理的离任和上任人数均比2020年高出70%以上。
有业内人士表示,基金经理离任主要原因与市场行情、业绩分化、职业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不过,在2021年公募行业整体大发展背景下,基金经理们的流向方面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
整体而言,随着公募基金规模创近8年以来新高,基金公司不惜下重金,以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但在公募基金经理“高薪高光”的背后,往往是不为人知的艰辛。有统计数据就显示,基金经理的平均从业年限只有4年左右。严格的业绩考核以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使得基金经理面临投资压力,导致部分基金经理的离开。
离职人数同比大增
Wind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岗位发生变更的基金经理人数超过1000名,达到了1085名(其中有325位离任,760位上任),较2020年的变更人数797名增加36.14%,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具体看,2021年全年有325位基金经理离任,较2020年的离任人数185位大增75.68%;有760位基金经理新上任,较2020年的上任人数418位增加81.82%。
从基金公司来看,2021年共有14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离职人数不低于5位,基金经理履新人数不低于10位的基金公司则有17家公司,其中有5家基金公司新聘的基金经理数量不低于15位。具体看,广发基金新聘21位、华夏基金、嘉实基金、鹏华基金新聘基金经理数量均为19位,华宝基金新聘15位。
不过,2021年以来,最受关注的还要数不少明星基金经理“坐实”或“传出”的离职。
如12月17日晚间,中欧基金突然发布公告称,周应波因个人原因卸任中欧时代先锋、中欧互联网先锋、中欧明睿新常态和中欧远见共4只基金的基金经理一职。同时,周应波唯一留任的——中欧创新未来18个月,则增聘中欧基金投决会主席周蔚文为基金经理,和周应波、邵洁、刘金辉组成管理小组,负责该产品的投资管理。
有业内人士指出,基金经理同时卸任多只基金往往是离职的“前兆”,周应波虽然选择留任其中一只封闭期的产品,但或许会在2022年4月中欧创新未来18个月开放申赎后离职。行业比较多的说法,是他奔私的消息。
而此前的10月19日,公募基金行业的名将——兴证全球基金副总经理董承非撰写的致基金持有人的一封信突然曝光。董承非表示:“我也想做出一些改变,暂时告别基金管理工作,将更多时间用于沉淀和成长,尝试在投资上做出一些新的探索。接手相关基金投资管理的是公司非常优秀的同事,我们会做好工作安排,确保平稳过渡。”
而一个月后的11月10日,董承非以兴全基金调研人员的身份调研了飞力达(8.180, -0.15, -1.80%),11月24日,董承非又调研了中新集团(9.230, 0.10, 1.10%)。显然,董承非仍留职兴证全球。
新生代基金经理崭露头角
事实上,基金经理离任主要原因与市场行情、业绩分化、职业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2021年新成立基金1898只,超过2020年全年的1378只,创下历史新高。总发行份额达29811.53亿份,未突破2020年的31211.76亿份。
从具体类型来看,其中新成立股票型基金509只,发行份额达3755.09亿份;混合型基金884只,发行份额达16918.32亿份;债券型基金366只,发行份额达7533.9亿份,为所有类型中最高;另类投资基金1只,发行份额达2.33亿份;QDII基金33只,发行份额达331.03亿份;FOF基金94只,发行份额达1194.86亿份;此外,还有11只REITs基金新发,发行份额达76亿份。
在基金行业大发展背景下,众多新任基金经理登上舞台。整体来看,截至2021年末,全市场共有基金经理人数2891位,2021年全年变更人数在整体基金经理数量中占比超过了1/3。其中,2891位中只有170位从业年限超过10年,626位从业年限不足1年。
但相较于众多老牌基金经理,2021年新生代和中生代基金经理在业绩表现上却明显更胜一筹。
其中,前海开源崔宸龙以两只在管产品年内净值翻倍的业绩包揽权益类业绩榜前二,大成基金韩创、华夏基金钟帅、交银施罗德杨金金2021年业绩也都超过80%,排名年度前十。
上述基金经理的一大共同特点就是任职年限普遍较短。2021年业绩冠军崔宸龙任职基金经理的时间为2020年10月27日,华夏基金钟帅、李彦,交银施罗德杨金金的任职年限也都不足两年。
短期看,新生代、中生代基金经理确实在今年出尽了风头。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基金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能够为投资者带来长期的稳定回报,同时控制好基金产品的回撤,则能考验基金经理的长跑能力。
事实上,2022年以来短短3个交易日,A股三大指数悉数下跌,重仓新能源的崔宸龙其管理的两只基金就备受其累。截至1月6日,这两只基金的重仓股亿纬锂能(106.170, 0.57, 0.54%)3日累计跌幅超10%,另一只重仓股法拉电子(198.970, 3.97, 2.04%)3日累计跌幅更是超过16%。受重仓股大跌影响,崔宸龙管理的两只基金近一年收益率已不足100%,“冠军魔咒”似乎再次应验。
“私奔公”已成选项
除了不断涌现的新生代、中生代基金经理外,2021年另一大突出现象就是随着公、私募发展趋势的扭转,“私奔公”的情形也时有出现。
12月31日,富国基金发布公告,增聘于洋为富国新动力灵活配置基金的基金经理。在离开私募基金钦沐资产之后,于洋正式回归老东家富国基金。在明星基金经理纷纷奔向私募的背景下,于洋此番“私奔公”备受瞩目。这也是继睿远基金赵枫、大成基金徐彦等人之后,业内又一位“私奔公”的投资大咖。
此番回归,于洋重新接手的是让他扬名的富国新动力基金。数据显示,于洋从2017年10月25日开始管理富国新动力基金,到他2020年6月5日离任为止,在2000多只主动偏股基金中,同期排名第一。
2020年6月,于洋和昔日同事柳士威共同创立钦沐资产。该公司在去年9月成立后,短短一年时间规模就超过了50亿元,于洋管理的产品业绩表现也很不错。近期工商信息显示,上海钦沐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变更了股东名单,于洋退出其持有的39%股权,相关信息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网站也已更新。
业内人士坦言,对于基金经理而言,公私募基金经理有一定差异。在公募基金平台上,基金经理除了渠道客户路演等事情以外,可以专心做纯粹的投资工作。部分业绩抢眼的大牌基金经理甚至连很多渠道路演都可以拒绝,几乎可以将全部精力用到投资上。但私募基金经理还要牵扯到管理和公司运营工作,这会分散掉很多精力。另外,大型基金公司拥有丰富的买卖方资源服务,这也是私募基金所不具备的。
事实上,2021年私募行业同样经历了大洗牌——大型私募多元化发展,量化私募异军突起,中小私募家底相对较薄,行业呈现“强者恒强”局面。与此同时,受市场环境变动加剧的影响,“私奔公”也逐渐成为不少私募基金经理的选择之一。
正确看待行业人才流动
不过,相较于“私奔公”,行业中“公奔私”的现象还是占据主导。数据显示,于2021年9月10日完成备案登记的上海容棠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公司披露的高管名单中,招商基金原副总经理沙骎赫然在列,担任上海容棠副总经理、投资总监。
此外,光大保德信基金原副总经理李常青;易方达原副总裁、首席大类资产配置官汪兰英;鹏扬基金原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卢安平等原知名公募基金经理,均先后选择转战私募。
不可否认,在公募基金经理“高薪高光”的背后,往往是不为人知的艰辛。有统计数据就显示,基金经理的平均从业年限只有4年左右。严格的业绩考核以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使得基金经理面临投资压力,导致部分基金经理的离开。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从现实情况来看,基金经理群体的发展是严重分化的,具备优异业绩和可观管理规模的明星基金经理是少数,大部分基金经理默默无闻。因此,基金经理频繁跳槽主要是为了寻找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平台。
不过,在基金行业快速发展的当下,越来越多基金公司也在强调人才在行业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继而提拔优秀基金经理为高管成为了基金公司惜才、爱才、留才的标志性动作。毕竟,这既是公司对基金经理投资成绩的一种肯定,也是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对于基金经理而言更是能够满足个人诉求的职业发展路径。
杨德龙表示,基金经理是基金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具有明显的“光环”效应。一方面,基金公司会想办法留住绩优基金经理;另一方面绩优基金经理也会往更好的平台流动。正是在这样的流动中,行业的人才资源配置,会逐渐趋于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