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上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向社会通报2018年北京法院执行工作情况。通报显示,2018年北京法院新收执行案件216393件,同比增长13.3%;办结217483件,同比增长15.2%;执行到位标的金额886.83亿元,同比增长47.3%;结案率90.4%,同比上升1.8%。
北京高院执行局局长杨越介绍,近年来,北京法院不断加大财产查控力度、财产处置力度和强制手段的适用力度,切实推进信息化建设,“查人找物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失信被执行人联合信用惩戒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通报显示,在加大财产查控力度方面,2016年以来,北京法院网络查控系统为68万余件案件提供了查询冻结服务,冻结资金135.72亿元,查询到房产土地34.4万处、车辆207.64万辆、证券133.73亿股、互联网银行存款5.21亿元。
同时,北京法院还加大强制手段适用力度,进一步突出执行工作的强制性。2018年,全市法院罚款123人次,金额639.8万元,拘留1445人次,限制出入境3047人次,对被执行人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194801人次,因涉嫌拒执罪公诉74人、自诉25人、判刑19人。2016至2018年,全市法院累计公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23万余例,限制67万人次购买飞机票,限制10.6万人次购买动车、高铁票,限制2.2万人参加小客车指标摇号;3.3万名失信被执行人迫于信用惩戒压力自动履行了义务。
杨越介绍,围绕如期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核心目标,北京法院还积极推广新旧执行案件分别专责办理模式,并按照“法官主导、分工协作、流程标准化、操作集约化”的原则,推行团队化执行工作模式。一方面通过对首次执行案件类案分流,做到“简案速执、繁案精执”,一方面对终本案件单独管理,实现定期统查和恢复执行的无缝衔接。2018年,全市法院首执案件平均结案时长同比缩短8天。
同时,北京高院充分发挥统一管理执行工作的职能,针对基层法院收案数量及增长情况,在全市法院开展试点,探索完善人案配比相对平衡的长效工作机制。
据介绍,为进一步破解“执行难”,北京法院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有效提升执行质效。
去年4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与中国人民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合作,推出执行悬赏保险机制。该机制系申请执行人通过与保险公司签订执行悬赏保险合同,缴纳少量保费的方式向法院提出悬赏申请,法院发布悬赏公告后,举报人在保险期内可举报被执行人下落及财产线索,一经法院查证属实,即由保险公司负责向举报人支付其应获得的悬赏金额。
在办理张某某仲裁执行一案中,法院查找到被执行人名下车辆,但未实际控制,致使车辆无法处置,执行工作陷入僵局。经向申请人释明执行悬赏保险机制后,申请人申请发布悬赏公告。随即,三中院发布全市法院首例悬赏公告,公告发布后27小时内便接到举报人线索举报,后成功扣押悬赏车辆。当年8月15日,经核实举报人身份,向该举报人成功发放全市首例执行悬赏金。由于该案车辆的成功扣押,迫使被执行人主动履行全部债权,案件全部执结。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与北京市出入境管理局、北京市车管所、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海淀房管局等单位都建立了联动机制,对司法业务专人对接、优先办理和及时反馈,极大提升了房屋查封、股权冻结、边控措施的效率。据悉,海淀工商分局还将工商档案查询专线接入法院,使法官足不出户便可实现企业信息的查询。
2018年4月,海淀法院与京东集团签约引入第三方辅助机构,创立“云拍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法官完成动产、车辆扣押以后,即可移交京东物流进入京东云仓,由法院在当事人选择的五大网络拍卖平台上拍卖成交后,再由京东物流体系直接交付。依托“云拍模式”,海淀法院执行法官跨越千里之遥,分别从内蒙古赤峰、云南芒市珠宝小镇运回共计3000余件玉器、原石。此后,通过在京东平台定期推出珠宝玉石专场,已经拍卖成交506件,成交金额52万余元,平均溢价率173.8%,吸引了43.2万人次围观。通过云拍模式,海淀法院的资产处置周期缩短到1个半月左右。
此外,北京法院还积极推动京津冀联动,大力开展跨区域执行协作。北京市一中院与天津一中院、唐山中院会签《京津冀协同发展司法服务保障协作机制框架协议》;平谷法院利用周末时间联合三地法院开展“秋枫行动·联动津冀法院跨区域执行”;北京房山、大兴、延庆等法院与天津、河北等地多家毗邻法院积极推动落实执行协作,充分发挥京津冀跨区域执行联动协作机制对三地接边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