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03月10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螺蛳壳里做出大道场
发布时间:2020-03-09 16:27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情感家园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传承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职责。

南京市秦淮区作为古都金陵的起源处、现代南京的建城地,区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建设空间窄,但历史文脉极为完整、历史资源极为丰富、历史影响极为深远。如何传承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在小小的螺蛳壳里做出大道场,成为秦淮人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秦淮区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统领,以实现“特而精、最南京”为目标导向,以打造最文化、有情怀、高能级的精致城区为主线,致力于构建党委统领、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党委领导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走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治理现代化的前列。

一、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作为“一号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秦淮区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思想,不断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治站位,始终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全区“一号课题”来抓。

为了统一广大干部思想、凝心聚力,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足的干劲、更有力的举措聚焦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地做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秦淮区组织开展“推动六个高质量发展,大学习大走访大调研大落实大转变”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解放思想,破解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思维定势。讨论中,他们提出“九个为什么”,刀刃向内、深度剖析,在思想大讨论、智慧大碰撞中提高认识,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中统一思想。

通过大学习大走访大调研,区委充分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增强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区委深刻意识到,“保管不好文物,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一定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扛起重任,敢于担当,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古建筑和历史文物遗迹,保存好城市的文脉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无形优良传统,同时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老城保护与有机更新的深度融合,做好保护和发展利用相结合的大文章,把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金陵文化的摇篮,打造成最有特质、最为美丽的南京城市名片,建设文化更加厚重、特色更加鲜明、群众更加满意的新秦淮,书写好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秦淮答卷。

通过大讨论大落实大转变,区委区政府和各部门把握南京“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发展愿景,聚焦“特而精、最南京”和“强富美高”新秦淮的目标追求,逐步明确了“保护优先、有机更新、提升品质、彰显特色、传承文化”的总体思路,明确了“保护更新老城、开发建设新城”的总体格局,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形成了“在保护中探索利用,在利用中促进保护”工作思路,找准了秦淮历史文化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此基础上,区委、区人民政府联合印发《 “十三五”老城保护更新实施方案》的通知。区委先后四次在全会上部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行动计划和工作措施。

大学习大讨论统一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调动了各方参与的热情,加快了推进速度。大家认识到要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必须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在尊重和善待城市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更新;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城市改造开发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秦淮区面积小、空间有限,但却是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最为聚集的区,必须秉持敬畏之心,强化科学理念,夯实传承根基,延续历史文脉,彰显老城魅力,保护更新老城、开发建设新城,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以工匠般的敬业、专注、创新,在提升品质、塑造特色、精心管护、完善细节上下功夫,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精细化管理、科学化保护,在小小的螺蛳壳里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个大道场,绣出“特而精,最南京”的城市品质品牌。

二、引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秦淮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断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水平,推动老城新城高质量互动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引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优化组织体系。秦淮区建立党委直接抓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机制,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同为主任、40多家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统筹区域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市属区管”新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历史文化保护由单一部门行为转为党政统筹推进,完善省市区资源整合优化新模式。构建功能板块抓服务、行业部门抓产业、企业主体抓运营的“三条线”新模式,创新联动机制,形成规划、融资、建设、管理、运营为一体“五位一体”新格局。明确“常委包块、政府包条”责任体系,人大政协全程跟踪督导,协调推动文旅工作。对重点工作按周推进、按月调度、按季督查,形成“属地管理、部门联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格局。

理清总体思路。南京大校场机场搬迁后,形成近10平方公里可开发利用土地,联动影响周边约20平方公里发展,让南部新城成为主城范围内绝无仅有的战略发展空间,造就了“跳出老城建新城”“依托新城保老城”的重大机遇。秦淮区把新城作为疏解老城功能、优化人口分布、调整产业布局的重要空间,高水准规划投资,并用开发建设取得的收益,反哺老城保护和民生改善投入。秦淮区把老城的工作主线定义为保护利用、彰显特色,严格控制大规模、高强度建设,实行规模“减压”、高度“减压”、道路“减压”、环境“减压”,最大程度体现独具魅力的历史风貌,同时以丰厚的经济、文化和公共服务资源,为新城开发建设提供支撑。找准了发展方向,理清了发展思路,研究制定了老城保护和新城开发的细化方案,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的要求,推动全区上下严格贯彻执行。

制定保护规则。秦淮区组建专家顾问组,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系统性地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的制度规范。2017-2018两年间,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十三五”老城保护更新实施方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淮灯会中长期保护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绩效考核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古民居保护工作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这些法律法规推动了项目保护传承规范化、制度化,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具体规范,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充分整合资源,构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大格局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秦淮区努力把文物保护变成人民的文化自觉,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大格局。

各项工作开展注重党的引领。秦淮区积极拓宽党组织工作思路,创新党的领导工作方式,围绕项目规划征收、工程建设、示范片区共建管理等,开展一线党员教育管理和主题活动,发挥一线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施排忧解难,做好全方位、综合性服务。

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带动作用。强化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龙头带动作用,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聚集优势,整合运用辖区内各类资源。朝天宫街道作为南京历史人文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街道党工委因地制宜,深度挖掘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实施“五微文化”滴灌工程,把党的元素有机融入辖区内微地名、微博物馆、微文化街区、微文化小区、微园区之中,在小小的螺蛳壳里精耕细作。洪武路街道慧园里小区为找回曾经的“里弄”风貌,拿出“绣花功夫”,把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小区越绣越美。

充分发挥国资平台的市场主体作用。秦淮区高度重视国有企业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组建老城南集团、文旅集团、历保集团等国资平台,走专业化、市场化发展道路。老城南集团承担文化旅游项目的投资融资,历保集团负责具体文化旅游项目规划建设,文旅集团负责文旅资产的整合、运营管理和品牌营销推广。三条线分工明确,又相互支持,全面提升旅游建设、管理和运营水平。国资平台的成功运行既发挥了国有企业的强大优势和社会责任,又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市场化思维。

充分发挥专业团队力量。秦淮区着力发挥专业人员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聘请总规划师、总建筑师总体把控、规划空间格局,保护传统建筑风貌和街巷肌理;组织责任工程师、传统建筑营造匠师、景观园艺师组成“更新改造支持中心”,共同研讨片区建设、整治、服务、管理、宣传;引进知名大师和一流团队,编制秦淮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邀请国际国内顶级艺术大师、文化名家基于秦淮文化基因,创作具有浓郁秦淮特色的精品力作,宣扬秦淮文化、讲好秦淮故事。

充分发挥居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历史片区保护更新和棚户区改造中,以“自愿”和“渐进”为原则,尊重原住民意愿,提供多元化选择方案,鼓励卖者、吸引换者、善待留者、补贴修者。广泛召开居民议事会,深入调查研究、征集居民意见、公示保护更新方案,对所有项目现场设置“六牌两图”,动态公示现场工程施工信息,提升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提高广大居民群众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践行科学理念,推动老城保护与有机更新深度融合

秦淮区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在建立高效组织领导体系、加强城市规划的同时,突出地方特色,改善人居环境,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走科学建设之路。

一方面,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遵循整体性保护、全面性保护、原真性保护理念,编制秦淮历史文化资源名录,将老城整体格局、历史地段、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纳入保护范畴,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应保尽保、能保则保”。突出重大文化项目带动,统筹规划夫子庙、朝天宫、门东、门西、门外五大片区,推动实施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金陵大报恩寺等一批蕴藏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项目,进而由点成线、连线成片,逐步形成“城、河、山、塔、寺、民居”融为一体的城市文化景观。高标准打造老门东、熙南里等历史街区,完整保留老城南街巷肌理。高品质做好秦淮灯会、秦淮小吃、南京白局等品牌升级工程,实现地域特色与文化推广紧密结合。

另一方面,推动城市更新再上新台阶。按照“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思路,用“绣花功夫”“工匠精神”加快老旧楼宇、工业遗存更新改造,积极构建“城旅一体、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新格局,高品位塑造精致城区,建设集中展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风采的标志性区域。利用工业遗存和周边景观资源,打造一大批优质产业载体,实现工业遗存的活化利用。集中力量重点解决老旧小区设施“残、破、缺”等问题,拆除违章搭建、完善基础设施、维修养护房屋、美化绿化环境,开展“微更新”工程,适当增加文化长廊等景观小品,努力实现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的转变。作为南京市老城保护更新重点示范项目的小西湖历史风貌区,在尊重民意、保留院落形态、生活方式和传统的情况下进行适度的修缮修复,增加功能性设施,改善生活居住条件,嵌入新业态、增加街区活力,形成“和谐共处的共生院落”。

(四)突出文化传承,向世界讲好秦淮故事

秦淮区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的独特优势,保护文化遗产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同时系统挖掘梳理,让秦淮历史说话,让秦淮文物说话,打造秦淮标识,彰显秦淮魅力,提升秦淮文化软实力。

一方面,讲好讲精“秦淮故事”。成立“秦淮文化艺术研究院”,系统梳理秦淮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以秦淮河、明城墙“一城一河”为核心,以科举文化、非遗文化、郑和文化为支撑,弘扬为国求贤、感恩报国的思想和工匠精神。不断推动秦淮灯会品牌化、国际化、产业化,连续举办33届秦淮灯会,并使秦淮灯会先后走进四十多个国家地区。打造江苏网络文学谷,邀请知名作家结合当代精神出版秦淮故事系列小说,开展影视化改编,推出大型电视纪录片《秦淮河》专题展现秦淮河的历史与文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普及活动,打造非遗特色校园和南京唯一的方言类代表性项目“南京白局”校际联盟。连续三年开展“万人看秦淮”主题教育活动,全方位展示秦淮建设发展成果,讲好新时代的秦淮故事。

另一方面,促进推动文化繁荣。秦淮区按照“南京历史文化最佳体验地、全域旅游核心区、明城墙沿线最重要的城市记忆展示区”定位,打造国内领先、国际著名的城市文化地标。在特色景区、居民社区等街头转角、小微空间,打造近百个集全民阅读、咨询查询、志愿服务等为一体的“转角·遇见”文化休闲驿站,满足群众“家门口”的精神追求,并形成品牌效应。“转角·遇见”文化休闲驿站对于破解区域文化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主客共享”理念起到了促进作用。推动文、旅、商融合,打造“不一样的夫子庙”,展现出夫子庙现代时尚、动感活力的风貌。同时,依托文博场馆、园林景点、文化遗址、历史街巷等有故事的载体空间,探索建设秦淮河畔小剧场群,塑造“秦淮有戏”品牌,实现文化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三、宝贵的经验与深刻的启示

通过“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秦淮区推动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更新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提高了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对于各地而言,其经验更为可贵,其启示颇有借鉴价值。

(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厚植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成为新时期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告诉我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彰显城市文化个性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体现党的文化使命与担当,厚植党长期执政的民心基础有巨大而深远影响。秦淮区委本着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祖先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是秦淮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成效的一条根本经验。

(二)坚持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科学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这不仅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还需要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引领作用。秦淮区的实践证明,要坚持固本强基,以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全方位加强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利用党建资源、发挥党建优势、形成党建合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的建设的先进性带动历史文化遗产的高质量保护和利用。要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发挥包括项目党支部、临时党支部在内的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统一思想,示范带动,攻坚克难,久久为功,调动党员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创造性,汇多方力量、聚全民之智,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度,形成历史文化遗产全力保护和科学利用的浓厚氛围。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实现“见物”与“见人”有机统一

城市的核心是人。人是历史文化遗产的见证者、建设者、保护者,是推动城市发展进步的主体,也是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和成果的享有者。以城为根、以民为本,是一条基本原则。秦淮区摒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见物不见人”的传统思维,在不断反思和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走出了一条从“旧城改造”到“老城保护”再到“全域更新”的新路子,探索出了一条从“既不见物又不见人”到“见物不见人”再到“既见物又见人”的新经验,追求人与文物、景观、老城相融共生,提高人的获得感归属感自豪感,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温度、有记忆、有感知,让城市高质量发展,使人民生活更美好。

(四)遵循科学规律,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融共生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内在的规律、特点需要遵循和把握,也要与外在的经济社会状况、历史发展过程碰撞与交融。一段时期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包括秦淮在内的不少地方经历了大拆大建的历史,城市建设和老城保护一度难以调试。在对过往的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秦淮区告别了牺牲保护来换取发展空间的路径依赖,也修正了旧时保护简单化的思维定式,在不断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的基础上,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精致化发展相互融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内在价值,提振城市文化软实力。经验表明,只有以内涵式、集约化、品质型发展为导向,将老城保护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城市高质量发展一体化的融合共进之路。(课题组组长:张志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主任,教授。成员:梁丽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党总支书记,研究员;王懂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教学秘书,副教授,陶元浩,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副教授。执笔人:陶元浩。)



责任编辑:桑尼
最新文章
广播剧《北京防疫一家人》播出 上海芭蕾舞团网上直播“公益公开课… 点书如点餐 北京72家书店入驻外卖… 文创企业忙起来 写作教育激发文化创造活力(高峰之… 兴趣是良师益友(名师谈艺) 南昌搭建“空中课堂” 广电总局向湖北捐赠网络视听节目
推荐文章
贵州省税务部门推出发票清单“轻松… 辽宁:今年在四方面持续发力确保水… 今年甘肃上云工业企业将达1.35万家 山西税务推出“硬核”举措助力企业… 贵州高校新增备案本科专业39个 四川省首次发行水利项目地方专项债… 安徽省将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 湖南:直供工业等用户用气价格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