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击训练。视频截图
钢枪紧握。视频截图
高强度的实战演练。 西部战区陆军第77集团军供图
高原训练中的战士们。 西部战区陆军第77集团军供图
有的直面大漠黄沙极速突进,有的驾着战机翱翔蓝天,有的冒着酷暑挥汗如雨训练……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川报观察推出视频短片《一分钟超燃视频 带你走近最可爱的人》,向广大官兵致敬。
透过视频,记者采写了老中青三代不同军人的故事,记录军人的磨砺淬炼,展示军人的动人风采。
涂伯毅绝不能把宝贵的生命浪费掉涂伯毅今年88岁,因战一级伤残军人,前不久刚刚获评“四川省优秀退役军人”,又连着为好几个单位的青年们作了宣讲。“虽然忙,但是我内心很充实很踏实。”
“没有眼睛照样读书看报,没有双手一样写字弹琴。两腿瘫痪能用双手劳动,没有双脚也能疾走飞奔……”这首名叫《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的诗,涂伯毅经常诵读,也成为老人一生的写照。
1949年12月,涂伯毅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他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到了朝鲜战场。1951年2月14日,涂伯毅在战场上被美军投下的凝固汽油弹烧伤致残。
1956年,25岁的涂伯毅被安置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休养。“当时我一遍遍地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把一切献给党》等作品,从书中和在身边众多身残志坚的同志们身上,我寻找到了一条新的生活道路。”
他先后在院里学做档案工作,地震观察工作。他在伤残军人演出队里学唱歌、跳舞、乐器、指挥,加入了伤残军人演出队,除了表演,还要负责舞台的灯光、舞美等工作。“绝不能把宝贵的生命和时光白白地浪费掉。”涂伯毅说。
七十年如一日,涂伯毅克服了肉体上的痛苦,行程几十万公里,为社会各界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报告近万场,听众达百万余人次。
王富强专注平凡却成就非凡的“兵王”今年是王富强从军第26年,作为第77集团军某特战旅特种侦察连班长的他,已经成长为一级军士长。放眼全军,一级军士长都是凤毛麟角,为此,很多战友称呼王富强为“兵王”。
1996年,刚转志愿兵不久的王富强接到通知,全大队要选拔人员,到空降十五军参加全军伞训干部骨干集训。当时,伞训对特种部队来说还是个新科目、新挑战。王富强毫不犹豫报了名,并一头扎进了火热的伞降训练。
当时的训练条件很差、训练也很苦,抗眩晕、地面姿势定型、平台、吊环等训练每天都排得很满,每次训练完,腿肿得几乎连鞋子都脱不下来。
王富强时刻告诫自己,不能放弃、不能掉队,别人能干的事情自己也一定行。三个月的集训结束,他成为七大军区里,为数不多的完成所有实跳课目的学员之一。
如今,王富强已成功完成了1000余次实跳任务,获得了特种伞降职业技能鉴定特级证书,并在该特战旅连续担任了22年的伞训教员。“一个人要干好一件事容易,要干好几件事也容易,但是要长期干好一件事那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考验。”王富强说。
杨初格西党的创新理论是我成长的沃土“荣立二等功。”去年以来,有32名川籍官兵获二等功及以上表彰,在7月30日公布的表彰名单上,就有杨初格西。杨初格西2012年12月入伍。到了部队后,他在创新理论大学校里成长,在改革强军大舞台上摔打。“我就像一朵格桑花,党的创新理论就是那片沃土。”杨初格西说。
杨初格西的家乡在阿坝,他的爷爷是个老兵。杨初格西经常听爷爷讲戍边卫国的故事,希望有一天也能到军营。
大学毕业后,面对机场工作不菲的工资待遇和夺目的征兵海报,杨初格西选择了从军。
入伍这些年,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成了杨初格西离不开的“精神食粮”。《之江新语》《摆脱贫困》等著作,他坚持每天学习,并写下学习体会。他还主动申请走上讲台,和战友分享交流学习体会。课余时间,他还会在微信里和大家分享心得体会、好文好书。到现在,杨初格西已经写下近20万字满满4本学习笔记。
杨初格西还和5名藏族战士组建了“川藏风组合”,自编自排《新康定情歌》《太阳下的格桑花》《军营七十五厘米》等30余部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舞蹈节目,用艺术形式歌颂党的恩情,传播党的声音,唱响强军主旋律。(记者 吴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