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农业输出大省,在北京大约有140万的河南籍务工创业人员,大部分是农民工,是困难群体,作为一个律师,我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与弱者同行,与公益同行,与正义同行,我一生无悔。”
2013年1月14日,在“中国十大正义人物”颁奖现场,获此殊荣的执业16载为农民工奔走13年的北京国清律师事务所的女律师郭清话语铿锵,情真意切。
三个响头,与农民工结下不解之缘
13年前,大学专研法律、刚毕业不久的郭清受司法局委托,为一名年轻的农民工辩护,这是她办理的第一个法律援助案件。
当事人是刚刚20出头、从河南太康来北京务工的农村青年吴柯(化名),他和哥哥吴稳(化名)兄弟俩,由于法律知识淡泊,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在一次抢劫加油站时过失致人死亡。一审法院判处两人死刑,他们的父母也因为包庇罪分别被判处三年和四年有期徒刑。
在会见时,无助绝望的眼神、对她的信任以及依赖深深地打动了郭清。“我一定会尽全力帮助你。”细心地阅卷、不辞辛苦走访、数次会见当事人……郭清一遍遍地梳理改判建议,最终,二审法院改判吴柯死缓,给了他重新做人的机会。法庭上,当事人的父母听到判决结果时,老泪纵横,互相搀扶着给郭清磕了三个响头。
这个画面给了年轻的郭清极大的震撼。她意识到,很多农村孩子本质上并不坏,但是由于缺乏法律意识,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作为律师,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些在京务工的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让他们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更好地融入社会。
“那是普通的一天,却是我生命的另一个起点。”郭清感慨万千。从此,法律援助成为她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律师已不再仅仅是一份职业,还有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独木难成林,万人划桨开大船。”在开展法律援助的过程中,郭清感到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无法满足农民工群体庞大的法援需求。于是,她开始倡导组建了一支法律援助志愿者团队。风雨无阻,霹雳前行。
“有困难,找郭清。”在河南籍来京务工人员中,郭清良好的口碑以及越来越大的知名度引起了河南团省委的注意。2009年,郭清被吸收到共青团周口市委和河南省委驻北京工作委员会,担任权益维护部负责人一职,负责河南在京流动青年的法律援助工作。
“若给我几棵树苗,我会努力的去培育一片森林。”郭清一直这样勉励自己,在整个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河南在京流动青年的法律援助与管理工作热火朝天的进行着。
2012年,河南省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河南团省委驻北京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司法局及其法律援助中心共同揭牌成立了“北京市河南务工创业人员法律服务中心”,这种“专项合作、定向服务”的创新方式为在京豫籍流动青年法律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律所从300平米到20平米,案宗却从几十件到4000多件
“律所一共搬过六次家,别的律所规模都是越来越大,我的却越来越小。”说起律所的发展,郭清百感交集。成立之初,律所在朝阳大屯租了300多平的房子,月租金1万5千元,拥有10个办案律师,主要承接一些商业案件。最初,郭清用做商业案件赚到的钱补贴律所的日常开销,可是随着“公益所”知名度的提高,找郭清做法律援助的农民工络绎不绝,律所不得不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法援上。由于资金短缺,租不起办公室,郭清只好将办工地点搬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80 平米的3间屋子。到了2012年,律所更加捉襟见肘,缩小到只有1个房间,很多律师迫于生存压力离开了律所,只留下了两三个律师,甚至合伙人都退出了。
既然不赚钱,甚至影响到律所的进一步发展,为什么还要一直做法援呢?“上瘾”,郭清发自内心地说,成为这些流动老乡们的依靠,为他们维权、奔走呼喊,给了她莫大的成就感。
“俺就想让他赔偿俺点儿医药费,太欺负人了”,一个身高1米8的大汉推门进屋看见郭清满含委屈地说。原来,2013年夏天,来自河南农村的“小老板”姜军义在十里河的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做生意,由于鸡毛蒜皮的小事与邻居起了冲突,他和妻子两人被打,想让对方赔偿医疗费,由于没留下相关证据,对方根本不承认打了人。姜军义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打听到法律维权中心,想来“碰碰运气”。
郭清在听到姜军义的遭遇后,不仅免费为他代理案件,而且还打赢了这场官司。学习到法律知识的姜军义向郭律师保证,“以后再遇到这种事,我一定不打架了,要拿起法律的武器为自己维权。”
2013年国日期间,郭清接到了在京河南籍务工人员的求助电话。“菜地的电被掐了,都浇不上水嘞,都旱死了,没啥了”。原来,这是一群在通州承包大棚种菜的河南籍菜农,他们与当地村民签订了10年的土地承包合同,但是合同还未到期,村委会就以村里要进行平原造林工程为由,要求菜农们限期搬离,赔偿金始终谈不妥,双方处于僵持状态。菜农邱峰说:“村委会把俺的电掐了,把俺的水给停了,俺现在只能在这儿耗着,不能种菜了。”
郭清让菜农们别急,先注意保留证据,“如果再有这种行为呢,你就报警,警察出警就会有记录,用手机或者相机拍摄取证,证明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了。”
之后,郭清带着菜农代表到村委会、镇政府、信访局等部门逐一进行申诉,在努力周旋下,村委会终于同意与菜农们续签合同,郭清不仅帮助他们维护了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并在事后积极总结,写了《从维权看社会管理创新》一文,希望文章能帮助更多遇到困难的人。
近年来,律所办理的工伤、人身损害、欠薪、保险纠纷等民事法律案件共计4000余起。桌上堆积成山的案卷,不单单是法律援助中心的办案存档,更是一个个农民工的期盼,是一个个得到解决的“大难题”,以及法律援助中心对农民工弱势群体的关爱。
郭清十几年如一日为农民工奔波,虽然为人低调,但很多荣誉还是主动找上门来。她几乎每年都被河南省团委评为优秀团干部,2012年被任命为河南省驻京团工委的第一副书记,2013年作为律师行业代表被检察日报社、正义网授予“中国十大正义人物”称号。
“作为一个律师,我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广大父老相亲服务,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同时,我认为,我的维权之路,会让社会充满了正义。”在颁奖现场,郭清铿锵有力地说。
2015年,郭清还获得了河南省第十九届五四青年奖章,北京市朝阳区文明办授予她“朝阳好人”荣誉称号。
但是最让郭清感动的,还是得到那些得到她帮助的流动人员的肯定和鼓励,这些朴实的人们有的送来锦旗,有的扛来一麻袋自己家收获的粮食,还有的用笔记本工工整整写下满篇由衷感谢的话语,这些支持与认可是她坚持做公益的力量源泉,而组织的信任和寄托更让她感到肩头沉甸甸的。
挺着大肚子,把普法小册子送到工地
一袭蓝色旗袍、温婉优雅的举止,在律所见到的郭清让人眼前一亮。“去普法的时候我可不是这样的。”郭清笑着说,去工地之前,她会去地摊上买件20块钱的衣服换上,扎个马尾,再把学生时代穿的旅游鞋找出来,这样农民工们才觉着这个人是来帮我们的,不是来装样子的。
由于来京务工青年数量庞大,流动性强,为了让在京务工的河南籍流动人口可以方便地接触到法律知识,郭清带领志愿者们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通过走访、考察,依靠团省委驻京工作委员会提供的联络信息,对务工人员群体的情况进行拉网式搜索,许多工地、社区以及菜市场都能看到普法志愿者的身影。
“这个女的是干嘛的?怎么怀着孕跑工地来?不要命了!”身怀六甲的郭清带着安全帽走到农民工身边,吃力地蹲下身子,把普法小册子一本一本地发给他们。
“每每想起从前为了普法做的一点一滴,我觉着自己特别棒!”郭清自豪地说,正是因为那时候的无所畏惧,才能认识更多来京务工人员,了解他们的需要,更好的为他们服务。
然而,去工地普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农民工不喜欢被普法,觉着这会耽误上工和休息的时间,志愿者们就会带上一些诸如毛巾、肥皂等他们平时能用得上的“小礼物”,让农民工们逐渐接受这种普法活动。
“老乡,恁吃饭了没?伙食咋样?吃的饱不?今天干活累不累?平时怎么干活儿呀?睡在哪儿?”熟悉的乡音瞬间将郭清与农民工的距离拉近。
“在他们愿意跟我聊天之后,再对工地的法律情况进行了解,比如有没有克扣工资的情况,单位有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有没有上保险,如果手续不规范就告诉农民工去哪个地方投诉,再递上自己的名片,让农民工们有困难就给我打电话。”记者看到,名片的抬头上印的不是律所、律师,而是“河南务工创业法律服务中心”。
一边要做农民工的工作,一边还要取得包工头的理解,因为农民工法律意识增强“会给他们惹麻烦”。
郭清在普法前都会先和包工头沟通,农民工懂法后会让工地的治安更好,通过普法,农民工在遇到劳资纠纷时有了求助对象,也知道了很多不起眼的举动,比如拿点工地的材料、帮偷窃的工友放风都是违法行为。为了让她的讲述更生动可信,郭清把代理过的很多真实案例总结成普法小册子《务工人员法律及生活丛书》,印制了很多份,免费发给农民工们。
除了定期进工地传授劳动保障法相关的知识,郭清也带领团队走进社区为其他在京的务工人员讲解养老、保险等法律知识;走进医院、学校,参与政府调研活动,为相关政策的出台建言献策。在她的倡议下,房山窦店镇的领导还召集了辖区内包工头、建筑企业高管等来听她的免费法律培训,河南省出台的《关于解决农民工创业的通知》也是参考了河南务工创业法律服务中心的很多真实案件来“对症下药”的。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郭清的团队还开通了法律咨询微信公共平台,推广法律知识,打造无边界网络服务平台。
常年跑工地,走社区,郭清一心扑到了工作中,作为一个女人,她对家庭却有很多亏欠,“妈妈别走”是郭清提起女儿时向记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她每天工作到晚上,到家后只能看一眼熟睡的宝贝,还怕吵醒她。
不过,令她欣慰的是,她的工作不仅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女儿也非常争气,这使得郭清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农民工服务中去。做法援只能算是事后补救,是“治标”之举,而普法却能防患于未然,真正“治本”。让更多在京的河南务工人员了解到身边的法律,在必要时懂得保障自己权益的最基本方法,虽然这条路不甚平坦,郭清却觉得很值得。
创建青创空间,围着农民工需求提档升级
“了解的农民工越多,越知道他们需要啥。”做了十几年法律维权工作后,郭清发现,河南在京流动人员的诉求正在发生改变。
农村青年们来北京闯荡,已经不单想解决“生存”层面的问题,更多的是关心如何能更好地“发展”,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但是,青年单枪匹马创业往往会面临很多困难,他们需要有更专业的进行指导,来完成商标注册、投融资、资产评估等方面的工作,或者在劳资管理、人员招聘、就业培训等方面给予建议。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为了回应流动青年的新需求、帮助青年成长,2016年,郭清开始筹建“青创空间”,完成公益组织到合伙人制现代公司的转型。
从务工到创业,从法援到创客,郭清服务的对象没有变,内容却有了很大升级。青创空间为流动青年创业创新搭建了一个深度服务平台,深化了团组织的社会工作范围与力度,为团工作“最后一公里”建设创新出一条高效可行技术途径。
青创空间既是创业孵化器,也是公益项目的扶持中心,目前,已经有11个青年创业者接洽,有的是已经闯出了自己一番事业的兼职股东,有的是提供专业服务的专职股东。股东之间,资源共享、抱团取暖,共同成长壮大。
记者采访的时候,青创空间正在组织“青创爱情故事”的线下相亲活动,“我们不仅要关注来京务工青年的事业发展,更要关心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郭清说,正是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把河南籍流动青年凝聚在一起,攒足“人气儿”,为今后共同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郭清还计划建一个创业餐厅,规划设计“青创网”的上线,办理专门的《青年创客》期刊,通过和其他省驻京的团工委建立资源对接机制,发掘青年潜力。
“青年人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精心打造‘青创’这个平台,努力把全国更多的创业青年连接在一起,为他们的创业提供精准的服务。我们还有一个更宏大的计划,就是率先在青年当中打造‘清’文化,激励大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响应总书记的号召,以青年特有的激情和开拓精神去打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山清水秀的道德生态、山清水秀的法治生态和山清水秀的经济生态。”郭清神采奕奕地说。从她那闪亮的目光中,分明已经看得出,经过多年的打拼锤炼,她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平台上,正以新的视野寻求新的蝶变,实现人生新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