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法新网记者 杜晓
法新网实习生 曹明珠
一些学校家长只看重考试分数
记者:体育总局、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从多个方面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总体应该如何看待这一计划?
储朝晖:中小学生的体质情况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关心的一个大问题。从中小学生体质监测数据来看,近年来中小学生体质有下降趋势,这个趋势直到2014年才停下来。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太少,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次七部门发布《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就是要改变这一状况。
记者:我们注意到,《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中的有些内容过去也提到过,此次重申,是否意味着这些内容一直存在难以落实的问题。就此而言,《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在落实过程中是否也会面临一些难点?
储朝晖:《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本身只是一个刚性的要求,要从深层次解决问题还得依靠教学管理方面的一些改革,尽可能让考试、教学和管理更加符合学生的天性和学生的成长发展。这个刚性的要求,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要落实是有困难的。
现有对学生的评价、管理、教学与学生的天性并不一致,从而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学生要用大量的时间去做作业,很少有时间参与其他的活动。目前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重视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我们现在基本上是纸质化的考试,用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优秀程度。目前的评价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和家长用大量时间反复做题。对很多家长来说,让孩子出去跑步打球,不如多做一张试卷。
熊丙奇:大致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体育运动场地缺乏,学生没有足够的运动场所。由于体育场地缺乏,体育设备存在安全隐患,有的学校对学生实行“圈养教育”;回到家中,居民楼下没有活动空间,学生只能做“宅男宅女”。
其次,升学考试的压力使体育锻炼被边缘化。近年来,有的地方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为引起学校、家长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将体育纳入考试,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体育也“应试化”。一方面,家长和学生只重视体育成绩,而不重视体育锻炼;另一方面,有的地方考体育变成“纸上谈兵”,比如,回答足球场、篮球场的长和宽是多少,描述某一运动的特征等。在不少学校、家长看来,孩子花那么多时间锻炼,太浪费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提高分数才是硬道理。
保障锻炼时间需改革教学管理
记者:除了学生和家长之外,是否还有来自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够?
储朝晖:在现有的教学管理机制下,不同的主体在执行体育锻炼方面的刚性要求时会有一些利益冲突。比如,学生的考试分数不只与学生自己相关,还与老师相关。有一些老师希望牺牲学生的锻炼时间,换取学生的自习,多做一些题。老师有这种想法,校长也有这种想法。有的校长可能认为考试分数、升学率是压倒一切的。有的地方政府部门也有这种想法,把学生的成绩视为教育部门的政绩。所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不只是学生的,还是教师的、校长的、当地教育行政官员的。层层叠加起来以后,关于体育锻炼的要求在实施时就可能会在某些地方打折扣。
此外,“每天锻炼一小时”可能在短期内不会在孩子身上见到明显效果。于是,有的人就会想,既然效果不那么明显,那么相关要求是不是在执行时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有些地方在上级检查时执行一段时间,没有检查的时候照样不执行。
记者:那么,真正保证《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这一刚性要求得到有效执行,我们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
储朝晖:保障中小学生的锻炼时间,还是要用专业的方式对教育教学进行管理评价。实际上,所有这些问题都源于我们一直用一个简单的、非专业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管理评价,导致很多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目前需要改革教育教学的管理,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否则将导致学生缺少锻炼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
熊丙奇:必须从保障学校办学条件、改革学生评价体系着手。首先,应该确保学校投入,保障学校有足够的、安全的运动场地和运动设施,同时加大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力度,让社区共享,这是让学生能动起来的前提。没有运动场地,学生在校园里活动就像“下饺子”。
其次,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如果坚持集中录取制度,见分数不见人,则难以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再次,推进中小学民主管理。近年来,围绕校园安全事故和学生锻炼,家校产生了冲突。比如,有学生在校内锻炼出事故,家长会闹到学校,要求学校赔偿;再比如,有学生在学校锻炼后感冒生病,家长认为是学校措施不当。久而久之,学校怕惹事,也就不再组织活动,不对外开放体育场所,就连传统的春游、秋游,很多学校也不再搞。这是因为学校没有民主管理制度,缺乏家长委员会参与办学管理、决策所致。要化解家校冲突,使正常的教育教学不被干扰,必须推进民主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