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拉动消费的系列举措中,夜间经济成为各大城市竞相追捧的经济新动能。记者近日在成都、杭州、长沙、广州等地调研发现,尽管近年来夜间经济蓬勃发展,但也需要警惕统筹规划不足、经营主体压力增大、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体验感获得感差等问题。
发展夜间经济具有重要经济意义,但其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突出表现在配套设施以及服务还不够优化。
发展夜间经济需要市民有充足的闲暇时间。业内人士指出,消费能力不仅指消费者实际货币支付能力,更包括居民消费的时间能力,即“闲暇时间”。夜间消费以闲暇消费为主,要求消费者具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尽管劳动法规定,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但还有大量企事业单位加班时间长,严重削减了居民的消费休闲时间。
“在不少单位,加班文化盛行,占用了市民休息时间。市民夜间消费势必影响第二天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如何平衡夜间消费和正常工作之间的关系,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是发展夜间经济面临的挑战之一。”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毛中根教授表示。
发展夜间经济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部分研究者指出,晚上十点以后,伦敦地铁的运行速度可达白天的两倍,且部分线路周末24小时运行。我国许多城市地铁一般在晚上11∶30之前就停止运行,不够便利的出行条件影响居民夜间出行意愿,阻碍夜间消费潜力释放。另外,发展夜间经济需要城市照明的支持。支撑城市“夜游”的景点延长经营时间,需要完善的照明设施以及景点导航标识等。目前,这些城市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需要持续不断优化。
发展夜间经济对城市治理提出更高要求。长沙市天心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局长朱德军认为,城市治理水平的高低,不仅是维护夜间市场秩序的重要因素,也是调节生产者、消费者、居民等各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和纠纷的重要力量,对发展夜间经济来说至关重要。
“消费者是否敢消费、愿消费?商家提供的产品是否合规合法、质量过关?居民基本人身安全是否能得到保障?生产者、消费者和居民之间产生矛盾时,谁出面调解、怎么调解?小摊贩产生的垃圾、废水等环境卫生问题怎么处理?这些问题都对城市治理提出更高要求。”朱德军说。
此外,成本问题也比较突出。杭州市商务局商贸发展处处长李星星说,现在城市夜间经济的部分业态生存艰难,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不管是商场、超市,还是酒吧、KTV,都面临同样问题。除了人工成本高企之外,水电气成本也逐年看涨,严重限制了夜间营业时间。
业内人士建议,打出政策“组合拳”,加快发展夜间经济,满足夜间消费需要,持续不断释放夜间消费红利。
统一规划、重点突出,提高供给质量。一些基层干部建议,可以借鉴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经验,以打造“夜京城”“夜津城”“上海味”为主题和特点,统一规划,形成一批合理布局、功能完善、业态丰富的夜间经济示范街区,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最大程度激发消费潜力。另一方面,政府又应有所侧重,鼓励从业者推出融合本地历史文化、特色景点、民风民俗的产品,凸显城市特色。
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激发夜间市场活力。部分业内人士建议,推动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在周末和节假日,延长公交、地铁运行时间,增加贯穿城市重要景点、夜间经济示范街区的夜间旅游大巴路线,消除限制人们夜间出行的交通设施瓶颈,解决夜间消费者的“回家之忧”。
“完善基础设施,政府要发挥主体作用。利用公交、地铁站等空间建设便民生活服务设施,将现代科技与灯光照明相融合,照出城市之美,激发市场活力。”李星星说。
完善夜间经济监督机制,维护夜间市场秩序。毛中根等人建议,借鉴荷兰阿姆斯特丹和上海的经验,设立“夜间市长”或“夜间区长”“夜生活首席执行官”,解决夜间经济中各利益主体的纠纷,维护夜间经济运行秩序。鼓励商家、居民、消费者等参与主体积极参与,综合协调各方利益诉求与建议。此外,还可以根据城市情况,适当在交通警察部门增加警察和巡逻站点,保障人们夜间出行的安全。
全面实施弹性工作制,保证居民进行夜间消费的时间。广州天河路商会相关负责人建议,增加居民闲暇时间,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政府出台相应政策,积极鼓励和推进企业实施更加有弹性的工作制度,完善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鼓励企业转变运营模式,减少工作时长的绝对延长,提升工作效率,协调员工休闲娱乐与工作的合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