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商务部网站发布消息称,今年“十一”黄金周,消费市场亮点纷呈,个性化、品质化、智能化引领消费升级大潮。据商务部监测,10月1日至7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1.52万亿元,同比增长8.5%。经文化和旅游部综合测算,今年国庆7天假期全国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同比增长7.8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7%。
摆脱门票依赖症 景区多元化更具活力
国庆旅游收入再创新高,凸显景区多元化经营活力,也指明了中国旅游产业升级之路。
国庆旅游消费如火如荼。经文化和旅游部综合测算,今年国庆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同比增长7.8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7%。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国庆旅游收入的靓丽数据更具说服力,景区收入已从过往单一的门票收入为主的传统经营模式转向更具多元化、贯穿完整旅游产业服务链的经营模式。以贵州为例,在国庆长假前四天,贵州省共接待游客3959.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4.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31%和38.43%。其中,全省纳入监测的113个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495.37万人次,门票收入1.01亿元,省内自驾游客比重超过60%。
这组数据表明,贵州门票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很小。原因可能在于,很多人旅游出行的选择更加理性和成熟,不再一味扎堆热门景点。比如,笔者就有多位朋友在国庆期间选择了比较小众的景点自驾游,这些景点的门票费用不高甚至免费,虽然景点收获的门票收入比较有限,但可以从自驾游的游客身上赚取更多的餐饮、住宿以及购买旅游周边产品等方面的服务性收益。
另外,在地方政府推动旅游产业综合发展的政策引导下,很多旅游景点在加快转型。比如,北京在国庆期间对18家收费公园免费开放;江苏、浙江、福建、山东青岛、陕西西安等地也有大量免费景点提供;在湖北咸宁,多个景区则实行政府定价。
由于门票实行政府指导价或免费,越来越多的地方景点变得更加亲民。从表面上看,景区可能会形成一定的门票损失,但却迎来了更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在吃喝住行方面贡献了更多的消费。以全国较早推出免费政策的杭州西湖为例,截至10月4日16时,西湖风景名胜区所属公园景点已接待游客234.12万人次。如此多的游客,在西湖尽兴游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相关产业增收。笔者在国庆期间发现,在西湖周边的南宋御街、河坊街步行街、西湖街道,有大量游客在购物和吃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大大提高了上述新景点的知名度,培育了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
对于景区门票价格过高的问题,此前社会各界存在较大争议。如果一个景点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卖门票,不仅会因高价门票吓退不少游客,还会造成景区收入结构的畸形化,形成对门票收入的路径依赖,不利于景区长远发展。地方政府通过主动引导,让景区门票恢复到合理价位,倒逼景区经营者在多元化经营上加大投入,满足现在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有助于地方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让游客满意度明显提高,以美誉度形成口碑效应,提升游客“复玩率”,这才有利于景区长远发展。
海南就是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受益者。国庆假期前三天,海口、三亚、博鳌免税店接待游客超过8万人次,销售额1.36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当游客来到一个地方游玩,除了参观景点外,丰富优质、性价比高的各类地方特色产品同样能让游客慷慨解囊。
国庆旅游收入再创新高,凸显景区多元化经营活力,也指明了中国旅游产业的升级之路。以往,不少景区经营者总把眼光局限于景区的“门内”,在门票收入、“园中园”加收费用上打主意,殊不知此举过于短视功利,有损广大游客的消费体验和游玩体验。景区经营者应该将眼光扩展至“门外”,通过品质化、差异化的运营思路做好旅游产品,提供好服务,顺应国人旅游休闲的需求趋势,让游客在吃、住、行、玩等方面尽兴和舒心,才能真正实现品牌形象与经济收益的双赢效果。□毕舸(财经评论人)
“猫狗在也能远行” 假期需求催火新业态
无论是宠物寄养还是汽车租赁,都是因为解决了消费者在假期旅游中的痛点,才会成为“假日经济”的新业态。
国庆长假结束,与之相关的消费数据也相继出炉。经文化和旅游部综合测算,今年国庆7天假期全国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同比增长7.8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7%。今年是实行7天长假制度的第20个年头,旅游出行的人次已从20年前的2800万升至数亿,“假日经济”对社会消费增长的贡献越来越重要。
“假日经济”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广义上包含双休日消费、节假日消费和大节日消费。如果按照消费角度分类的话,前两者的消费更多集中在居住地附近;大节日消费更偏重于异地旅游消费。因此,“假日经济”大多与旅游消费相关。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假日经济”呈现出新的气象,并催生了很多新的业态。
对于家有萌宠的人来讲,每到一个假期都要经历一番纠结,如果选择出行旅游,宠物又该怎么办?由亚洲宠物展和狗民网共同调研的《2019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简称《白皮书》)显示,2019年中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达到2024亿元,比2018年增长18.5%。千亿级的萌宠经济早已成为现实,并向细分领域拓展。从宠物食品、宠物用品、宠物医疗、宠物美容,到宠物培训、宠物寄养、宠物保险、宠物殡葬等已经形成一条宠物经济产业链。
但遇到长假旅游时,一个现实问题就来了:带上宠物一起远行,显然不是很方便。《白皮书》中提到:有46.9%的宠物主人被“携宠出行难”所困扰。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宠物寄养因此成为“假日经济”一个新的业态,有效解决了“猫狗在、不远游”的痛点。宠物寄养业务的创业成本并不高,对团队的专业性要求也不大,但商业利润却非常可观。尤其是节假日期间,寄养服务通常需要提前预约,寄养费用也会比平时提升不少,可见宠物寄养业务在假期的火爆程度。
假日经济还催火了另一个刚需新业态,就是汽车租赁行业。汽车租赁行业的兴起凸显出旅游品质的提升,从各大出行APP的订单可看出,国人旅游出行的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以前是由旅行社大包大揽,现在则是自驾游、定制游盛行。汽车租赁行业兴起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内交通的快速发展,自驾游虽好,但最大问题在于长距离跋涉会加重旅行负担,“高铁出行、落地租车”的形式以及中高端房车租赁服务因此成为新的汽车租赁模式,可有效解决国人“自由式远行”的痛点。
实际上,无论是宠物寄养还是汽车租赁,都是因为解决了消费者在假期旅游中的痛点,才会成为“假日经济”的新业态。本质上来说,“假日经济”的仪式感不仅仅来源于中华民族深厚传统文化的沉淀,更是一种“体验的需要”,即赋予物质消费的文化价值、体验价值,这与我国消费趋势改变密切相关。一方面,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说,GDP、人均收入等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逐渐从单纯的物质感官体验向着文化价值转变,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从个人马斯洛需求角度来看,微观个体离不开精神需求。既然消费者的偏好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国内旅游及周边产业的发展,也应赋予文化内涵,插上体验的翅膀,顺应消费者的偏好,解决消费者的痛点,融入新的消费元素,这才是“假日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然路径。□盘和林(应用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