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出游旺季,你的乘车体验还好吗?最近有媒体邀请乘客为铁路部门“找茬”,服务缺位、商品太贵、换座霸座等都成为“槽点”,而大家投诉最多的,还是“安静权”难以保障——乘车时总有人高声喧哗。
“国家名片”的最大“槽点”竟来自这样一桩小事,有些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从绿皮车到复兴号,中国铁路的硬件已经领跑世界,拉低乘车体验的,还真就是软件上的种种短板。而论起乘车不文明现象,无分大小都会给人造成困扰。就拿人为噪音来说,你躲过了大呼小叫的“熊孩子”,还可能碰上煲电话粥的“大嗓门”、公放听歌看剧的“低头族”。人在旅途,本就舟车劳顿、心烦气躁,而这些绕耳不绝的噪音让人欲休息而不得,非常容易滋生矛盾。
照理说,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属于人之常情、社会常识。可为什么总有人逆常识而动?从根本上说,还是一种界限意识的模糊。有人这样定义公共文明: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身处公共空间,个人言行举止的前提或言边界,就是不打扰别人。文明乘车不是要求大家“静音”,但理应考虑到别人的“安静权”。很多场合中,正是这种为了他人而克制自己的自觉构成了一个人的素质。
对不文明行为的态度,是一个社会道德水位的直观反映。为什么在医院、电影院等场合大声喧哗的少?原因之一或许在于有人管。调查显示,不堪其扰的乘客中,有近六成都表示会向列车员寻求帮助。类似于应对霸座问题一样,劝阻喧哗恐怕也需要列车员出面多多提醒。当然,列车车厢是个相对开放的空间,少不了交谈聊天,音量高低更全凭主观判断,完全指望列车员去打招呼并不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让车厢安静下来,归根结底还得靠社会整体文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文明无小事,当克制自己、推己及人的意识内化于心,大家都能自我监督,“安静权”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仓廪实而知礼节,每个时代都应该有与之匹配的公共守则。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提升,我们对公民素质、社会文明的要求自然水涨船高,也必然会对不文明现象越抠越细。我们也期待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能够在更多“较真儿”中不断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