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作为激发新一轮消费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夜间经济”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座城市生活质量、消费水平、开放度、活跃度、投资软环境及经济与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指标。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北京、天津、成都、重庆、上海、济南等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举措,激发夜间经济新动能。那么,为何要繁荣夜间经济?这将激活怎样的消费潜力?如何为夜间经济提供持久动力?消费者需要什么?经营者又关心什么?《证券日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业内专家、消费者、商户等群体。
多地出台繁荣举措
以重庆市为例,根据商务部官网7月22日消息,重庆联动商业、旅游、文化等多个业态,于7月启动,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夜市文化消费促进活动,推动夜市经济发展。
以北京市为例,5月13日,北京“夜经济”政策首落海淀,《海淀区消费能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提出将出台夜间经济补贴资金管理办法,鼓励相关零售企业主动延长夜间营业时间,研究开通一批夜间交通微循环线路,并率先推动文化沙龙、电影院、剧院等夜间文化艺术消费等。
7月9日,北京市商务局印发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包括点亮夜间消费场景等13项具体内容,旨在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提升“夜京城”影响力。
随后,北京市通州区公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工作方案》,以梨园地区试点,创建“夜间经济示范街区”,逐步在全通州范围内培养和打造夜间经济示范区。
7月22日,北京市朝阳区商务局表示,将紧跟消费趋势,向夜间经济集中发力,努力让朝阳成为“点亮”北京夜间经济的不夜城。
再以天津市为例,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措施之一“鼓励开展延时经营”已于6月1日起全市启动。按照计划,从今年7月至“十一”黄金周,各大夜市将举办19场啤酒节主题活动繁荣夏季消费市场。去年11月6日天津市曾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在2019年底前打造形成6个市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
此外,2019年6月19日,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十个方面共27条对济南夜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及意见;2019年4月15日,上海商务委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十条干货”,推动上海“晚7点至次日6点”夜间经济的繁荣发展。
需创新与规范并举
在很多人看来,夜间经济无非就是“啤酒+烤串”,事实上,夜间经济的内涵远不止“吃吃喝喝”。
有业内专家表示,“吃喝”只是夜间经济的起点,文化、旅游、影视、会展等方面发展空间巨大,配套服务如金融、交通服务升级等也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要深挖城市的消费潜力,“夜间经济”确实是很实用、很管用而且见效快的一招。当前,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接近1万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这一发展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夜间高品质消费的需求也会稳步增加。从全球范围看,许多国际性大都市夜间都是灯火辉煌,有一些经济学家特意结合夜间灯光的亮度用于评价经济的活跃情况。
在今年北京 “两会”上,也有政协委员提案“点亮夜间经济”,发展夜间经济以促进经济活动时间延长、各种设施利用率提升、增加就业,推动服务业扩张规模,并拓展游客的消费空间。
北京市朝阳区某综合商场工作人员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鼓励夜间经济不能只是口号,还需要一些实际政策保障。例如,延长公共交通运营时间,保障商场工作人员以及消费者夜间出行;同时针对餐饮业垃圾清运的时间也要适当延长。
还有店家表示,在制度设计上,平衡人工的夜间工资成本、夜间商圈的配套、人流量、消费需求是否聚集等问题都要综合考虑,否则做不到持续发展。
此外,消费者对于夜间经济大多持期待和支持态度。不少消费者表示,对于上班族,尤其是大城市的上班族,深夜消费已经是刚需,是日常消费的补充,不仅吃喝玩,书店、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服务也可以更加丰富。
本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偶遇部分游客,在谈到在北京夜游的感受时,有受访者表示,北京的24小时便利店、景区、夜间文艺演出、购物等夜间开放场所密度目前不如上海、杭州等城市,来京旅游的夜间消费还有很多有待开发的消费点和空间。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从目前各地的政策落地来看,夜间经济的业态和保障工作正在持续丰富。不过,有业内人士提醒,繁荣“夜间经济”发展,要避免朝令夕改,提高政策举措的科学性、精准性与稳定性。要因地制宜、避免千城一面。只有注重夜间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夜间经济”才会走得更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