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不上“保健品”的当,也要靠自己
发布时间:2019-02-14 14:11 | 来源:检察日报


  不上“保健品”的当,也要靠自己

  标题中的“保健品”,不包括合法经营、依法宣传、承担保健功能和辅助治疗功能的正规保健品。我说的就是那些为了从百姓兜里掏钱无所不用其极的无良产品。

  春节假期和一些人聊起保健品话题,多数人认为该行业很混乱,政府下大气力出手治理很必要;夸大甚至迷信保健品功效的人,也还有。今天想说说这一话题。

  当“混乱”成为一个行业的标签,政府层面加大治理力度当然必要。春节前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宣布,《关于保健食品标签管理相关规定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正在征求意见。其中规定,“对保健食品标签上应当设置特别提醒区及特别提醒,且特别提醒区应当位于最小销售包装包装物(容器)主要展示版面,所占面积不应小于其所在面的30%”。按照法规要求,保健品必须注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以免误导消费者,但有些商家将提醒文字弄得很小,恨不得不拿放大镜看都看不见,以达到误导的效果。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一旦落地,无良商家的空间会更小。

  但我今天更想说的是另一方面。一些人上保健品的当,除了监管不尽完善、无良商家太狡猾等外在原因,也有个人缺乏必要科学知识,盲目迷信保健品等内在因素。媒体最近两则和保健品有关的报道,让我印象很深。第一则,本版“拍案”栏目曾提及,《钱江晚报》的报道“成都男子和保健品的‘父母争夺战’”,说的是因为阻止78岁的父亲购买保健品,儿子被勒令不准回家。有人曾说过,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个迷信保健品的老人,这家可能永无宁日。这篇报道让我们再次深刻体会到这点。报道中的父亲对保健品的迷信,已经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

  想重点说说后一个,《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被谎言带走的男孩”。前一则报道,老人迷信损失的只是钱(按照儿子的说法,父亲在保健品上至少已经花了80多万元),而这则报道中,父亲迷信的结果则是孩子过早离世。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镇桃园村的梁宏,14岁时被确诊为“双肾结石,肾功能不全”。他看过西医、中医,最后,父亲选择相信村医的推荐,只让他服用某品牌保健品。最终,生命输给被一再延误的病情,梁宏在18岁时走完人生之路。

  中青报报道描述了“谎言”的具体内容,比如天花乱坠的广告,比如经销商上门推销产品,展示康复病例,有时还会带着康复的“病友”一同前来。保健品是不是一点效果都没有,我不敢说,但既然“双肾结石,肾功能不全”是病,那么,有病就要医。作为没有经济来源的未成年人(去世时刚满18岁),梁宏无从选择,只能承受父亲选择的结果。而从父亲决定放弃治疗,相信“海豹油”“男仕口服液”“润红胭口服液”“灵芝皇胶囊”这些保健品能治好病的那一刻,孩子的命运已经注定。

  孩子离去之后,父亲有所醒悟,回忆起当年被“忽悠”的种种反常,可惜已经晚了。从保健品公司角度,孩子死在“谎言”上,但从父亲选择的角度看,他又何尝不是死在父亲的愚昧上?对于一个失去孩子的父亲,这么说有些残酷,但这就是真相,而把真相说出来,是为了防止他人重复同样的悲剧。

  文化程度低,岁数大,保健品公司对这类消费者“情有独钟”。为啥?因为从这些人兜里掏钱更容易。不是让人对保健品公司说的一律不信,但一定要留个心眼。比如,保健品不能代替药物,要是哪家保健品公司对你说“不用吃药,吃这个就行”,可以断定它就是骗子。另外,买不买、吃不吃,多听听家人、好友的意见,和保健品公司相比,他们才是更应该相信的人。



责任编辑:王蓬蓬
最新文章
北京涉非法“一日游”投诉同比下降… 物业费捆绑电梯卡 物业装"梯控"… 猪肉批发价回落 "组合拳"下明年… 携号转网闯关三难点 靓号转网难怎… 万能型年金险藏“花招” 业内提醒… 38%的老年人会后悔购买某款保健品 … 405家A级景区被取消等级 金字招牌… 武汉抽检379批次自行消毒餐饮具43…
推荐文章
欧空局未来三年重点投资深空与月球… 补给舰首次接受民船补给 “随营军校”加速孵化新型战训人才 强军路上,树起“生命线”的时代标… 打造“空地一体”的战斗小组 当海军10950天,老兵第一次登上军… 北约实战部署“联合地面监视系统” 武器进口变出口 印度转型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