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03月01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法治故事,传播法治声音,阐述法治特色,弘扬法治精神
发行遇冷创造革除行业痼疾契机 公募基金步入整固期
发布时间:2022-03-01 09:18 | 来源:中国经济网


  今年以来基金发行骤然遇冷。近两个月新发基金规模仅1440亿元,不及去年同期7671亿元的五分之一。

  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员明显感觉到,现在再大牌基金经理的产品也卖不动了,老基金的持续营销也很难“起”量,部分老基金的规模遭遇缩水。有基金公司甚至悄然撤下了有关明星权益基金的推介,开始宣传“固收+”产品和强化投资者教育。

 

  2019年到2021年这3年,公募基金总规模从13万亿元激增至25万亿元。狂飙突进的3年,是公募基金的高光时刻,也是权益投资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当下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认识到,2022年大概率是公募基金发展的整固期。稳住规模,布局长期,与投资者加深互信……基金公司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也需要去做。

  新基金发行遭遇寒流

  进入2022年,基金发行市场遭遇寒流。新基金募集期明显拉长,巨量赎回和募集失败的现象不时出现。

  例如天治基金旗下天治量化核心精选1月24日公告,称发生了巨额赎回情形(基金份额净赎回申请超过了前一开放日基金总份额的10%),将实施延期赎回。2月12日,中银国际证券发布公告,称旗下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基金合同》不能生效。2月16日,同泰基金发布公告,称旗下同泰同享混合基金募集期限届满,未能满足《基金合同》规定的基金备案条件,《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事实上,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权益基金就不太好卖了。”某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

  去年12月初,固收老将饶刚新发的“固收+”产品――睿远稳进配置两年持有基金再现千亿资金抢筹的热烈场面,配售比例仅为9.8%,力压同期发行的一众权益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

  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市场风险偏好的指针已开始悄然转向。

  进入2022年,随着新能源、半导体、医药等热门赛道的加速下跌,不但新基金发行遇冷,老基金的规模也在缩水。

  “现在很难,压力相当大,感觉和2018年的情形有一拼。”华南某基金公司销售负责人感叹道,从去年三季度就开始启动产品申报、与销售渠道沟通发行档期、准备宣传资料、安排广告投放,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没想到开年后市场接连下跌,不得不调整发行预期。

  “在1月份的基金发行中,我们拼尽全力推动。但从销售渠道客户经理的反馈来看,主动权益基金发行艰难,就连一些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我们都担心能不能募到成立线。”

  “这两年基金的赚钱效应确实吸引了不少风险偏好高、能承受一定回撤的投资者,但赛道股投资的降温令活跃资金大为受挫。以白酒为代表的消费赛道为例,不少明星基金从2021年春节长假后到现在还没有解套。”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销售负责人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行情对基金销售有着直接影响,但一热就过头、一冷就速冻,“靠天吃饭”能否解释一切?业内人士在反思。

  规模快速扩张暗藏隐忧

  2019年到2021年的这3年,市场结构性机会层出不穷,公募基金顺势而上,在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也实现了行业规模的快速扩张。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25万亿元关口,达25.57万亿元,较2018年底足足增长了近一倍。

  从新发基金数量来看,汇成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每年新发基金的数量分别为1001只、1372只和1898只,合计募集规模分别为1.39万亿元、3.11万亿元和2.98万亿元。

  从结构来看,2019年新发基金中主动权益基金占比仅为17%。但到了2020年,主动权益基金的占比快速提升至46%,2021年的占比也达44%,成为新发基金的绝对主力。

  截至2021年底,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的规模已从2018年底的1.42万亿元增至5.45万亿元。可以说,这一轮公募大发展是名副其实的“权益牛”。

  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长期存在的行业痼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结构性上涨行情助推下,一边是基金公司纷纷推出大量迎合市场热点的主题产品,将推广资源投向“能带货”的明星基金经理和风格更激进的年轻基金经理;另一边是部分基金公司难以克制扩张规模的冲动,从产品设计、销售、考核等各个环节都存在操作“出位”的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从2018年底至2021年底,公募基金的数量从5153只扩张至9175只。大量同质化产品的问世使得基民在挑选基金时无所适从,而帮助基民挑选基金、实现资产配置和再平衡的投顾业务发展时间较短,客户覆盖面还很有限。

  中短期业绩成为新基民最看重的购基指标,部分押注赛道的基金经理在很短时间内名利双收,成为“后浪”基金经理效仿的榜样。

  在产品设计上,行业基金和主题基金大量问世,在条款设计上对集中持仓放宽限制,在风格上进一步趋向激进。这从去年下半年热卖的券结基金上可见一斑。“券商客户风险偏好相对更高,更热衷于调仓换股。如果在运作中基金表现过于平稳,很难长期留住投资者。”某基金经理直言。

  在销售上,一些基金公司以明星基金经理和短期突出的业绩为噱头进行持续营销,将基金经理推上“神坛”,使个别产品成长为“巨无霸”,增加了调仓和操作的难度。爆款基金的巨大回撤已经成为行业现象,损害了持有人对基金的信任。

  在考核上,近3年市场结构性机会层出不穷,部分基金公司鼓励基金经理“勇猛进取”,并从考核和激励机制上制定相关措施。部分公司甚至大量招入年轻的基金经理,给予部分资金的管理权限,一段时间后根据区间业绩淘汰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此来“挖掘”新锐。这种手法被基金经理们私下称为“赛狗模式”,也迫使大量优秀的基金经理离开公募行业,转投其他机构。

  “长此以往,当基民的信任跟不上基金公司扩张的步伐,损害的是行业发展的根基。”某基金业分析人士对此忧心忡忡,“公募基金以受托责任为安身立命之本,规模短期内快速扩张虽然看起来很美,但如果不能给持有人提供长期的业绩回报和良好的持有体验,最终损失的将是公司甚至行业的未来。”

  基业如何长青?

  随着新基金发行的降温,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认识到,今年大概率是公募行业发展的整固期。稳住规模,布局长期,与投资者加深互信……基金公司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也需要去做。

  “比如产品设计方面,能否摆脱对短期热点的追逐,转而打造更长期、风格更均衡的产品,尽量减少依赖销售驱动的扩张路径?”某基金业资深人士建议。

  这位资深人士说:“不仅如此,在对基金经理的考核上应以长期为主,一年以内的业绩不再作为考核的重点。对单只规模过大的产品加强风控,提前预警,避免大幅波动和回撤。宣传上也以中长期业绩为导向,同时强化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选择与自身风险偏好相符的产品并长期持有。这些大大小小的举措业内都尝试过,关键是落到实处而不是走过场。”

  “做好投资者教育可能是基金公司的当务之急。”某公募老兵表示,市场热度高的时候,投资者很难听得进专业意见;在市场蛰伏期做投资者教育,投资者会更愿意去学习。



责任编辑:张彤
最新文章
量化私募因诺资产22只基金14只开年… 基金打新收益逐渐走弱 躺赚成过去… 海富通基金陈林海:预计短期内快速… 太难了!6只新基金同一天公告延长… “双五星”基金经理王鹏再添新作 … 加固资产配置“温暖港湾” 胡永青… 俄乌冲突助推黄金行情,金ETF(1598… 没想到吧!这类基金目前全部实现正…
推荐文章
北京市发布促消费奖励措施 单家企… 春运40天全国发送旅客10.6亿人次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就《“… 冬奥会基础做“加法” 国家冬季两… 海外华侨华人热议—— 冬奥之火“… 去年川渝67个合作共建重大项目完成… 江苏印发2022年省重大工业项目清单… 212项技术落地应用 “黑科技”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