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连云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并举才能实现“双赢”
发布时间:2019-07-16 16:02 | 来源:中国江苏网


    □ 张晨晨 厉雨童

   【连网】 长期以来,对于如何善待文物,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对待文物只能保护,不能开发利用,一旦开发利用便会导致破坏;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文物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得到更好保护。

    这两种观点的对垒,经常导致两种后果的发生:一者是将文物“束之高阁”,使得人人敬而远之,无法有效展现其文化魅力;另一种则是利用过度,大拆大建,破坏严重。

    事实上,文物保护与利用是对立统一的,处理好这一矛盾,关键是把握好“度”:既不能过度开发使文物难以存续,也不能过度保护使其丧失活力;唯有保护与利用并举,才能实现文物的可持续传承。

    “活态保护”是未来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趋势

    6月28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海州区民主路老街131号开馆,它也是我市首个市级综合性非遗展示立方体。该馆集非遗展示、互动体验、传习研究、动态展演、互动交流于一体,采用多种现代展陈方式,多方位、多视角陈列展出港城非遗十大类别约500件项目实物,并将不断更新展品内容,开办丰富多彩的非遗课堂、展演展示活动。

    众所周知,历史文脉、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这就好比故宫之于北京、拙政园之于苏州、兵马俑博物馆之于西安,成为每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坐标。这样的文化符号其实散见于全国各地:不仅有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还有更多暂时不那么知名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城市的固体记忆,都曾在历史风尘中留下沧桑故事,有了它们,城市的编年史才得以续写。

    然而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文物古迹给经济建设让路”的现象屡屡发生,特别是在旧城改造、老区更新、棚户区拆迁、地铁建设、公园修建、增设医院等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时不时就会传出“文物遭到破坏”的噩耗,在钢筋水泥越来越多的城市风貌中,历史文化的风味渐渐被冲淡消散,“一座只知道大搞经济建设,不懂得、不注重城市文化积淀、保护、挖掘和利用的城市,将是一个浮躁、浅薄、短视的城市。”业内人士如此断言。

    毋庸置疑,加强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保护文物是为了提高文化资源的再生能力,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际上,我市此前也有过这类的“过错”,时至今日,在此方面的意识,已经有所改观,建立非遗博物馆就是体现之一。“非遗保护是‘活态保护’,其鲜明的特征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坚持‘科学保护、守正创新、弘扬价值、发展振兴’思路,着力保护非遗传承实践、传承能力和传承环境,顺应文旅深入融合发展高要求、大趋势,以高颜值的展示展演彰显文旅融合,以高质量的创意创新擦亮诗和远方。”市文广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可适当挖掘文化遗产的商品属性

    “开发利用是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业内人士坦言:文物往往具有特定的基本属性和传承规律,只有完整保护其特有属性,才能保持其经济和社会价值;只有具有特色的文物,才能吸引游客,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对文物的合理开发利用,实质是挖掘文化遗产的商品属性,使其转化为文化产品、实现价值,推动文物的保护传承。合理开发利用文物,实际上也是文物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增强文物的生命力、可持续发展力,既实现传承文化的目的,又为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城市的“历史文脉”,连云港老火车站先拆除后复建的故事,注定会被一再提起。连云港老火车站钟楼曾是连云港著名地标之一。根据史料记载,1935年6月,连云港老火车站开始修建。这座建筑是欧式风格,轮廓清晰,线条明快,细部简练,既有古典建筑的厚重格调,又体现了现代建筑之美,是陇海铁路连云港段唯一保存下来的大型建筑艺术精品,她几乎见证了连云港港的全部发展历程。时至今日,这座建筑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2009年停止客运服务,2013年连云港老火车站西半部改为连云港港口历史博物馆,东半部改为陇海铁路连云港历史博物馆;而钟楼的钟声也一度消失。直到2013年,随着这两个馆的揭幕,以及连云港老街的开街,时隔27年后,连云港老火车站钟楼的钟声又在每天的整点响起。

    笔者在现场看到,改造后的连云港老火车站外立面以灰色调为主,透着浓郁的民国风情。极目可望的港口,忙忙碌碌,也为这座建筑带去了一抹海滨风情——在连云港老街,古重历史的韵味和清新海风相偕“吹”来,给不少外地游客沧海桑田之感,驻足拍照留念者众。

    总之,保护文物,首先要保护其真实性、完整性;利用文物,则首先要在不破坏其本身特质的基础上,拓展思路,发挥其延展效用。在这方面,我国香港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提供了有益借鉴。据业内人士指出,香港政府对古建筑采取“活化”思路,在政府与专业人士监督下,将古建筑交给社会机构运营,既减轻政府负担,又保证其历史文化价值在运营过程中不被破坏,还能提高公众对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关注度。

    结合特质的“文化创意”延展必不可少

    文化保护和文化创意是城市护住历史文脉的双翼,二者互相依托,缺一不可。我们的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在做历史保护时,要着眼于长远,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它,其实保护的本意就是要让文脉延续下去,这离不开文化创意的有效延展。

    时至今日,很多历史文化遗产都在寻求文创创意的加持,这其中,工业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值得一提。几乎每个城市都曾存在过各类厂矿企业,然而却伴随着历史进程不断衰亡。这些工矿企业记录着一部中国完整的工业文化史。它们是工业历史的见证,也是留存几代人的“记忆长廊”。一些地区,为了让这些废弃的老旧厂区、工业遗址,重新焕发第二春,将它们或改建为工业博物馆、纪念馆和旅游项目,或改建为餐饮服务单位,甚至还有的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厂区留下来了,历史保住了,得到了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双赢。

    实际上,我市也有不少工业厂区遗址,大部分都产生于上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比如江苏第八工场等;有的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还发挥了重要作用,譬如锦屏磷矿,就曾被称为:“中国化学矿山的摇篮”。作为全国六大磷矿区之一,亦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磷矿企业,为全国其他磷矿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因资源枯竭和体制改革,也渐渐废弃。早在2010年,锦屏磷矿旧址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保单位。

    那么,到底该如何开发矿山“剩余资源”?市旅游和文化管理相关部门均曾对锦屏磷矿作出考察,市政协也曾提出相关提案,总体意图是希望将这座废弃遗址有效利用起来,转型文旅资源。因为这里与桃花涧景区零距离,发展矿下体验和传统采矿工艺参观可以成为旅游主线,而矿山遗址专题展览也应逐步成为磷矿工业遗产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据笔者了解,目前这项工作还处于空白阶段。

    “一项文化遗产被成功地保护了,就会滋养城市的文脉,为城市输送文化给养,让城市有根脉有未来,更会逐步树立起自己特有的‘城市精神’,注入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所以,文化保护离不开创意和创新。只有通过这些手段,才能展现一座城市的丰满和坚实,对外才能树立起自己标志性的形象,对内也能凝聚人心。”业内人士这样说。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朱明宇
最新文章
河南省明年将完成营造林739万亩 济南高速路网密度将居全省首位 山东为绿道建设定规:生态优先 体… 冬游齐鲁 好客山东惠民季推出六大… 福建省部署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 云南省举行“安全用药月”公众开放… 北调东引,江苏省全力补水保生产 安徽省创新水稻“一种两收”技术模…
推荐文章
欧空局未来三年重点投资深空与月球… 补给舰首次接受民船补给 “随营军校”加速孵化新型战训人才 强军路上,树起“生命线”的时代标… 打造“空地一体”的战斗小组 当海军10950天,老兵第一次登上军… 北约实战部署“联合地面监视系统” 武器进口变出口 印度转型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