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心愿”征集
今日观察
近年来,盘龙区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眼基层社会治理,通过推行“民生小实事”项目,积极推动居民主动自发自下而上地解决公共问题,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生“小实事”撬动基层“大动员”案例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2020)”,成为云南省唯一入选案例。
民生小实事项目不仅完善了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还强化了社会治理的基层力量。今年以来,盘龙区进一步更新理念,推进社区营造,坚持“居民主体、协商民主、自下而上、共同参与、权责一致、过程导向”和“可持续”的原则,以茨坝街道为试点,探索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升级版。
激发社区活力
增强末梢服务能力
伴随城镇化和市场化的演进,城乡基层单元逐步成为人们居家生活、公共服务的基础平台,其中交织的需求和矛盾也趋于多元。
茨坝街道地处昆明城郊,是盘龙区“十四五”期间新的发展区域。近年来,随着盘龙区“两翼齐飞”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加之国家植物博物馆、科创中心等重点项目的落户,该地的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配套等逐步提升改善,迈入了发展快车道。“基层不牢,地动山摇。”盘龙区茨坝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祺姝表示,大踏步发展过程中,没有基层治理的有效助力,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就缺少有力的支撑。可以说,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治理体系,既是区域发展的要求,也是改善民生的路径。
社区是连接居民的纽带,刘祺姝坦言,在茨坝街道的具体实践中,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管理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激活社区治理的“末梢神经”,才能真正打通服务于民的“最后一米”。
辖区城中村、老旧小区、企事业单位家属院落、少数民族村寨聚集,茨坝街道按照“因地制宜、方便群众、便于管理、规模适度、全面覆盖”的原则,再次对原有“网格”进行梳理,重新整合党建、城管、综治等功能网格,在7个社区三级网格基础上划定45个四级综合网格,做强三级网格,做实四级网格,形成一个有效采集和解决群众诉求的快速通道,实现与老百姓零距离接触,让自下而上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能力在一个个具象的事例中得到彰显和提升。
鼓励居民点单
将问题化解在基层
“电动车停放混乱,没有保管站”“垃圾清运不及时,影响环境卫生”“院落里多几张桌椅板凳就好了”“想要有块地能自己种菜”……在茨坝街道青松路社区的“心愿本”上,记录着居民的一个个“微心愿”,这些心愿有的来自最近社区开展的邻里节活动,有的源自社区网格员上门采集的信息。
茨坝街道青松路社区共有28个居民区,其中25个为无人管理的老旧居民区。大多数的小区长期存在“三多三难”问题,即:安全隐患多,小区管理难;老旧设施多,无物管改善难;居民矛盾多,自治服务难。
怎样才能打造一个居民满意、宜居和谐的社区?茨坝街道以问题为导向,以青松路社区为试点,在征集民意上下足功夫。除了传统的社区工作人员主动出击,一对一了解诉求外,还上线了“云融盘龙”App“社区小喇叭”,并配套奖励政策,鼓励大家积极建言献策,提升对社区治理的参与度。
“以前的许多大项工作都是政府‘配单’,不少时候都是工作做了但出力不讨好、群众意见多。现在我们探索居民自治,就是要尽量了解居民诉求尊重民意,让群众‘点单’,将一个个‘微心愿’转化为为民办实事的清单和责任,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在“社区小喇叭”上反映的无物管生活区中大树倾倒的问题,从发现到解决问题,不到一天的时间,空出的地方,正按居民意愿择期补种绿植;小区急需一个电动车保管站,数天时间,小区外围废弃空置的区域,如今已整洁如新,即将投入使用;小区之间杂草丛生的荒地已被开垦出来,将成为居民们的蔬菜种植区和劳作体验园……从政府“配单”到居民“点单”,经过线下和线上渠道的双向发力,一个个“微心愿”被记录在册,形成一个个“民生小实事”清单,变为触手可及的“小确幸”。
从需求采集到分类梳理,从结果监督到全程监管,从“要我参加”到“我要参与”,昆明市盘龙区以茨坝街道为试点,持续扩展居民参加社区事务的渠道,提升居民自治的参与度、支持度、满意度,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积蓄力量。(王琼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