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留住精湛工艺 守护文化根脉
发布时间:2019-07-24 10:52 | 来源:中国文化报


  从江岜沙黑苗绘制图案工具

  贾京生(中)与布依族枫香防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光成(右)交流

  贾煜洲拍摄广西隆林红头苗蜡染工艺

  海南岛苗族蜡染图案绘制过程

  贵州苗族蜡染图案绘制过程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旅游业快速发展、农业人口日趋城镇化的今天,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巨大冲击而濒临失传的困境。为此,摸清、梳理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少数民族防染工艺的家底儿,记录、保存好制作技艺的珍贵资料,分析、研究其背后的工艺价值、文化精髓与创造智慧,推动少数民族防染工艺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

  近日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优秀项目《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研究》,为探索少数民族传统防染工艺传承的现状与当代保护方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和原始材料。项目建立在以人类文化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防染工艺第一手资料为素材,以生态文化学分析研究为手段,以综合研究、比对研究为方法,对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进行多年的考察、研究、整理。同时,这也是近年来对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首次做出的详细记录,在分析研究防染工艺所呈现的图案内涵、图案造型、图案设计方法、生活应用方式与艺术审美个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与深层的文化解读。

  不忘初心——

  以使命目标为研究动力

  《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研究》课题负责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教授贾京生,多年来从事染织艺术设计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染织艺术设计、理论与历史研究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课题《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研究》是他田野调查时间最长、投入精力最多、研究探索最久的一个研究项目,其间经过历时7年撰写国家精品课核心教材《蜡染艺术教程设计》的积累和清华校级课题《民间手工蜡染技艺传承与应用》3年田野调查的铺垫,又承接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研究》3年田野调查与研究,最终以60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研究》、10篇论文(含核心期刊2篇)顺利结题。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组织的项目结项中,被5位权威专家一致评为优秀,最终评定为优秀等级。这是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今年组织的首批19个项目中唯一的优秀项目。

  当被问及为何会长期关注少数民族防染工艺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时,贾京生表示,这源自对初心的坚守。“每年暑假,我都要带学生到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去采风,考察少数民族刺绣、印染、服装以及文化习俗等,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地被它的文化价值、艺术魅力与人情味所吸引,被这些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艺术所吸引,从而开始了漫长的关注与研究。”

  在贾京生眼中,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当中有很多的高超智慧和精湛艺术值得研究。“我们一定要把这些智慧、艺术、样式保留传承下来,经过一定的提炼或转化,用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与生活中。中国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的精髓需要被挖掘,工匠技艺及其背后的执着精神必须保留下来、传承下去。”

  20年来,贾京生始终从事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和撰写研究专著的工作,体现了一位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坚守初心与牢记使命的担当作为。“‘四个自信’中就包含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与坚守初心,就是要重新认识中国民族文化价值,挖掘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传承民族文化智慧与民族艺术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对少数民族非遗方面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贾京生说。

  足至万里——

  以田野调查为研究基石

  “我从事手工蜡染设计教学与研究已有20余年,在一次次的采风过程中,从只是当成一个教学任务来完成到产生浓厚的兴趣。我逐渐意识到,少数民族地区遍及村村寨寨的素材是图书馆、资料室里所没有的,只有靠我们深入到乡间去,到田野里去发掘。因为很多少数民族族群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极为有限。”贾京生回忆起前不久的贵州行,“以苗族为例,除了靠苗族古歌传承历史,另外一个载体就是他们的服装,通过服饰上的刺绣、蜡染、织锦图案,讲述本民族的历史故事、文化习俗、观念信仰。我们这次在织金苗寨里发现苗族服饰袖子有四种颜色,据当地老人说,这象征了苗族的四次迁徙,可以说是承载了文字叙事的功能。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收集与整理,那么现存丰富的工艺智慧和多样的艺术价值的原始资料就会濒临灭绝,珍贵的遗产就会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丢失。”

  从白裤瑶粘膏染到布依族枫香染,从苗族蜡染到白族、彝族扎染,贾京生对于西南少数民族防染工艺如数家珍、了如指掌,这背后离不开他深入贵州、云南、广西、海南、湖南、四川六省区考察的积累与思考。13年间,他带领学生走访了200余个村寨,足迹遍布西南89个县、市,涉及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水族、彝族、瑶族、白族、畲族、仡佬族等,拍摄图片12万余张,采访录音整理和文字记录10万余字,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为他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课题研究打下了扎实基础,最终获得了丰硕的创新研究成果,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认可。

  触类旁通——

  以多种方法为研究手段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贾京生始终在思考如何在田野调查中获取更准确、真实、全面的一手资料?由于少数民族大多数都是有语言无文字,因此,在文献中既没有历史记载,也没有现状的现实描述,只有依靠田野调查、实地探寻才能挖掘到更多的真实而准确的信息。为此,贾京生采访了许多少数民族族群中的传统工艺传承人尤其是技艺高手,如丹寨县苗族蜡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阿勇、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光成、南丹县白裤瑶服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金秀等,在了解、拍摄防染工艺制作全过程的同时,留下了大量文字、影像和实物素材。为了提高获取信息的专业性以及掌握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理论知识,贵州苗族蜡染研究专家杨文斌、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原馆长吴光正、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余未人等专家也都是贾京生拜访过的对象,在一次次促膝谈心中,学者们的智慧碰撞出新的火花,防染工艺的研究逐步走向全面、系统、深入。

  随着研究一步步展开,贾京生从蜡染设计教学慢慢深入到少数民族蜡染工艺研究,从对粘膏染、枫香染、扎染的工艺研究,最终深入到传统防染工艺文化领域的研究。从物品、技艺的研究,延展到文化与美学的研究,这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终由面到体的过程,让贾京生由对少数民族防染工艺的全方位研究,逐渐上升到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论探索、设计方式的研究和审美趣味的探寻。

  从宏观的学术价值而言,该课题系统整理并记录下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著作形式留下了农耕时代文化的历史记忆,保留下少数民族多样化的文化智慧与独特性的艺术创造,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与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当代设计学、民族学、艺术人类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与理论价值。

  从微观的工艺角度而言,贾京生带领课题组成员通过分析现存防染工艺的地域分布与民族类型,对防染工艺族群类型、工艺特色进行的细致梳理、解读与记录,也为深入研究传统的防染工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具有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春华秋实——

  以耕耘探宝为研究乐趣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这样一首民谣:高山瑶、矮山苗,平地汉族居,壮侗居山槽。“苗族与瑶族几乎全住在高山野林山地之中,那些能找到‘宝藏’的地方,也都是人烟稀少、贫穷落后的地方。”然而对贾京生和他的团队而言,路途艰险都不算什么,田野调查最大的障碍还是语言不通。有时为了证实防染工艺中的一套工具、一种材料,抑或是制靛浸染的过程,都要千里迢迢前去考证。“有些少数民族地区虽然生活环境艰苦,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创造出如此精湛的工艺、精美的服饰,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艺术价值吸引我一直奔走在探寻‘宝贝’的路上。”贾京生说。

  研究过程中,团队的默契合作是做好田野调查工作的重要基础。2017届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贾煜洲回忆起2010年那个暑假,第一次到广西做防染工艺调查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随着考察范围越来越大,走过的村寨越来越多,我逐渐被少数民族服饰的美所吸引,为其工艺中蕴含的大智慧所叹服,也为手工艺人的工匠精神所感动。10年时间,让我从一个田野调查和项目研究的小助手,成长为可以独立承担调查过程中图片影像记录、采集、整理的工作者,直到成为一个非遗保护领域的研究者。”值得一提的是,她的硕士毕业设计作品《梦幻苗语——蝴蝶妈妈》(系列装置艺术)便是在10年田野调查的积淀下,将苗族传统图案之美和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全方位、立体化展现出苗族神秘、梦幻的意境。

  课题组成员、清华大学2017届硕士毕业生赵雪园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回忆起项目研究期间的点点滴滴,还颇有感触。“田野调查的资料研究需要研究人员默默观察、静心聆听、深入思考,不分巨细地捕捉、筛选每一个信息,这也是一个磨砺耐心和严谨态度的过程。”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面对精湛的防染技艺即将失传的危机,课题组的年轻人也有自己的思考。“在传承人对其文化内涵的了解不是很全面时,我就在想,不如先把原本的工艺技艺收集并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回到学校,面对走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带回来的大量一手资料,在庞杂的语音资料里如何提取更多有效信息?这一过程恰恰锻炼了我在田野调查素材库建设方面的技巧和能力。”课题组成员、清华大学2018届硕士毕业生黎光辉说。

  虽然课题研究暂告一段落,但贾京生教授和他的学生们研究的脚步并未停下,他们依然在边远的山区村寨搜寻、记录、整理、研究、分析西南少数民族防染工艺,依然在传承、保护、弘扬、传播西南少数民族防染工艺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本版图片由《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研究》课题组提供)



责任编辑:张彤
最新文章
杜克礼:根植乡土 放歌时代 “妙法天成——细川护熙书法展”在… 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 甘肃木版年画手艺人:用一生“守艺… 2019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书画)人…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时代命题 青藏高原石刻文化集中表现地登记石… 蓝色、白色、黑色——陈坚艺术品评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