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的邱清峰是曲阜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一名专业画师,工作25年来他默默坚守岗位,游客游览孔府所看到的99幅名人书画都是出自他手的临摹作品。时隔24年,孔府内书画作品面临第二次临摹,邱清峰再次主笔。
本报记者 姬生辉
名字鲜为人知作品却闻名遐迩
6月27日,位于曲阜孔府东侧的曲阜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工作室内,46岁的邱清峰头戴一顶黑色鸭舌帽,俯身在一张偌大的案板前,正聚精会神地为一幅书法作品进行作旧处理。“可不要小看了这幅书法,‘瑞应睢麟’四个字可是时任国民党主席林森为最后一位衍圣公孔德成大婚时题写的。”也许邱清峰的名字并不为人所知,但提起他的作品,很多游览过三孔的游客一定印象深刻。
孔府内的字画均为历代文豪、名人留下的墨宝,如今它们均为珍贵的国家文物。出于保护国家文物但又要保持历史原貌的目的,孔府内的99幅字画作品均为临摹作品,而它们均出自邱清峰之手。说起如何成为孔府内的“御用”临摹画师,性格内向的邱清峰微笑着说,这源于25年前的一次机缘巧合。
1989年5月,一场名为孔子生平事迹的画展在曲阜举行。自幼痴迷工笔画的邱清峰报名,历时三个多月,他画成了孔子行教像、72贤部分画像等20幅作品。“当年9月,带着作品参展时,山东省博物馆和文物局的专家给予了很高评价。”这改变了这名19岁青年的命运。随后,他被借调到山东省博物馆,专门从事字画文物的临摹工作。1991年,他被曲阜市文物局领导请回曲阜,成为曲阜文物局一名“御用”临摹画师。
复制孔子圣迹图人脸小如指甲
“孔府是历代衍圣公的府邸,很多文豪名人都以将作品赠送给孔家为荣。”经过详细的查阅和参考历史文献,邱清峰发现原本悬挂在孔府内的书画作品共计99幅,其中不乏郑板桥等书画大家的墨宝,更有林森、许永昌等民国政要的作品。
1996年,邱清峰接到上级部门的指示,临摹复制国家一级文物—— — 彩绘本36幅《孔子圣迹图》。“《孔子圣迹图》是最早记录孔子一生事迹的连环图画,其中人物、场景众多,临摹工程量非常大。”
“临摹字画,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平静的心态。”除了平和的心态,更为重要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技艺。“每幅图长约60厘米,高约30厘米,其中绝大多数人物都不少于5个,拿捏好人物的表情和神态是点睛之处。”邱清峰说,画作人物脸部只有小指甲大小,其间哪怕有一个眼角的运笔出现差池,整幅画就要推倒重画,容不得一丝将就。
一年后,邱清峰临摹的《孔子圣迹图》完成,获得了专家的一致认可,甚至有专家评价此为近代临摹此作的上佳之品。邱清峰的作品也曾多次跟随国家、省文化交流团队漂洋过海,先后到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展出。
尊重原作更要体味作者心态
邱清峰首次全面临摹的孔府内字画作品是在1992年完成,经过24年的展出,部分作品已出现破损。今年3月,邱清峰担负起二次临摹的工作。“1999年,在曲阜市文物局领导的支持下,我在中国美院进修两年,技术相比之前有了更大提升。”邱清峰笑着说,加之经过多年的练习和琢磨,他更增加了几分信心。
目前,邱清峰已临摹完成孔府99幅字画的大半。在临摹的流程上,他坚持沿用古法和现代技艺相结合的手法,“要充分尊重原作。”“书法作品的临摹相对简单,绘画作品要调色、上色,并且需要作旧处理。”邱清峰指着桌面上的一小碟灰色粉末说,临摹作品为保持历经岁月的沧桑感,甚至要进行粉尘处理。
在邱清峰心中,评判一件临摹作品的优劣,不仅要求与原作的形似,更重要的是能否神似。“如何能够神似?临摹者无限接近原作者创作的心态很重要。”为体会作者心态,邱清峰花了不少心思。在临摹悬挂在孔府后堂楼内的“瑞应睢麟”横批时,邱清峰整个下午站在楼前发呆,不知不觉天竟然黑了。
“在圣人的光环下工作,我始终心怀一颗虔诚之心,同时也让我学习到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邱清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