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01月30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法制与新闻》官方网站
防止网络爱心变“伤心”
发布时间:2016-12-01 11:04 | 来源:人民日报


 鹤 丁

  不应让营销者反复攫取社会的注意力资源,而将真正需要施以援手的人挤出公众视野。

  这两天的热点无疑是朋友圈救女。一腔热血变成了一地鸡毛,人们不禁要问:陌生人化的网络空间,如何防止爱心变伤心?求助与骗捐的界限在哪里?

  需要肯定的是,网络自媒体平台上的慈善行为,也是爱心的表现。然而,一方面,“注意力经济”致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总在看不见的地方”,沉默者仍然“沉没”,而花样翻新的求助方式却滚出巨大的雪球,有时甚至超出了当事者的控制和意料。另一方面,新媒体极大地降低了一呼百应的成本,放大了众人拾柴的能量,却带来更大的信息壁障,让人难辨真伪。

  如果因为一个人一次不当的营销,而让社会在爱心议题上撕裂,既让捐赠者闹心,也让所有人可惜。无论如何,不应让营销者反复攫取社会的注意力资源,将真正需要援手的人挤出公众视野。

  今年9月1日,中国首部慈善法开始施行。然而,现实总是在超前处、交叉处给出考题。

  朋友圈救女的故事还没结束。对于很多献了爱心的人而言,他们更关心爱心的保障机制。显然,新媒体时代的爱心,需要接力,更需要细致的规则和机制保障。



责任编辑:高翔
最新文章
共享经济消费维权痛点咋消除?专家… 十九大·解读|专家剖析社会主义法… 个人破产本质上是宽容创业失败 利… 专家剖析反腐趋势:保持高压 聚焦基… 用容错纠错机制为改革护航 机器人法官断案,你放心吗? 让“权力掮客”无立足之地 坚定道路自信,改革永无止境
推荐文章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一百零九次委…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 最高检对张文中案顾雏军案同步审查… 公安部:严肃追责赌博幕后保护伞 打… 最高检已纠正7件涉产权刑事申诉、… 公安部党委召开2017年度民主生活会… 最高检:谨防假冒检察机关实施电信… 曹建明:坚决拥护党中央关于宪法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