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依法治国牵系全局、事关兴衰,而如何为法治改革广泛凝聚人心、消弭认识障碍、提供思想保障,广大法学研究工作者作用独特、大有可为。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大华认为,在准确把握“依法治国”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法学研究工作者要就如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如何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如何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如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深入专题研究,积极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提供科学借鉴参考。
地方法学研究机构要真正建成现代新型法治智库,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和问题:一是应用对策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的关系。二是决策咨询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三是策略性与战略性的关系。四是地域性与全国性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认为,法学智库建设最关键的是人才。
法学智库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关系、机构。在这一问题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有充分的经验可循,必须借助智库。智库应该是最优秀专家队伍的整合,也就是说,某一研究机构不一定拥有某一研究人员,但在需要时可以为我所用。然而,目前都是以所在系统为小单元,缺乏整合机制。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充分考虑到了当前智库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如最关键的人才问题,《意见》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队伍作为智库建设重点,实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高端人才培养规划。
推动党政机关与智库之间人才有序流动,推荐智库专家到党政部门挂职任职。深化智库人才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等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以品德、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政策。探索有利于智库人才发挥作用的多种分配方式,建立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薪酬制度。
加强智库专家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建设,引导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信息安全意识、保密纪律意识,积极主动为党和政府决策贡献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