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商品之都”护航
浙江义乌:打击跨国知识产权犯罪 服务“一带一路”从打假出发
正义网讯(记者范跃红 通讯员张代磊)4月29日,中欧班列(伦敦—义乌)在历经19天、12451公里的多国旅途后,顺利抵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浙江省义乌市。义乌是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和重要的国际贸易窗口,有180万种小商品销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个地区的持续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诚信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义乌作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如何服务市场、精准护航‘一带一路’建设,是摆在义乌市检察院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义乌市检察院检察长彭中说,“义乌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近年来,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比较突出,打击跨国知识产权犯罪,维护义乌市场美誉度,是我们服务‘一带一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线上市场的兴起,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呈现出网络化和跨国境化等特点。该院在办理跨国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时发现,此类犯罪行为主要表现为外国人下订单,明确要求定制或者订购特定种类名牌的仿冒商品,再伪报、瞒报知识产权状况报关出境销往国外,呈现出“境内外勾结,境外订单,境内生产”的犯罪特征,国内厂商从中赚取微薄的加工费,而外商则赚取高额利润。这些跨国知识产权犯罪降低了义乌市场的美誉度。
针对上述情况,该院成立金融知识产权科,专门办理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严格落实专人办理、专人指导,构建起诉前、诉中、事后、执行“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案件检察监督新格局。前不久,该院金融知识产权科撰写的《刑事检察白皮书——知识产权犯罪专辑》被送到该市国税局、市场监管局等单位,受到欢迎。该白皮书详细梳理总结了近年来该市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和突出特点,指出了证据收集、定罪量刑、知识产权监管方面的问题并剖析原因,提出加强统筹协调、密切部门间协作配合、创新监管方式等建议,以探求实现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新路径。
为深入研究跨国知识产权犯罪新的特点变化和应对举措,细化办案证据标准,强化部门联动配合,义乌市检察院又会同当地公安、人行、银监办建立金融联动工作机制,联合法院、海关等七家单位制定知识产权案件取证细则,持续探索涉外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自2013年以来,义乌市检察院办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公诉案件158起,涉案人数263人,其中跨国知识产权案件20件,不仅有力净化了义乌市场环境,也实现了为义乌小商品“走出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