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上午,安徽省地震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总结“十三五”期间全省防震减灾工作成效,并就安徽省“十四五”时期的防震减灾规划进行解读。
记者从会上获悉,预计到2025年,安徽省将初步形成以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为标志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
【关键词:监测效能】
新建60多个地震监测站点 建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41个
发布会上,省地震局副局长凌学书介绍,“十三五”期间 ,安徽省地震局以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和大别山监测预报实验场为重点,在全省范围内新建60多个地震监测站点、新增200余台(套)监测设备,实施了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安徽子项目。
同时,安徽省抗震设防监管工作不断加强,《安徽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修订通过。
目前,全省已建成396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点,完成省引江济淮工程等90余个重大建设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建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修订完成预案1058个。依托社会力量发展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组建400余支社会志愿者队伍,建成各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41个,开展各类地震应急演练达上万次。建成75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387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成立省地震科技创新中心,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产出了一批科研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郯庐断裂带贯穿安徽省,一直受到广大市民关注。合肥市现已完成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其成果被有效应用。安徽省郯庐—大别地球物理研究中心主任黄显良表示,“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地震局将沿郯庐断裂带及重点活动断层布设密集台阵,为断裂带“量三维”“拍CT”。同时在郯庐断裂带、大别山地区建设流动震源激发装置,开展地震构造环境精细结构综合探测,对断裂带进行深度“体检”。
【关键词:“4321”】
进一步提高学校、医院 抗震设防标准
据介绍,安徽省地质构造复杂,处于郯庐断裂与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交汇部位,属于中强地震活动区域,全面提升全省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意义重大。
“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将围绕复杂的郯庐大别地质构造背景等重点集中发力,通过深化“一场一带一站”科技发展战略,进一步补齐地震监测预警、灾害风险防治、地震科技创新、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短板弱项,启动实施若干项重点工程项目。
未来,安徽省将集中攻坚“4321”工程,编制4张图(全省地震构造图、地震危险性评价图、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部分重点市县地震活动断层分布图),健全3张网(烈度速报与预警网、流动地球物理网、重大结构地震安全感知网),完善2个系统(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系统、地震应急信息服务能力提升系统),建设1个基地(蒙城野外站亳州基地),全方位提升安徽省地震监测预报、风险防治、公共服务等能力。
此外,安徽省还将开展典型建筑设施地震安全监测和健康诊断,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对新建开发园区和重大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依法提高学校、医院抗震设防标准,确保一般工程达到本地区抗震设防标准。
预计到2025年,安徽省地震速报时效将实现震后2分钟地震参数自动速报、10分钟完成地震烈度速报、灾害性地震发生后10秒内提供地震预警信息、震后趋势快速判定将缩减到30分钟内。力争设区的市(城区)地震活动断层探测覆盖率、新建省级开发园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覆盖率、地震灾害风险调查覆盖率达到100%。(刘小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