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层变薄、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地力流失……如何给耕地“松骨”“增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绿色农业,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多措并举下,土地状态逐年向好。生活在肥沃、富饶的土地上,农民的腰包鼓了、笑容多了,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保护黑土
“一两土、二两油,插根筷子也发芽。”这句打油诗描述的是素有“耕地中的大熊猫”之称的黑土地。黑土地因含有极大量的腐殖质、呈现出纯黑色而得名,是大自然给予人类得天独厚的宝藏,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因长期过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东北黑土地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的问题。
由于黑土地的重要与稀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其保护与利用,指示“要把黑土地用好养好”。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至此,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我刚回乡创业的时候,当地人对黑土地还处于一种掠夺性生产。为了作物生长快,大量施用复合肥,一度导致土壤板结、肥力流失。”现任吉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的王成回忆道。2013年,王成响应国家“三农”政策,在范家屯镇孟家村的黑土地上,创立了吉林省长春市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
据王成介绍,合作社主要采用了良豆轮作、玉米秸秆深翻和施用有机农家肥三种方法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以往东北地区的农民为了追求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会选择连作玉米,但连续的玉米种植对于土壤肥力有很大消耗,不利于可持续发展。2016 年,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借鉴“梨树模式”,采取玉米、大豆和马铃薯轮作种植,实现种植结构调整,巧妙地利用大豆中富含氮元素这一特性为黑土地“增肥”;此外,每年合作社回收的玉米秸秆,有50%被深翻回填,以保证土壤有机物得到最好的补充;2019年,合作社还自制1万立方米有机肥,投放黑土地保护项目,深翻、深耕、有机肥投放率逐年增高,达到了100%,成功实现肥料减量增效。
绿色防控
过去一些地方依赖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不仅导致农药残留超标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还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病虫害抗药性上升、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弊端。
今年一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目前,一批绿色防控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得到推广,一批绿色防控应用基地建立,带动绿色防控推广应用面积近10亿亩,减少农药使用量9000多吨。
今年6月,“粮食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与技术集中展示示范”活动在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和益阳市赫山区这两个产粮大县如火如荼地开展。示范区内重点展示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调控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粮食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主推技术到位率100%、综合防控效果9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有效地带动了全区域绿色防控。
在相隔不远的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该项目主要采用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防治,购置300余套诱捕器,在山界、花门、荷香桥、七江等20余个乡镇设置了监测点,并在山界回族乡民族村开展了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示范。
变废为宝
一直以来,农业废弃物的不规范处置和低资源化利用,导致大量土地资源被浪费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建设一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县”。
在各个示范县中,大家探索和推广构建精准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监管的分区分级技术,有针对性地制定“一地一策”“一事一策”“一时一策”。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江西瑞金广阔的产莲基地,除了每年为农民提供莲蓬、莲藕等农作物外,其残枝败叶更是成为有机肥的主要原料之一。据介绍,瑞金市引进并发展了畜禽粪便堆肥、蚯蚓养殖生产有机肥技术,既有效解决了禽畜养殖污染、水体污染问题,也减少了化肥的使用。
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育苗车间里,长势喜人的“和县辣椒”为充满高科技的育苗工厂增添了一抹绿意和活力。据产业园相关员工介绍,近年来和县引入“水肥一体化”等科学种植技术,这项技术的优点是灌溉施肥的肥效快,养分利用率提高,在满足作物生长需求的基础上节约氮肥。此外,“水肥一体化”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设施蔬菜和果园中因过量施肥而造成的水体污染问题。
变废为宝、治理污染,各地都在行动。在新疆、甘肃、内蒙古、陕西、宁夏、山西、山东、河北和河南等受农田残膜“白色污染”影响的重点地区,当地选择一批地膜覆盖大县进行农田残膜回收利用试点示范;在江苏太湖、云南洱海、安徽巢湖、湖北三峡库区等南方水网密集区的重点流域和重要水源地,大家开展综合治理试点。(刁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