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四川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因势利导”“以疏代堵”造就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千古传奇。当前,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也将借鉴“堰”的分水原理,运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打造“通州堰”,构建上蓄、中疏、下排多级滞洪缓冲防洪体系,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为100年一遇。
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地势低洼,多河汇聚,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构建‘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就是为了秉承自然生态理念,保障城市副中心防洪防涝安全,重构水与城、水与人的和谐关系。”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市发改委副主任张艳林介绍,“通州堰”包括4项综合治理工程:温潮减河、宋庄蓄滞洪区(二期)、温榆河综合治理和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
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张世清介绍,“通州堰”将实现三大功能:首先是上蓄,建设位于城市副中心以北的宋庄蓄滞洪区工程,可削减洪峰35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蓄洪总量900万立方米,实现错峰下泄洪水。其次是中疏,利用两条减河将北运河的洪水在通过副中心前分流到潮白河。三是下排,通过河道清淤、疏挖、堤防加高等措施,实施温榆河、北运河综合治理,提高河流自身的排洪能力,确保标准内洪水安全通过副中心。
记者了解到,作为“通州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宋庄蓄滞洪区(二期)已经局部开始复工复产,该项目和温榆河综合治理项目计划今年内完工,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项目计划2022年完工,温潮减河项目正在开展深入研究。
“‘通州堰’4项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我们还将陆续实施北运河通州上游其他规划蓄滞洪区、潮白河治理等工程,到2035年全面实现规划防洪标准。”张世清表示。(本报记者 贺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