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9日 星期一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一 面——深切缅怀原铁道兵第八师老战士雷懋洲老人
发布时间:2019-10-14 09:51 | 来源:中国法制与新闻网


     紧靠大队部(营部)过道北侧窗棂,一位满头银发留着平头的慈祥老人(1)端庄在藤椅上,右手轻轻地敲打着右腿,满含热泪,嚅嚅(rú)的说:“好总理呀!人民的好总理呀!……”。
    这是1997年7月间某个周日上午11点,这位慈眉善目老人与我们刚看完北京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放《周总理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1973年6月一天,周总理乘坐吉普车过延河,因水大流急无法通过,延安人民听说是总理的车,纷纷跳入水中双手抬着吉普车趟水过河,总理双眸垂泪从车窗伸出手不停的向两岸人群招手。老人看着人们爱戴的总理深受人民爱戴的纯朴情怀,忍不住老泪纵流,转身坐在门外的藤椅上,泪流不止,往日被总理接见的一幕涌上心头……。
     1956年4月30日至5月10日,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2)在北京举行。4月30日,会议在北京体育馆开幕,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出席。老人因参加武汉汉水大桥建造表现突出荣立一等功,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荣幸地与主席、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握手。当总理温暖的大手与他粗糙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老人当时感激之情无法言表!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贫农出身的农家子弟,能面对面端详日理万机的总理?!在旧社会这是不可能的事,这种情感也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深深体会到!感受到!那一刻,总理和善慈祥的笑容镌刻在他的脑海,激励着他、温暖着他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爬山涉水、铺路架桥,为新中国铁路建设废寝忘食、不辞劳苦、呕心沥血!
     参军入伍  感念党恩壮怀激烈
    老人1929年农历五月初三出生于原山东省泰安道肥城县孙北村(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老三,大哥英年早逝、二哥十五六岁为“混口饭”吃闯了关东。1947年春季,老人所在泰西革命根据地全境解放,地无一垄、房无一间的他分到了田地,心情格外激动!饥一餐、饱一顿的凄惨生活终于结束了,幸福的生活来临了,从此翻身农民当家做了主人,怎能忘了党的恩情?!
     怀着对党无比感激之情,十八岁的他毅然告别家乡亲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参军入伍来到白山黑水。
     乍寒乍暖的日子,老人走进担负东北地区约5000公里铁路护路任务,成立于1945年8月的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司令部在哈尔滨)。穿上崭新的土布军装老人忍不住潸然泪下,多少年吃苦受累、忍饥挨饿,什么时候不是穿着补丁落补丁的衣服?!如果不是来到咱贫苦大众自己的队伍里,何时才能穿上新衣、吃上饱饭?!
     经过阶级教育、诉苦大会,老人更加坚定了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的政治信念,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坚决打倒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四大家族”,保卫劳动人民的胜利果实!阶级仇、家国恨让满腔热情化作政治学习、军事训练的无穷动力,队列、跑步、刺杀、投掷手榴弹、射击与爆破、土工作业、战术训练,以及跋山涉水、负重行军等训练,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身先士卒、勇猛向前!因当时处于战时状态,练中战、战中练,老人很快成长为一名政治立场坚定、军事过硬的优秀战士!
     为全力抢修东北、华北地区铁路,支援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同年7月5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决定,以护路军为基础,吸收东北各铁路局1200名铁路技术骨干和二线兵团补入的8500人,组建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3)。
    1948年8月,为配合解放战争战略反攻,老人所在部队奉命抢修陶赖昭松花江大桥,经过84个昼夜奋战,大桥胜利竣工。这是铁道部队诞生后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老人入伍后参加的第一次维修大桥任务。多年后仍记忆犹新时任东北军区副政委陈云,在大桥通车典礼上的讲话:“松花江大桥的修复,为东北人民修通了一条胜利之路!”
     是年秋,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辽沈战役即将开始。为之全纵队上下之,争分夺秒地抢修一条条铁路线。入伍一年有余、已加入党组织的老人(1948年10月,由曹文生、陈光同介绍。)与战友们一起,按照护路军首长的战略部署,身背钢枪、手挥钢镐、肩抗铁轨枕木,以“地火龙”安营扎寨,睡着波浪床(木杆铺炕,粗细不平)、吃着红高粱、喝着化雪水和“三省汤”(省油、省盐、省菜),不断挑战极限,积极筑路架桥修复战区遭受破坏的铁路。同时,还负责运输警戒、搜山、扑特、歼灭小股土匪和敌人的散兵以及反击敌人伞兵的袭击,保护、运营解放区铁路交通线。期间东野总部紧急命令,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将东线部队全部用车转移到辽西前线。从9月12日到21日的9天时间里,老人和战友们日夜兼程不可思议地将集结在东线和四平一带的近10万部队,秘密运到辽西前线,为辽沈战役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坚强后盾。
    1948年12月初,随着东北全境1万公里干线铁路的全部通车,东北根据地得到巩固,东北野战军迅速入关支援解放战争。老人跟随大部队从绥化、哈尔滨启程,过吉林、辽宁从锦州、山海关迅速入关,在蒋介石靠美元武装起来的飞机大炮轰鸣声、爆炸中,不断移驻津浦线、陇海线、京汉线等铁路沿线,斗血风、战弹林,昼夜施工、站岗巡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为彻底打倒“蒋家王朝”挥舞铁锤、手抬铁轨、肩挑碎石抢修快修铁路,坚决保证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条条铁路大动脉畅通无阻。
     “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1949年5月16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命令,将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4),受军委铁道部部长直接领导。随着革命形势的急剧好转,特别是渡江战役结束后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反动派统治的覆灭。此时,铁道纵队抢修铁路任务,已由局部战场转向全国范围,战事紧、任务重,经过两年战斗洗礼和革命乐观主义、大无畏革命精神武装的老人,已担任班长,完全能够熟练处置各种复杂战况条件下,战斗准备与轨道、桥梁、涵洞、隧道等快修抢修技能。
     在新中国开国大典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刻,1949年10月老人随军南下,争分夺秒抢修被蒋军破坏的铁路延展到衡阳,确保四野三个兵团(12、13、15)和二野第4兵团迅速集结衡阳、宝庆地区周边实施左翼、右翼迂回包围,为全歼白崇禧集团和二野经湘西进军云南创造有利条件。因战斗频繁各种维修器材物质有时很难及时补充,老人和战友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缺少枕木、伐树砍锯,缺少钢钉、打铁自拈,路毁基塌、夯土搬石,……,以忘我的革命斗志凭借双手双肩为前线胜利铺路架桥,让各种战略物质源源不断输送到前线。老人因抢修工作英勇果敢、表现突出,荣立一等功。
     前线将士也积极英勇杀敌向新中国献礼,在历时34天(1949年9月13日至10月16日)衡宝战役(中南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湘南和湘西大部地区,对解放华南、西南地区起到关键作用。此次战役也是进军中南地区以来首次重大战役,与海南岛战役、西南战役并称为渡江后的三大战役,更是横跨开国大典的唯一大战!
    此次战役硝烟未散,鸭绿江边狼烟四起。老人与战友们速回鸭绿江边,即将担负起保家卫国的历史重任。
    据统计,从1948年夏到1949年底,铁道部队广大官兵和铁路员工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地完成抢修线路1629公里、桥梁976座、车站房屋5898平方米、修复信号232站,15条被国民党破坏的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北地区铁路干线全部通车,为渡江南下、进军西北,解放全中国提供了铁路保障,有力地促进了战后全国经济恢复与发展!

    抗美援朝  舍生忘死保家卫国
    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5),决定立即抽调第13兵团(第38、第39、第40军)和第42军,炮兵第1、第2、第8师及高射炮兵、工程兵、汽车部队等各一部,共25.5万多人,集结东北地区,组成东北边防军,以保卫东北边防和在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战争。
    同年8月,老人所在东北铁道纵队第三支队部分人员与第四支队合编为铁道兵团第三师。立即挥师北上,立刻进入备战状态,投入到维修、重修铁路和打击小股美蒋空投特务破坏铁路运输的保卫战中。
   此刻,战火已燃烧到鸭绿江边,美军空投的炸弹炸毁多处民房和工厂、炸死我多名群众,严重威胁着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老人把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化作满腔爱国情怀的实际行动,备战维修中肩上扛一根枕木、腰部夹一根枕木,一人顶两人,只盼铁路修得牢固结实,把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作战物质、枪炮弹药多拉快跑早一点运到前线。
   1950年11月,当鸭绿江的怒吼声响彻云霄,当青川江的哭泣声撕裂人心,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组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3个铁道师、2个铁道团约2万人,带着祖国的嘱托,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怀着为正义而战斗的一腔热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走进朝鲜战场,承担起朝鲜中线、东线的反轰炸抢修和西线蜂腰地带的反登陆备战任务。
老人清楚记得刚踏上朝鲜国土的那一刻,曾经美丽的新义州满目疮痍,一片瓦砾、一片荒芜,看着唇齿相依的朝鲜被美帝战火侵淫成国破山河碎的景象,满腔仇恨齐聚脑海,暗下决心坚决发扬国际英雄主义精神,争做国际和平主义战士,和朝鲜兄弟一起早日将“纸老虎”美帝国主义及一切走狗打到老家去!
     初到朝鲜气温出奇的寒冷,滴水成冰、吐痰成钉,天天吃干菜是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铁路被炸的横七竖八、路基坑坑洼洼,为确保铁路畅通,老人所在铁三师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全体官兵喊出了“随炸随修、连炸连修、保证运输”的响亮口号!
     从介川附近的清川江开始,到顺川附近的大同江,再前进到阳德前线和定州市附近的大宁江大桥。一面抢修被破坏的线路、桥梁,保障铁路运输畅通;一面沿着山川河谷,抢建便线、便桥和坑道,做好反登陆备战。
    尽管天上时有敌机来干扰袭击,地下冰冻三尺,老人和战友们脱掉棉衣,挥动铁镐铁锹、铁锤钢钎、撬棍钉耙,向着冻土、坚石、冰冻的江河发起了进攻。扁担、土箕子一齐上,能挑则挑、能扛则扛、能抬则抬,忙得挥汗如雨、争先恐后!他们揭开冻土层取土填筑路基,铁锤和钢钎的碰击声、开山放炮的爆炸声不绝于耳,炸开垭口、清除坚石、开挖路堑……,柳条筐背土,锄头平整地面,人力夯实路基……,美帝“油挑子”飞机还时不时在他们身旁扔下几颗炸弹为他们“鼓掌加油”!仅用60天修建了129公里殷龟铁路,创造了战地快速抢建新线铁路的奇迹!紧接着,又抢建了86公里的德八铁路和京义线上的便线。
     令老人刻骨铭心的是,“油桃子”扔下的航空炸弹有时也有“哑弹”,为了彻底排除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拆弹销毁。老人又是第一个报名,凭着大胆心细、勇敢顽强,最多一个晚上拆7颗航空炸弹!而兄弟部队有一个班,班长教战士如何拆弹时,不幸炸弹突然爆炸,一个班十几个人瞬间无影无踪!老人英勇表现得到部队首长的充分肯定,给予记一等功一次!
    桥涵施工中,老人和战友们根据高寒冰冻快的特点,创新采用逐层冻结、逐层剥冰的“冻结法”开挖,以冻制冻,破冰架桥。并在沼泽地,采用倒扣塔头措施,减少春融后换填土方的工作量。
   “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不是推土机、架桥机等铁器铺设,而是身为铁道兵的老人和战友们用自己的血肉之声铸造,自己的温度人体一寸一寸筑成的!
    美军为企图完全切断朝鲜铁路运输线,窒息志愿军前线部队。用间断方式派第五航空队轰炸朝鲜西北部的铁路;派运东海军舰载航空兵轰炸从平壤到元山的横向铁路,以及从定州到元山到平壤的纵向铁路;派远东指挥部飞机轰炸平壤、顺川、新义州、宣川等主要铁路桥梁和重点线路。
    大宁江大桥先后经历了敌机38次、1532架次狂轰乱炸,最多一天出动256架次、投弹4113枚,给我军部队造成重大伤亡。
清川江大桥,是满浦平壤铁路交通线上的重要桥梁,为了切断志愿军连接前线和后方的主动脉。1951年7月,美军派出数千架次轰炸机,把数百吨的炸弹倾泻在这座大桥上。大桥最为关键的三号桥墩被炸毁,我军92列火车军用物资滞留在江边,“志司”命令不惜一切代价迅速恢复通车。此时,正是汛期,清川江波涛汹涌,老人第一个报名参加抢修“敢死队”,第一个腰系缆绳跳入漩涡激荡的江中,冒着随时被江水冲走的生命危险,在被毁桥墩上固定木笼、用一根一根枕木把便桥搭好,确保滞留物质得以快速运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51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6),朝鲜北部连降大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来势之猛、时间之长、危害之大为朝鲜40年来所罕见。一般河流水位上涨3米以上,有的河段一昼夜暴涨10米,大同江最高水位达11米,水流速度一般达每秒4米以上,有的河流有时高达每秒7米。志愿军后勤重要物质集散地三登至粟里间成了一片汪洋,断绝交通20多天,安州、鱼波车站及平壤附近全部遭洪水淹没。铁路桥梁被冲毁达94座次,线路被冲毁达116处次,抢修材料也多被冲走,中断运输时间最长的德池川大桥达45天,最短的秃鲁江大桥为13天。
当时雨情,在《最寒冷的冬天Ⅳ: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7)一书中也有记载:大雨不仅给士兵增加了麻烦,对物质也有影响,道路上的泥水,融化的雪水使河水暴涨,原本利用干涸或上冻的河床设置的补给品集散地和无线通讯基地突然遭到上游涌来的洪流,使得通讯线路被冲断,堆积的物质被冲走。这种状况在西部和中部都在发生,在雨中,第8集团军(美)几乎无法前进。
洪水对铁路的破坏面广、时间集中、毁坏严重,据史料记载,冲毁的桥梁是同期敌机炸毁量的2.58倍,给铁道兵部队抢修和生活带来极大困难。敌人“趁水打劫”,变本加厉,集中对未被冲毁的铁路重点目标进行狂轰乱炸。
“人在铁道在”。老人与铁三师全体战友与美帝斗智斗勇,不畏艰险、众志成城,边抢修边打捞材料,昼夜突击、经常连续劳作12小时以上,经过46天的艰苦搏斗终战胜洪灾,将冲毁和炸毁的铁路建筑物全部修复。
因执行抗洪任务成绩突出,铁三师分别被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和铁道兵团司令部授予锦旗一面。电影《激战无名川》就是以铁三师为原型,描述了英雄队伍在朝鲜战场的感人事迹。
   1951年8月中旬,美国空军利用洪水给志愿军和人民军后方造成的困难,出动大批飞机开始对朝鲜北方实施以破坏交通运输线为重点的“绞杀战”,企图切断志愿军的运输线。
    京义线“317”公里地段,是西线铁路咽喉,美军飞机在这一地段扔下炸弹3000余枚,平均1.4平方米一枚。作为抢修骨干的老人,采取立小排架、筑明渠等办法,填充弹坑、快速铺轨。为抢建大桥争取早日通车,在气温降至零下30多度的严寒时节,老人又是全连第一个凿开冰层,第一个跳下冰冷刺骨的江水,冒着敌机俯冲射击的危险下木笼、抗枕木,用绳索拉被敌机炸毁丢进江里的钢梁,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在与美帝国主义为首的所谓 “联合国军”战斗中发挥的淋漓尽致!1952年刚刚成立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派出以编导冯毅夫、华纯、史文帜和摄影李尔康、薛伯清等为成员的摄影队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纪录片《钢铁运输线》,着重展现了“317”地区当时严酷的反封锁斗争。敌机在这条线路上投下数不清的炸弹,老人和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抢修桥梁铺设铁路,炸了修、修了炸,始终保持道路畅通。时至今日,仍令人动容、潸然泪下!
   美机封锁三角地区,相继又转向“炸两头”,集中轰炸三角地区两头的桥梁和车站。英模杨连第(副连长)就是1952年5月15日在带领部队抢修东清川江大桥时,遭遇定时炸弹爆炸当场牺牲的。在他牺牲的地点,老人所在的抢修部队写下了豪迈的誓言:“我们踏着英雄血迹前进!”。
反“绞杀战”斗争的10个月,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紧张、最艰苦的阶段。老人因英勇作战两次荣获“三等功”!所在抢修部队也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粉碎了美军图谋,创建了一条“打不烂、扎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电影《铁血大动脉》生动展现了这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
如此巨大的牺牲,取得了让对手美国空军震撼的战绩:“在差不多一年来,美国、南非、澳大利亚和其他盟国飞机一直在轰炸共产党的运输系统,但北朝鲜仍有火车在行驶。”“坦率地讲,我们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强的建筑铁路的人。”。
   后来,美国中情局在向艾森豪威尔报告时说,由于中朝空军战斗力大大加强,联合国军的控制权已失灵,对方新建了龟城至德川段、价川至殷山段的铁路已经通车,运输车辆来往频繁,囤积的物资够他们用3年甚至5年。因而,艾森豪威尔只得不情愿地停止《8-52作战计划》的实施。事后,艾森豪威尔曾对儿子说:“我一生对战争从未像今天这么悲观⑻。”。
    可有谁知道这些战绩的取得,是老人和战友们在“嚼一口炒面,吃一口雪。”,饿着肚子、顶风冒雪被冻伤甚至冻死的严酷条件下完成的。因美机持续轰炸物质供应相当困难,在《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战长津湖》⑼有这么一个故事。第173团2营5连和4连攻占包围下碣隅美军的“小高地”时,团长李斌(老红军)动员后,下面的战士都流泪了,一起说:“我们不怕死,也不怕冷。这个山头拿下没问题,我们唯一一个要求,就是请求团长能给我们每个人发几个土豆,哪怕就是两三个土豆也行!我们不能空着肚子去攻山头,给我们充充饥,就是地瓜、土豆也成啊”。大家的话没说完,当时团长就蹲在地上掉下了眼泪。
    同时,在本书这样记载了当时天气的寒冷。在水门桥附近的高地上,志愿军一个连的官兵呈战斗队形散开,卧倒在雪地里,人人都是手执武器的姿态注视着前方,没有一个人向后,全部冻死在山上,全部化作了晶莹的冰雕。整整一百多人的连队,幸存者仅仅是一个掉队的战士和传达命令的通讯员。纵观世界战史,也只有中国,只有中国的军人才有这样的战斗精神!
长津湖战役的参与者、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迟浩田说:“我第一次看到,战士眼睛瞪得很大,脸上都是冰,冰化了以后看,那很安静的。这种场面我从来没见过,没见过一次冻死这么多人。”。
     美帝国主义在正面战场接连失败,不敢服输的霸权主义与强盗心理采取卑劣的手段,1952年初在继续实施“绞杀战”的同时,竟然违反国际公法,大规模地实施细菌战⑽。3月份,志愿军患鼠疫16人,患脑炎和脑膜炎的44人,患其它急性病症的43人,其中36人死亡。
2月29日至3月5日的一天,老人不幸也被美军投放的细菌感染,他参军至今已有五个年头,风里来雨里去、枪林弹雨中穿梭,从未被疾病击倒过。这一次,却被美帝国主义的细菌弹所击倒,患上传染性极强的恶性痢疾。当时缺医少药,只好在山顶搭了一顶帐篷与大部队隔离。
老人孤独的躺在担架上高烧不退忽冷忽热,一会儿浑身打颤、一会儿晕晕乎乎不知所以然。正当他浑浑噩噩的时候,突然一声沉闷的声音令他打了一个激灵,神情好像清醒了许多:“这是什么声音?如果是美机炸弹肯定先有轰的一声巨响伴有强烈的震动,如果是“哑弹”得有剧烈的颤动,怎么会是强烈的震动还有土腥味呀?难道是……”。一种不祥之感,吓得他赶紧从床上滚下来,爬出帐篷向下观望,“唉!……”两手紧紧地抓满地上的碎石块!
    刚才强烈的震动是山坡下连队挖的坑道被美军航空炸弹击中产生的,全连战友除他之外,全部壮烈牺牲!
    看着熟悉的坑道,想着出生入死的战友,浑身无力的他,心中激起无穷的力量迅速爬到坑道口,双手扒开石块泥土清挖战友的遗骸。手指磨破了热血流淌,他感觉不到疼;指尖肉磨掉了,白芽芽的指骨黑乎乎、红乎乎,他感觉不到痛!只有一个念头,把并肩战斗、生死与共战友的遗体挖出来,让他们、让他们严整的离去!
   不知道挖了多长时间,也不知道扒开多少石块,更不知道拣了多少骨骼,一口气把坑道内所有战友的遗骸清理出来,拼接好摆在外面山坡上。看着满山坡刚才还是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瞬间却惨不忍睹、肢体破碎的战友们,一股巨大悲痛袭击大脑,昏厥过去!不知又过了多长时间,他发现他躺在洁白的病床上。
   1952年10月25日,老人作为功臣代表,参加了在志愿军领导机关隆重举行的庆祝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两周年大会。邓华代司令员在大会上讲话,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代表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国旗勋章、自由独立勋章和军功章,分别授予志愿军领导人及参加大会的二十名英雄和功臣代表。
    朝鲜战争胜利后,铁三师又奉命完成朝鲜北部京义线大宁江桥至新义州段及平北全线的铁路复旧工程任务,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1953年11月15日班师回国。入朝作战三年,全师共有293人壮烈牺牲,614人光荣负伤,光辉的业绩永载史册。
战争中,老人所在志后⑾(志愿军后勤部)所属单位共涌现功臣48039名,其中特等功臣3名,一等功臣115名,二等功臣1914名,三等功臣46007名,集体立功的单位766个。
历经战争的残酷,方知和平的珍贵。老人轻弹战场的烟尘、挥散战争的阴霾,胸挂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一等功奖章、一级战士荣誉勋章、两个三等功奖章、祖国解放纪念章及志愿军颁发的“和平万岁”纪念章,以火热的激情立即投入到祖国欣欣向荣的“一五”规划建设中。

经济建设  身先士卒呕心沥血

   老人回国后参加的第一项重大任务就是抢修鹰厦铁路漳州段,鹰厦铁路由北向南伸延,除鹰潭至上清、磹口至郭坑(现漳州东)、冰厂至厦门约90公里较为平坦外,其余大部蜿蜒于崇山峻岭、河川峡谷之中。线路要穿越武夷山、戴云山,跨越九龙江等水系,还要移山填海,构筑一条跨海长堤,把被大海隔离的厦门岛同陆地连接起来,工程艰巨复杂。
    当时厦门面临着严重的炮火威胁。即从1950年到1953年⑿,金门蒋军占炮火优势,……金门蒋军自持炮兵占优势,更经常炮击厦门,厦门全岛包括鼓浪屿完全在金门炮兵火力的控制之下。……当时厦门完全成为一个战时城市,国内其他地方的人到厦门,提心吊胆……。因而,快速修通鹰厦线对于保护厦门沿海安全与经济建设及解放台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经过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考验的老人和战友们,在朝鲜与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时,对蒋介石配合美帝作战炮击我沿海、强制我被俘人员去台湾非常痛恨!修建鹰厦线不经动员,早已焕发出无穷的革命斗志!
    担任连长的老人和战友们坚决落实1954年“八一”建军节中央发出的“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号召,以“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战天斗地,在武夷山、大禾山及闽江支流福屯溪谷、沙溪谷底的崇山峻岭中展开劳动竞赛,掀起一个又一个施工高潮。在施工装备水平低,大部分施工作业靠人力完成的情况下,老人与战友们发挥军事民主开展“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群众性施工措施,向以大禾山隧道为重点的难点工程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击。
老人常说过去修条铁路并非易事,钢轨、枕木、垫板,鱼尾夾板、螺栓、道钉、石碴……。钢轨那时自己做不了得进口,枕木得用多少,一根枕木就得一棵产自东北的松树,一块垫板五个方孔,要打进五根一斤重的道钉,道钉也是方型的以防在枕木中转动。三个固定钢轨二个固定垫板,鱼尾板二块用来连接钢轨,上面要安装六条锣栓,这些活都靠熟炼的技术工人手工完成,特别是打道钉的活,用的是特殊的长把手锤,对准道钉头部、几锤下去就能固定住弯曲的钢轨。钢轨枕木连接好后、铺好近一米高的石碴,然后再把钢轨抬平,枕木底下必须要垫牢石碴,火车走在上面才能平稳,几百公里几千公里的铁路都是这么一节一节的修成的。
平地无三尺的地形修铁路,首当其冲要穿山打洞。当时没有一点大型机械工具,全靠铁锤钢钎、风钻打眼,填充炸药后,拉着导火线吹着哨子跑到安全地段,摁下开关炸裂山石,清理完碎石,继续打眼装炸药轰炸,每一个山洞就是这样反复打通的。
为了提高施工效率,他们采取三班制、轮班轮流施工。在两头施工中,无路可走,只能从山顶腰系缆绳下去。老人毫不畏惧,总是第一个到达人烟罕至、悬崖峭壁的施工点,挥舞铁锤在千古静幽的山谷中砸响铺通铁路的第一声号角!
为防止轰炸后的山石伤人,老人拿着长木棍、腰系缆绳从山顶下到半山腰,高山峡谷中腾空用木棍把碎山石拔下山底,忽左忽右好似腾云驾雾一般,一幅壮美的革命浪漫主义画卷!这一副画卷是老人们英雄气量的绽放,更是一份对祖国建设的无比热忱!
后来,河南省林州修建红旗渠再现了这一段雄浑震撼心扉的画卷,随着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放映第一部电影纪录片《红旗渠》,艰辛浪漫的瞬间被世人所知。
   1955年10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彭德怀考虑到浙江沿海军事斗争情况(13),要求铁道兵再提前一年建成鹰厦铁路(原计划1957年通车)。老人和战友们积极响应号召,决心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为实现提前一年通车而奋力拼搏。他们采取改善设计,增加炸眼提高轰炸效果;组建党员突击队,多拉快跑;采用大爆破,加快施工进度;铺架作业中采取预架梁、预上碴、预铺枕等措施,克服了地质条件差、施工设备原始等种种困难,修建桥梁173座、涵渠1775座,隧道88座、总长63534米(其中最长的大禾山隧道长1460.3米),终于于1957年11月全线贯通,1958年元旦交付使用。
修通鹰厦铁路,为“炮轰金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1957年5月(14),美军公开宣布在台湾部署了可携带核弹头的斗牛士导弹和电导导弹,增强了国民党当局防卫和进攻能力。铁路铺通带来的强大运输能力让各种军事物质远远不断运送到台海一线,有力的支援了作战,朝鲜战争中军事物质难以运到前线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1958年8月23日下午5时30分⒂,炮轰金门正式开始,大规模的炮击持续了两个小时,发射炮弹近三万发……。8月23日⒃,中共岸炮在两个小时内朝金门发射五万发炮弹。接下来五天,弹如雨下,把金门炸翻了。
老人没有等到鹰厦铁路通车的那一刻,在完成隧道贯通任务以后,作为施工技术专家被派往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新战场。对于武汉他并不陌生,1954年11月曾为修建汉水大桥的上行工程来过此地。踏上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心情格外高兴,更让他惊喜的是在武汉长江大桥施工现场,见到了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亲民爱民的好总理。
那是1956年春的一天,老人身穿潜水服正准备跳入江中探测桥墩沉箱位置的水流环境。在不远处看见周总理在部队首长、苏联专家、地方领导的陪同下莅临施工现场指导工作,看见他穿着潜水服伸出手臂向他挥挥手,老人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也连忙举起手臂挥挥手,阔步走到潜水点……
武汉长江大桥设计之初,国务院1954年批准了铁道部聘请苏联专家组来华支援的请求。1954年7月,苏联政府派遣了以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Константин Сергеевич Силин)为首的专家工作组一行28人来华进行技术援助。西林是苏联著名桥梁专家,曾于1948年至1949年间两次赴中国,协助修复东北地区铁路和松花江大桥,并参加过成渝、天兰、兰新铁路的桥梁建设。西林来到中国后,表示认为长江大桥不宜采用气压沉箱法施工,原因是长江水深流急,沉箱需要下沉深达30米至40米,在接近四个大气压的环境下,每名工人只能每天工作约半小时,实际作业时间仅有十几分钟,而且只能在枯水季节的几个月内进行施工,必然大大延长施工时间、危害工人的健康,并且还需要购置大量特殊设备,加大工程投资。西林建议用管柱钻孔法,不但能在水面施工、不受深水期的限制,而且不影响工人身体健康,但这种方法当时仍然是一种新技术,苏联也尚未实践过。
管柱钻孔法探位需要专业潜水员和具有桥梁施工经验的工程人员配合,又因这是首创施工方法必须高度保密。经请示铁道部长滕代远和周总理后,国务院于1955年上半年批准了对新方案继续进行试验。前期,设计部门已对施工方案进行了探索,但远未达到预期目的。为获得更加精准的基础数据,决定从铁道兵中挑选技术骨干再次进行试验。因此,在修建汉水大桥打混泥土桥桩,创造全国记录、荣立一等功的老人,又荣幸地担负了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长江水深流急,每次需要下沉深达30米至40米,在接近四个大气压的环境中用仅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探测数据,考验的不仅仅是强健的体魄,还有高度的集中与大胆心细的敬业精神。一次一次的下潜,一次一次的数据测量、登记核对,大桥建设部门对管柱钻孔法的设计方案证明确实可行。
桥墩基础施工采用“管柱钻孔法”,开创了中国建桥史上的新工艺。前苏联政府获悉武汉长江大桥采用管柱钻孔法施工后,也于1955年底派出以运输工程部部长科热夫尼科夫为首的代表团来华,跟踪指导试验施工(大桥桥墩正桥8墩9孔,每孔桥跨128米。)。经过三个月的讨论和半年的试验,西林的管柱钻孔法最终获得了苏联政府的认可,中国铁道部与苏联运输工程部签订了协议。
精湛的设计方案与火热的施工激情紧密结合,必然爆发出优异的佳绩。老人和战友们按照大型管柱钻孔法施工方案,苦干加巧干,桥墩基础工程从全面开工到基本完成仅用了一年零一个多月的时间,圆满完成大桥施工任务。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毛主席即兴写下的诗篇变为现实,极大地促进了武汉三镇的发展。为铭记这一刻, 1957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以武汉长江大桥内容的两种邮票,一种是8分面值,图案内容为大桥侧景,共发行1000万枚。一种是20分面值,图案内容为大桥鸟瞰,共发行700万枚。同年,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武汉大桥工程局、铁道部勘测设计院也联合发行了一套铜质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章。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将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正面图案,印制在贰角人民币上。
精彩总在风雨后。老人和战友们没有亲临庆祝大桥通车的幸福时刻,转瞬奔向大西北,来到内蒙古承担起修建包兰铁路的任务。
包兰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第1个五年计划规划修建的1级铁路干线,全长990公里,分东西两段施工。包头至银川为东段,长527公里;银川至兰州为西段,长463公里。其中,老人所在部队担负东段的三盛公和三道坎黄河大桥是控制工期的关键工程。
三盛公黄河铁路一号大桥是包兰铁路线交通咽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三盛公水利枢纽库区末端,左岸是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右岸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巴拉贡镇。桥址位于河套灌区渠首附近,河道开阔、河床宽深,河宽约660m、主槽宽330m,右岸无堤防工程,左岸与三盛公库区堤防立交。
昔日的三盛公风景区可不是今日模样,这里自然条件恶劣,沙尘暴频繁发生,年风沙天数多达200天,最大风力11级,天然植被覆盖率仅为1%左右。
“冬战冰凌,夏战沙”。为了确保冬季施工安全必须战胜黄河水凌。1958年春,老人和战友们冒着刺骨寒风,坚守在工地上游两岸,不断地爬冰堆、放炸药,奋战7昼夜,炸碎冰凌30多万立方米,确保了大桥安全施工。
老人说在西北修铁路最难对付的是风沙、最缺的是水,经常与风沙作斗争。早晨起床,被子上面一层沙,鼻孔耳朵灌满沙,外面帐篷飘满厚厚一层沙,更别说吃饭、洗漱的碗和脸盆了?平地无风三尺沙是当时真实的写照!有时十级左右的大风突然袭来,顿时黄沙弥漫、天昏地暗,刚修建的路基,有时被流动的沙丘覆盖,有时被风刮得无影无踪。面对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老人和战友们满怀“今日吞风饮黄沙,明天彩虹草原挂”的豪情,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忘我劳动,保证了1958年7月30日,东西段在银川接轨。
在银川人民奔走相告、欢庆雀跃中,老人和战友们未来得及与银川各族人民,分享千百年来火车在亘(gèn)古沙漠中,响起第一声汽笛的喜悦,又奔向下一个战场。
毛主席亲自题名、1958年8月1日正式创刊的《宁夏日报》,在创刊第二天的头版头条报道了包兰铁路全线通车的盛况。1958年8月1日上午10时,老银川新城火车站人头攒动、锣鼓喧天、彩旗飘扬,没有见过火车的老银川人,得知在新城火车站举行隆重通车典礼仪式消息后奔走相告,人们扶老携幼,早早从老城步行到新城,好奇地看着这用铁做成的“庞然大物”!
1958年11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在师部驻地浙江省余杭县举行了撤销铁道兵第一军部,以军部为基础组建铁道兵第八师的组建庆祝大会。建制为四个团,以铁道兵独立桥梁团为基础,组编了36团和37团。1959年5月16日,根据总参谋部2月5日电令,将原云南军区内卫2团改编为铁道兵38团。1960年1月1日,铁八师补充新兵后组建了39团。1965年春,在云南修建成昆铁路,铁道兵部队扩编,各团抽调骨干力量并补充新兵后又组建了40团。
至此,铁八师建制改为五个团,成为铁道系统内唯一一支因桥而生、伴桥而强,以桥为名的英雄部队。他们踏遍祖国的重峦叠嶂、跨越神州的江河湖海,无数次与天堑搏击、同自然抗争,用桥隧在祖国俊美的山河挥洒成一幅幅靓丽的动感图画!
老人根据编制调整,1958年12月归建铁八师。老人归建后领受的第一个任务是修建新安江水库(千岛湖的前身),这是为建新安江水电站拦蓄新安江下游而成的人工湖。它在杭州市淳安县境内,小部分连接建德县西北。水库坝高105米、长462米,水库长约150千米、最宽处达10余千米,最深处达100余米。在正常水位情况下,面积约580平方千米,蓄水量可达178亿立方。千岛湖水在中国大江大湖中位居优质水之首,不经任何处理即达饮用水标准,赞誉为“天下第一秀水”。
修新安江水库正逢“三大自然灾害”最困难的时期,虽然部队是供给制。但因抢工期、赶速度,干部职工需要超负荷工作,很多战士吃不饱饭,有时甚至饿着肚子干活、部分战士已经浮肿,长此以往别说执行任务,饥饿就会把部队击垮!已当连长的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与指导员商量后,上报营、团,决定捕点鱼给部队补充点营养,营团领导也表示同意。于是,老人组织班长战士在水库捕了些鱼,交给炊事班烹饪。同时,也分别送给了其他连队和营部、团部。
没过几天问题来了,说老人破坏劳动纪律、侵占国家利益。老人听了非常生气,逐级反映情况,团政委开始说了为了战士吃口饱饭、加快施工进度可以理解。后来,风向变、改口了,破坏劳动纪律、侵占国家利益!还说了一些违背良心的坏话,给予处分一次并撤职。老人气不打一处出,心想自己自入伍以来出生入死对党无限忠诚,为了战士吃口饱饭竟然给定了一个“侵占国家利益”!气的他拿着手枪找营教导员评理,见到教导员把手枪摆在他面前:“教导员,今天你可以你枪毙我!但是不能用这种处分决定侮辱我!……我宁死也不接受!”。
营团领导知道事情的原委,也感觉到处理重了一些,决定欠考虑。事后,仅给了一个处分,这也是老人入伍14年来第一次受处分。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受过两次。一次是1961年至1964年间在江西修湘乐线时,中山公园四排房的潜水泵与施工工具丢失。一次是在福建漳州急需施工工具,看守仓库的保管擅自离岗找不到人,他下令砸锁取工具。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为此挨处分心里窝火!
老人为此常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勇于担当,时刻干在前、冲在前,处处讲原则、凭良心说话,无论给各级领导汇报工作都要敢于报实情、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仰不愧党、俯不亏心!
1964年8月,中央作出加快“三线建设”的决定,施工队伍以铁道兵第一、五、七、八、十师,独立机械团、独立汽车团和铁道部第二工程局为主力。
短暂的不愉快之后,老人和战友们修建完水库和浙赣线后,于1964年底转战成昆铁路。
成昆铁路全长1096千米(按成都站至昆明站间距计算),全线有700公里穿过川西南和滇北山地,地形复杂、谷深坡陡,河流峡谷两岸分布着数百米高的陡岩峭壁。所经地区,由于历次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断裂发育,经过的牛日河、安宁河、雅砻江、金沙江和 龙川江,大都沿着或平行大断发育的构造河谷。不良地质现象滑坡、危岩、落石、崩塌、岩堆、泥石流、山体错落、岩溶、岩爆、有害气体、软土、粉砂等种类繁多、数量也多,被称为“地质博物馆”。面对如此恶劣的地质条件,外国专家断定为“筑路禁区”。
“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为了早日修通这条造福云贵川等西南省份的大动脉,已升任营长的老人带领全营干部战士数年如一日在地质复杂的崇山峻岭中开凿隧道和架设桥梁。
关村坝站是成昆线及中国铁路史上一个很特殊的所在。这个山区小站面对湍急的大渡河,三面围绕着高达400m的陡岩峭壁,在两条铁路隧道之间只有500m的空间,列车经过只需十几秒钟。
但“关村坝隧道”全长6107米,是全线第二长隧道,也是全线重点工程之一。老人带领全营指战员在公路没有修通,大型机械一时运不进来的情境下,为了争时间、抢速度,不等待、不依赖,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工具,广泛开展“月百米成洞”和“双百、双保、两不超” (即单口月成洞百米,每米百工;保质量、保安全;材料、风电不超耗)劳动竞赛,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自1965年1月以平均单口月成洞152.31米的先进记录建成,这一奇迹当时成为全国焦点,中央方面史无前例的为该铁路隧道贯通专门发来了贺电。
“一线天”位于大渡河畔老昌沟,是一条长好几里、深三百米的大裂痕,两边悬崖峭壁,高耸入云,沟里云飘雾绕,一天只能见两个小时的太阳,从上向下望,黑洞洞的深不见底,从下望上望,只见青天一线。
别看这小小的“一线天”可是整个成昆铁路的脖子工程,老人和全营官兵精心施工,就地劈山取材、烧石取灰,肩抗条石、滑轮升降,硬是在沟深200余米、宽50余米的悬崖峭壁间,修建了跨径54米、全长63.14米,中国目前跨径最大的铁路石拱桥。
施工速度超前完成,但由于地质复杂岩层结构面变化无常。施工中,地段或遇到破碎松散的覆盖层,造成大量坍方;或隧道内发生岩爆,烟状粉末和碎石四处弹射,危及人身安全;或突然出现大量涌水并夹有泥沙,影响施工;或洞内出现高温、有害气体或瓦斯爆炸,对施工人员威胁很大;或隧道通过软岩、溶洞、暗河、基础悬空等病害,给施工带来严峻的考验。
一天,老人给全营布置完施工任务,突然传来沉闷的声音,看到不远处的一个排级施工点洞口冒出如枪烟的尘土,心里咯噔一下!老人和教导员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施工点,拼命地用铁锹搬弄石块,还是无奈……,他狠狠地把军帽拉了下来……。
刚才还朝气蓬勃的战士转眼间就……,这一幕让老人想起在朝鲜战场的那一刻,心酸的泪水难以抑制,但只能咬紧牙关往肚子里咽呀!
老人带领全营党员干部把所有战友的尸体清挖出来,手端脸盆接上一盆一盆清水,亲自为亲爱的每一位战友清洗身子,洗去忙碌的辛劳,洗去往日的疲惫,让他们、让他们这些为祖国经济建设牺牲的好男儿,在美丽的天国幸福静养!
由于成昆铁路工程异常艰巨以及当时施工条件限制,大量铁道兵在建设时期牺牲在工地上。关于牺牲的铁道兵人数,各种资料数目不一,迄今也没有权威的统计资料。但是至今仍然可以在成昆铁路沿线看到很多烈士陵园。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赠送给联合国的第一件礼物,是一座用象牙雕刻而成的高1.1m、宽1.95m的成昆铁路雕塑。并与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带回的月岩、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模型,被联合国评为“象征人类征服大自然和进入宇宙空间的三件礼物”。
1969年,中央为支援“二汽”建设,决定襄成铁路东段尽快开工。年底,铁道兵第8师从成昆线调入四川万源。该年年底,中央决定铁路从襄阳修到重庆,命名为襄渝铁路,对外代号2107工程。襄渝铁路是由襄成铁路襄阳至达县段和渝达铁路组成。
揩去痛失战友的热泪,老人带领全营指战员离开奋战五年(1964年—1965年)的成昆铁路,又入川奔赴襄渝铁路的建设中,一干又是五年(1969年—1974年)。此时已走上40团团职领导岗位的他,始终保持革命本色,处处叫响“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干部干部先干一步”。
襄渝铁路东段为鄂西北丘陵低山区,中段为秦岭巴山区,西段为四川盆地丘陵区。沿线横穿武当山、白云山、华蓥山、中梁山,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 3次跨汉江、9次跨东河、7次跨将军河、33次跨后江(河),在北碚跨嘉陵江。地质复杂、施工条件差,尤其是陕西境内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物资缺乏,300公里长的铁路沿线没有公路、没有电力,施工初期工程和生活物资主要靠肩挑背扛。
恶劣环境需要昂扬的斗志,老人作为团参谋长总是站在施工一线,凭借多年施工经验和熟练技能,带领团司令部各股长参谋和营连长察看地型地貌、分析地质成分,制定施工方案,优化施工措施,确保工程高效推进。在后江(河)浇筑桥墩时,升任副团长的他还是第一个穿上潜水服,跳入激流的江中为桥墩基坑排险。无言的行动是行动的高标,全体干部战士在他的影响下,人人身先士卒、个个如小老虎,工程进度不断超赶,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于1973年提前完成全线716座桥梁(最高桥墩76米),405座隧道(多线隧道13座,最长的1685米)的艰巨工程任务。
1973年至1974年随着对前苏联备战的需求,老人于1974年至1979年又参加了沙通线(北京沙河至内蒙古通辽)建设,先后移驻围场、承德等地,他的长子也于1977年参军入伍到解放军52828部队(原北京军区24军71师213团⒄)。长子入伍后的第二年,部队拉练经过承德部队大院,见到母亲忍不住大声呼喊“妈妈,……”,大妈突然听到熟悉的声音,回头往四周看一看,只见一辆军车从身边经过,卷起的尘土中看到长子,忍不住热泪涌出!……

泪别军营  高擎党旗永葆本色

1979年,老人带着对部队深深的眷恋和依依不舍之情,挥泪告别生活战斗32年的军营,转业到浙江省金华市建筑公司工作。
脱下军装,离开朝夕相伴的军营,故有难舍之情。但老人退伍不褪色,始终保持一颗“兵”心、一份“军”情。工作上任劳任怨、不辞辛劳,就像当年作战一样,对公司每一个施工项目,身为副经理的他,每次都带领规划、设计、土方、基建、施工等部门到现场查看地形、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合议规划方案、设计方案、施工方案、运输保障方案以及组建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与开展劳动竞赛等,根据方案分工负责,指定每个项目、每个阶段具体负责人,并定期召开项目进度讲评会,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集体协商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难题。精准的工作措施、优化的施工方案、高效的保障措施,确保了每个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上下同心、左右联动、密切配合的工作氛围,得到公司全体一致首肯!同志们对他纷纷伸出大拇指,跟着“老革命”干气顺心不累,还能学到很多工作方法!
老人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但对生活待遇、总结评奖、晋级分房、奖金发放等总是推让他人。上级领导见他总是谦让,心里很过意不去,私下里劝慰他:“老哥哥,多年来你为公司起早贪黑、没白没夜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我和党委其他同志都看在眼里。给予你的待遇远远低于你的付出,并且你也理应得到属于你的那一份!人之常情吗?!以后不能再推辞喽!……”。老人听了微微一笑:“谢谢组织上对我的关心!但我是穷苦人出身,能有今天都是党给的!俗话说‘知恩图报’,何况我是一名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并且,与我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很多没有看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在朝鲜战场上一个连只剩下我一个人!为国家修铁路一个排在我眼前没了!……,唯独我还活着!还活着!…”。上级领导和公司党委被他无私的革命品格与对党无限忠诚的政治信念所打动、所感染!从心里敬佩他、尊敬他、信任他!也在同志们心中筑起一道无形的共产党员丰碑!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老人在工作之余,加倍补偿对家庭的关爱与对三个儿子的教育。自1959年成家到1979年转业,二十年来全身心投入到国家铁路建设中,家中的一切交给深爱自己的妻子打理,每每提起在感到幸福之时,也常流露出愧疚之意!
俩人是同乡,1956年在福建漳州修铁路时经人介绍书信往来,1958年爱人考入泰安市卫生学校学习,当年到黑龙江林区修虎宝铁路(虎林至宝清)路过泰安,俩人在市里吃了一次饭,算是见面定亲!1959年想结婚,爱人不同意,想三年毕业后再成婚。当年,革命军人的婚姻是各级部门的头等大事,更何况是一位出生入死的“老革命”!就像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绕的岁月》里石光荣找对象一样,学校领导非常重视专门进行了组织谈话:“老革命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为了保家卫国入朝作战舍生忘死,为了国家经济建设劳苦奔波,……。组织上知道你热爱学习、积极要求上进,学有所成为了国家建设,……。但是,你嫁他也是关心国家建设嘛?……更何况部队是所大学校、大熔炉,到了部队有你学不完的知识,……”。经过多番谈话引导,爱人忍痛休学,在组织关心下,与他喜结伉俪。提起这段往事老人总是哈哈大笑,到是老伴幽默的来一句:“我们还‘浪漫’了一下,1959年春在西湖边还共同喝了一杯红酒呢!”。
老人对三个儿子疼爱有加,时刻严加管教,但他也像千千万万个家长一样,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清楚的记得三次打孩子的事。一次是1969年在云南楚雄,他任营长,长子才满8岁。营里的连、排长领着长子玩耍正好碰到卖“饵块”(一种小吃)的,给长子买了一些。后来他听说了把长子脱了屁股摁在凳子上,用军用武装带狠狠的抽打,告诉他未经家长同意私自要别人的东西是极端错误的行为,更是对爸爸领导形象的污蔑!时隔多年,当年的连长1986年到金华看望他又提起这事,说老领导为什么那样要求自己的孩子。老人淡淡的说小时候要“针”、将来是要“金”的呀!现在为什么那么多贪官?就是他们管得住“千军万马”、管不住“他娘俩”!并且,那个时候,咱们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家里老老少少一大家子全靠咱那点工资,不容易呀!连长听了含泪端起酒杯,连敬老营长三杯酒,以示尊敬之意!
第二次在四川万源(市),秋季的一天老人正在睡午觉,长子、次子与警卫连四班的几个战士到附近村里闲逛。小哥俩看到红艳艳的柿子,垂涎三尺。但长子上次见识过老人武装带的威力,心里有点含糊。但次子因年龄小缠着要,警卫战士看看周边没有人就上树摘了四个给小哥俩,当战士爬上树绿军装格外显眼被村民看见了,村民跟着小哥俩到了家里。村民不知道小哥俩是谁家的,到了家门口就吵吵起来。老人立刻被吵醒,披衣敞怀跑了出来。村民一见老人愣住了,这不是平常对自己关心的人吗?很不好意思地赶紧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村民走了以后,把小哥俩狠狠地猛揍了一顿,边打边训斥:“屡教不改是不是?!给你说过多少次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你们呢?……”。越说越气、越气越打,小哥俩吓得大气不敢出,屁股瞬间红肿起来。
老伴赶紧过来护住小哥俩,老人气愤愤的把腰带扔在地上,堂堂一米八零的山东大汉在苦难面前没有低过头、在美帝国主义面前没眨过眼、在战友从眼前牺牲没流过眼泪,如此铁打刚硬之汉而今日长叹一声:“子不教、父子过呀!……”眼泪夺眶而出。长子看到从未流过眼泪的父亲因为自己的过错流泪,心里难过极啦!跑过来抱着父亲嚎啕不止,爷俩痛哭流涕!
此刻,人世间最真诚的父爱如山重得到最完美的展示!从此以后,长子把深深的父母之爱刻在心中,时至今日父亲虽已远离他而去,但父亲对他关爱教导的信件一直随身保存。
第三次是1972年在四川达州宣汉县,毛坝中学的水池子里养着鱼,长子带着两个弟弟和团家属院的小伙伴们在水池边撩水逗鱼玩。不知谁出的注意,往水池里扔石灰,石灰遇到水迅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泡,把鱼全部呛死了。老师到家属院告诉家长,小伙伴们知道自己惹事啦,吓得不敢说一句话,为了小伙伴少挨揍,长子主动承认是他出的主意。副团长的儿子把驻地学校的鱼给呛死了,迅速在家属院传开,气得老人把三个儿子用背包带捆在毛坝中学的两个柱子上,暴打示众。这一次,长子咬紧牙关一声不吭!事后,有小伙伴告诉老人不是大哥哥的主意。老人欣慰的点点头,美滋滋的自言自语地说:“不愧是我的好儿子!”。
    1977年,长子入伍到原北京军区24军71师213团参军。老人对长子给予厚望,经常写信教育他要发扬“吃大苦、耐大劳”的革命精神,苦练军事技能,早日成为一名又红又专的“五好”革命战士!长子牢记教诲,勤学苦练,新兵下连因军事技能突出分配到通讯连。在连队充分发挥入伍前自学《无线电原理概论》一书的知识,巧练加苦练,不到一年就熟练掌握了有线、无线、长波、短波、明码、暗码等通讯知识,甩线爬杆更是轻车熟路!
    后来,在军区组织的军事大比武通讯兵爬杆(6米高、4.5米架线)项目中以28秒的佳绩脱颖而出!师比赛第一、军比赛第一,军区也是第一,并且刷新了比赛记录、一直遥遥领先,到24军解散、北京军区整合,记录一直保持!可谁又知道,那是稚嫩的手掌磨掉三层皮结成厚厚的老茧和挥洒难以计量的汗水换来的!突出表现得到了师团首长的肯定,破格上学、提干!
老人时常告诫三个儿子,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吃得香睡得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长子参军考学,他从未利用自己的战友关系打过招呼。次子毕业就业,凭借他的资历和在金华市的人脉关系,完全可以分配在身边,但他没有。即使次子苦苦相求,也不为所动,“好男儿志在四方”,要像你大哥一样闯出属于你自己的一片天地,才是我的好儿子!次子不得不含泪离开温暖的家到附近的衢州市参加工作。次子虽有怨气,但也理解父亲的厚爱之心,在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追求上进,构筑了爱巢、打造了一片属于自己事业的“乐土”!儒子,以两个哥哥为榜样,爱学习、肯钻研,也开垦出自我喜好的经济“乐园”!
   三个儿子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令他非常欣慰!也令邻里非常羡慕!
   老人也许在平常人看来不近人情,其实他严禁家人打着他的旗号拖关系、走后门,可是对战友、身边的人特别热心,对周围群众不是亲人胜过亲人。那是修1965年修成昆铁路在一个叫葫芦塘的村子驻扎,一天傍晚部队刚刚施工归来,通信员慌里慌张跑过来报告,说村里一个产妇生孩子大出血需要紧急输血。老人二话没说,让通讯员吹哨全营集合,站在队伍面前:“是共产党员的给我站出来!现在我命令你们三十秒洗漱、一分钟吃饭、三十秒喝水,两分钟后集合!同志们能不能做到?”,“能、能、能!”一浪高过一浪,雄壮的口号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老人说完水米未进一口率先挽起右臂来到卫生队,将新鲜血液及时补充到孕妇体内,随之战士们也将自己的血液输给孕妇,母子平安,一家人不甚感激!拿出仅有的一小篮鸡蛋送过来致谢,被老人谢绝!他自掏腰包让通讯员到附近的圩(xū)上(集市)买排骨送去,给娘俩补养身子。时隔多年,2016年8月,次子陪母亲重回故地,当年的孕妇一眼就认出了大妈,赶忙跑过来,拉着大妈的手:“谢谢老营长!谢谢老营长!要不是老营长当年及时输血,今天哪还有我和孩子呀!…。老营长现在好不好?他怎么没来?…”。当听到老营长已去世十多年了,眼泪唰的一下流出来:“恩人呀!恩人呀!……”。
    老人也违规办过一件事,那是1983年长子办理结婚证。因部队施工任务重、请假办理结婚证的事一拖再拖,新娘是自己老战友的孩子,非常优秀,1976年下乡,后来考学返程在市纺织部门工作。老战友是1949年在浙江嵊(shèng)县打土匪后任职金华市军分区副司令的老干部,老家是泰安专区(市)西南40公里的泰安县。老哥俩都对儿女婚事都非常重视,经过商量决定新事新办,老人给民政部门打个招呼,拿张长子与准儿媳的合影,带着准儿媳办理了两个年轻人的结婚证!
老人在为孩子学有所成、颇有建树高兴之余,经常告诫他们:一是政治上不能反党反社会主义;二是经济上不能伸手,小偷针、大偷金;三是生活上不能腐化。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恪守他的教诲,本分做人、勤奋做事,兢兢业业、脚踏实地!
我有幸与老人相识于1997年4月,当时他因工作劳累过度已患有帕金森,经常忘事,脾气时好时坏。但一见我们小战士,特别开心,一脸慈祥的面容,乐哈哈地与我们一起聊天说笑。
我清楚的记得,老人在我接到军校通知书的那一刻非常高兴,坐在藤椅上悠然的抽着烟对我说:“孩子,考上军校不容易!一定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说过没有文化的部队是一支愚蠢的部队,要拿出当年打日本鬼子的精神抓学习……”。聆听着老人的殷殷教导,带着老领导对我的厚爱来到西安三桥走进警校的大门,开始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
军校三年有时回部队,从未与老人谋面。2000年毕业后,老人来部队小住几日,见过几回又回去了,直至去世,再未谋面。
2002年10月的一天,刚从基地完成培训驾驶员的任务回来不久,噩耗传来、老人病危!
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无神的眼珠看着悉心照顾自己多年的老伴、儿子儿媳、孙子孙女,攥紧拳头的右手缓缓伸出三个手指头、微微张张嘴,饱含热泪的儿子贴在他的耳旁轻轻地说:“爸爸,亲爱的爸爸,您放心吧!您告诫我们的三句话我们会永远记在心上……”。
老人看着身边的亲人,两颗豆大的泪珠从眼角流出!突然,睁大眼睛、攥紧拳头,仿佛耳边响起雄壮豪迈的《铁道兵志在四方》:“背上了(哪个)行装扛起了(哪个)枪,雄壮的(哪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那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劈高山填大海,锦绣山河织上那铁路网,今天汗水下地,明朝(哪个)鲜花齐开放。同志们那迈开大步呀朝前走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伴随着心中优美的旋律,老人缓缓地、缓缓地闭上了眼眸,伸开了攥紧的拳头,……
    听到老人去世的消息,我躲在队部(连)器材库里悄悄的流泪,以表深深的哀思之情。1997年上军校的前期,领导到边疆开会因老人重病缠身,委托我照顾好老人,而我因考军校遇到较大波折,离开老人几天办事,未能竭尽全力陪伴,成为终身憾事、不可弥补!
不过可以告慰老人的是优良的家风在孙子辈身上得到传承发扬,他们都牢记传家宝的“三句话”,时时孝敬长辈、本分做人、踏实工作。长孙在新西兰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市一家国企负责党务工作、并为他生了一个大白胖重孙子,孙女大学毕业后在衢州教育部门任职,次孙大学毕业后在某跨国公司担任区域经理。
    岁月悠悠,悠悠岁月,弹指间老人家已仙逝十七个年头,他的音容笑貌与他端坐藤椅若有所思相视窗外的一幕,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瞬间,刻在脑海、成为永恒!谨以此文,
向老一辈革命军人致以崇高的敬礼!
向老一代革命先辈致以崇高的敬意!
向我们至亲至爱的人深切缅怀悼念!
                            二〇一八年五月二十九日夜
                               修于二〇一九年九月十九日夜
                                      文方清
注解:
(1)、雷懋(茂)洲(1929年五月初三至2002年正月初二,享年73周岁),1947参军历任铁道纵队战士,铁三师班长、排长,铁道兵八师连长、营长、40团参谋长、40团副团长,1979转业。老伴安兴兰(1936年八月十五——)
(2)、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1956年4月30日至5月10日在北京举行。4月30日,会议在北京体育馆开幕。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出席。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赖惹愚主持开幕式,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致开幕词,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致祝词。5月2日,赖惹愚向大会作报告,5月10日大会闭幕,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朱学范致闭幕词。会议代表5556人,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称号853个,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4703人。
大会期间,国务院各办公室主任、全国妇联主席、团中央书记、中国科学院院长作了专题报告。
(3)、亦称铁路修复工程局,黄逸峰为局长,苏进为第一副局长兼参谋长。纵队设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卫生部、供给部、材料部和厂务部。纵队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队,共计官兵17104人。
(4)、滕代远任军委铁道部部长并兼铁道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吕正操任副部长兼副司令员。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队和1个装甲列车纵队。后来整编为3个师、1个直属桥梁团、1个直属汽车团,兵力扩大到30517人。
(5)、《抗美援朝战争后勤史简编本》第185页倒数15行。(周中 编,金盾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6)、《抗美援朝战争后勤史简编本》第92页倒数第一段。(周中 编,金盾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7)、《最寒冷的冬天Ⅳ: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第435页倒数第八段。(儿岛 襄﹤日本﹥著,周晓音、宫彬彬、张敬﹤译﹥,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300130号,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果壳文化传播公司出品,2015年1月第1版)。
(8)、《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第337页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行。(大卫·哈珀斯塔姆著,王祖宁、刘寅龙译,徐 进审校,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177302号,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2010年第11月第1版,2014年5月第27次印刷)。
(9)、《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战长津湖》第203页第一段第四行及第274页倒数第一段至第275页正数第二行。(何楚舞、凤鸣、陆宏宇著,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2014年1月第版。)
(10)、《抗美援朝战争后勤史简编本》第108页倒数第二行与第109页倒数第三行。(周中 编,金盾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1)、《抗美援朝战争后勤史简编本》第174页倒数第八行。(周中 编,金盾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2)、《毛泽东纪事(1893——1976)》下,第790页,倒数第一段倒数第四行。李新芝、郑钧明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2014年6月第22次印刷。
(13)、《台湾岁月:1900年以来的台湾大事记》(秦风 编著,第4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第4版、2018年3月第四次印刷)。
第88页第二段第一行及第二段。1954年7月下旬,解放军发起数起战事,试图一举攻占浙东岛屿。1955年1月8日,解放军向大陈列岛外围据点一江山岛发动陆海空三栖作战的大规模攻击。……经过一天惨烈的战斗,解放军攻下一江山岛,国民党军守卫司令王生明阵亡。
第89页倒数第二段倒数第八行。2月7日,一支美国混合舰队驶进大陈岛,协助军民撤退。这支舰队包含各式舰只及飞机,是朝鲜战争中美军登陆仁川以来最强大的海上集结。国际社发自华盛顿的消息说:“艾森豪威尔已亲自发出命令,令美国第七舰队的航空母舰及飞机掩护,将于24小时内开始大陈撤离行动,中共对大陈的任何攻击,均将引起美军对中共的报复。”。
(14)、《毛泽东传(1949—1976)》,第849页第四段第五行。(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páng﹥先知、金冲及主编,2003年12月第1版,2004年2月第11次印刷。)
(15)、《毛泽东传(1949—1976)》,第858页第三段。(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páng﹥先知、金冲及主编,2003年12月第1版,2004年2月第11次印刷。)
(16)、《蒋经国传(台湾民主与现代化的推手)》,第192页第二段第一行。(﹤美﹥陶涵﹤ToyLor.J﹥著,林添贵﹤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2016年1月第2次印刷。)
(17)、71师213团。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第17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第71师。其前身为1943年2月组建的新四军7师皖南支队,1946年10月改编为第7师第20旅,1946年10月调归华中野战军第6师为第17旅,1947年2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第17师。该师成立后,参加了鲁南、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沙土集、豫东、淮海、渡江、大别山剿匪等重要战役战斗。1950年10月,师部及所属步兵211、213团机关编入空军,步兵212团改编为空军警备团。1950年12月下旬,71师师部暂改为中南军区空军航空预科总队部,211团改为1团、213团改为2团。1951年5月,改编为空军第15师。
1951年3月,皖北警备第14旅率第40团、原第90师270团、原第102师305团编组新的步兵第71师。1952年7月该师师团两级机关全部上调组建空军,营以下分队全部分别编入第70、第72师。
1969年10月,北京军区工程兵第3工区改为陆军第71师,归陆军第24军建制。1985年71师撤销建制及番号。
1983年10月,步兵第213团改编为武警总部直属支队。
2005年1月,支队由正团级升格为旅级单位。
2018年1月,武警总部直属支队转隶为武警北京市总队机动第三支队。


责任编辑:高翔
最新文章
落叶与城管 一 面——深切缅怀原铁道兵第八师… 76岁席慕蓉出新书忆旧思乡 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出版 《70年家与国:一个文明体的磨砺与… 2019年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启动仪式在… “丰碑”丛书展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京华通览”丛书62本出齐了
推荐文章
五次地方考察,习近平现场指导主题… 我国船用配套制造业及技术发展迅速… 燕京啤酒“种子计划”生根发芽 助… 伊拉克国民议会通过新选举委员会法 俄罗斯计划2035年将北方航道年货运… 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总理称“国民军… 罗马尼亚参议长:欢迎更多中国企业… 特拉维夫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成立两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