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01月30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法制与新闻》官方网站
简史: 碎片化阅读时代的 人类自我认知地图
发布时间:2017-02-24 12:33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未来简史》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著 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1月版

  上市仅一个月,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在中国发行量就轻松突破100万册。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包括上海书城在内的大小书店,《未来简史》也稳居月度畅销书榜首。而前年,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中译本,发行量也超过100万册,成为现象级畅销书。

  各种“简史”甚至“极简史”,这两年已成为新的出版热点。去年,中信出版社还推出了一套时间和学科范围跨度同样很大的“极简历史系列”,包括《极简人类史》、《极简海洋文明史》、《极简科学史》、《哈佛极简中国史》等4本。其中,《极简科学史》的作者苏珊·怀斯·鲍尔是美国百万级畅销书作家,《极简人类史》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是著名历史学家、国际大历史协会主席。

  江晓原经眼过几乎所有畅销的简史或极简史。在这位科学史专家看来,当前的简史出版令人眼花缭乱,有的是文学包装之下的“科学鸡汤”,有的观点明显充满争议,还有的很多篇幅都在讲未来学。他提醒,不要过分关注那些“耸人听闻”的观点,关键是能否得到某种启示,因为“里面提到的未来,实际上谁都无法预知”。

  科幻作家韩松则认为,全球化时代世界趋于一体,人对全球性、宇宙级别现象的关注上升,自然关心起大跨度的问题,带动了这波简史读物的畅销。尤其是像朝鲜男子在马来西亚遇害这样的“黑天鹅事件”越来越多后,不确定性成为世界的主流,读者更想从阅读中找到对未来的把握,“这类简史畅销的本质,就是帮助读者消减对未来的焦虑”。

  持续走红的“简史”

  说到简史,迄今销量最大的,无疑是1998年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出版的《时间简史》。在自序中,霍金说,《时间简史》是涉及当代物理学中最艰深的问题但又最激动人心的著作,讨论关于宇宙人类究竟知道多少、宇宙从何来又向何处去等问题。该书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据说地球上每700个人中就有一人拥有一本,前后被译成40种文字,销量超2500万册。

 

  霍金的巨大成功,刺激了美国著名旅游文学作家比尔·布莱森。2003年,他出版了《万物简史》。这也是一部关注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著作,但笔法比《时间简史》更通俗,着眼于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比如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达尔文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等。《万物简史》被视为现代科普著作的经典,销量上也非常出彩。

  此后,时间和学科跨度都极为宏大的简史读物越来越流行。比如,霍金的弟子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就趁着老师掀起的热潮,推出了《极简宇宙史》。出版社也把他们的师生关系作为炒作噱头,称《极简宇宙史》是写给看不懂《时间简史》的读者的。这本书在中国销量也不错,豆瓣网上相关评论上千条,读者评分高达9.2。

  2012年,简史出版界杀出一匹大黑马。36岁的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写成《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一书,引用最新信息科技,从“大历史”的角度讲述从十万年前地球上有生命迹象开始,一直到今天21世纪的人类发展史,试图揭示智人如何从存在过的至少6个远古人种中脱颖而出,一步步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成为地球的主宰。《人类简史》出版后,立即成为全球最畅销的人文类书籍,位居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达100周之久,被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人选入年度书单。赫拉利当然借此名利双收。

  而在最新推出的《未来简史》中,赫拉利显得更激进和大胆。在他看来,未来将是一个被“算法世界”控制、从“人”进化到“神”的世界。启蒙运动以来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将被摧毁,算法接管世界,部分掌握算法和数据资源的特殊人群将进化为“超人类”或“神人”。神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现在普通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未来简史》中文版是在春节前开始发行的,并带动了春节期间图书市场的火热。“当时当当和亚马逊上都显示缺货,新书要3月份才有。我想早点看到,还专门跑了两个书店才买到。”读者汪先生告诉第一财经。

  “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简史或者极简史的名字都比较像。”江晓原提醒,几年前图书市场流行过一类书,可视作简史的“雏形”,也是跨度大、容量多,比如“一周读完××”、“一本书读完××”、“一本书看懂××”等。另外,门户网站鼎盛时代,国内也出现过民间版简史写作热,只不过范围集中在中国古代史。当年明月、袁腾飞等都是红极一时的人物,《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之类,也都是畅销书。

  “科学鸡汤”?

  江晓原正参与修订《万物简史》中文版。在他看来,《时间简史》、《万物简史》代表学者的严肃学术写作立场,到《极简宇宙史》出现,简史就有些变味了。他做过专门统计,该书中文版总共28万字,诸如“星星们还在头上闪烁”,“温柔的海风给你送来阵阵奇异的花香”等“美文”段落,至少占三分之一。尽管江晓原主张开发科学的娱乐功能,但还是反对在简史中过多加入此类“写作手法”,因为这样就“弄成了一味法式‘科学鸡汤’”。

  《人类简史》出版后,盛誉之下也有不同声音。有评论者直接称其为“糟糕的历史学作品”,认为书中虽然借用了不少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方面的最新的研究成果,但不少观点并不新奇,大量借鉴了获1998年普利策奖的《枪炮、病菌与钢铁》。

  还有书评人认为,《人类简史》因其“简”而成功,也因其“简”而失败。比如赫拉利认为,原始采集狩猎者生活在黄金年代,大部分时间都和平、悠闲、自在、长寿而快乐。但近年来人类学研究却发现,采集狩猎人群之间争夺资源的暴力冲突,比以前认为的更残酷频繁。或许是为弥补这一观点漏洞,在《未来简史》第一章中,赫拉利又引用了一组数据:“远古农业社会,人类暴力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15%。”

  到了《未来简史》,由于涉及未来预测的内容,引起的争议就更大了。“未来学与科幻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想象未来世界。最大的差别就是科幻是文学作品,未来学则以学术形式来描述未来的发展,分为社会预测、科学预测、技术预测等。”江晓原解释。

  1975年前后,“未来学”引进中国,迅速受到知识分子关注。影响最大的,首推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托夫勒的未来学叙述中,其实同样包含了大篇幅的从信息科技角度出发,对于人类历史的重新诠释。他将人类发展史划分为第一次浪潮的“农业文明”、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以及正在到来的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进而预言在信息社会中,社会生活乃至民族国家都将出现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但是按照科学的严格定义,未来学并不是科学,因为它无法进行实证检验,也无法证伪。未来学在严格意义上很像‘伪科学’。”江晓原指出,就像《未来简史》主要论点,是将来现代意义上的人类基本都会灭亡,少部分人和电脑结合进化为“神人”,这是不可能实证检验的,真到了验证的那一天,也许人类已经灭亡。所以,《未来简史》完全可以看成是一部没有文学色彩的科幻作品。“《未来简史》就相当于新的《第三次浪潮》,这是此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田松也专门买了本《未来简史》,不过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他对这类书会起到何种作用,持更为谨慎的态度。“《第三次浪潮》对1980年代的中国影响很大,很多人当时都是受到托夫勒影响选择了IT行业。《未来简史》虽然也有很多警告和预言,但能否像《第三次浪潮》一样影响中国年轻人的人生观,让中国社会在未来几十年出现新的变化,我并不乐观。”田松指出,《第三次浪潮》是生逢其时。中文版出版时,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一片积极向上,可以说它的出现非常巧妙地迎合了当时的主流观念。到今天,发展主义、进步主义和科学主义依然在中国有很大的惯性,科学主义虽然遭到很多挫折,依然是主流意识形态,但中国社会环境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未来简史》再畅销,真正的影响力也很难比肩《第三次浪潮》。

  碎片化阅读时代的未来焦虑

  2016年,“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2017年初,Master一周内接连击败众多中日韩顶尖高手,60战全胜。两次全球瞩目的人机大赛,让人工智能赚足眼球,也引发了未来社会人类与机器究竟该如何相处的思考。与此同时,谷歌等公司的人工智能计划,也借机实现完美商业营销。与之相关的书籍,对读者的吸引力自然也大增。

  韩松指出,公元前500年前后的“轴心时代”,是在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产生的,那时有一批人能超越出来思考终极问题,东西方一下都涌现出很多大思想家,如释迦牟尼、孔子、老子、苏格拉底等。如今,世界也正进入新时代,趋于整体,人对全球现象、宇宙级别现象的关注也在上升。“科幻作家特别感兴趣的是提出问题的方式,如果这么发展下去会成为什么样?托夫勒就是讲计算机信息的到来,社会的变化。《未来简史》也是如此。计算机、人工智能再往前走,人类会因机器消亡,还是与之共存产生新的神?这种提出问题的方式很有颠覆性。最后的结论是开放的,带有推测性、假设性,但让人思考。”

  韩松感到遗憾的是,中国作为世界上变化最大的国家,但经济高速发展后,并没有产生更多独创性、颠覆性的思考,由此形成“饥渴的空白点”,一旦有类似满足大家求知欲的书籍出现,势必迅速走红。

  不过,简史类图书的爆发性畅销,也与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形成的全新阅读习惯密不可分。

  亚马逊的销售宣传网页上,中信出版社就将极简系列图书的读者定位为“互联网一代”,每本书200~300页,宣称“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极简阅读是一种年轻人获取知识的全新态度和理念”,可以“便捷高效地建立对世界的认知框架”。

  “简史的流行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碎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相关。”江晓原说,这些书都强调不用读太多的书,只需薄薄的一本就可以了解中国、世界乃至宇宙的历史,很多出版社也在迎合这种阅读趋势。“但营销并非万能,还得看书是否有火起来的潜质,《未来简史》、《人类简史》就有。”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经文典籍熟稔于心、张口即来的中世纪早已过去。田松也认同,如果动辄要看十多本大部头的著作才能了解人类文明,肯定没多少读者有兴趣、有精力。“简史和极简史的出现,就像到了陌生的城市,拿出一张地图,可以快速帮助人类自我认识。人类有自我认知、自我定位的本能,想知道自己的由来。”

  无法预测但可以大胆想象的未来

  2016年,韩松出版最新科幻小说《医院》,关注未来医学极度昌明的“药时代”,人和医院、医疗技术的关系。非常巧的是,在《未来简史》中,赫拉利也认为,包括死亡在内的问题都是技术问题,都会有办法解决。“当然,现在并不是所有技术问题都已经找到解决方案。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投入这么多时间和金钱,研究癌症、细菌、基因和纳米技术。”

  “《未来简史》中的有些内容确实和《医院》很像,都关注技术的发展。按《医院》的情节发展下去,未来医院就被人工智能接管成为神。”韩松说,从《第三次浪潮》到《未来简史》流行,都说明信息时代引起的震荡还在继续。“这是很厉害的。科技发展太快了。摩尔定律、人工智能的发展,都在加速度般把时间压缩,再反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出版上,就会出现‘简史’的流行。”

  韩松说,这些书虽然是简史,就厚度、浓缩度而言,比以前那种纯粹人文的历史著作信息量更大。而且在这些简史中,哲学思辨、传统文学慢慢被赶走,更关注数理、生物、大数据、物理学等内容。

  但这样的解释也引来历史解读是否“正确”的疑问,很多人还批评历史学家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而随意编排历史。“其实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田松援引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的观点,指出历史本身是建构的,每个历史学家对历史理解的角度也不一样。“对20世纪以前的历史学家来说,人类仿佛在一个稳定的舞台上从事战争、政治、经济活动。但有了环境史后,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就不一样了,开始意识到环境不是被动的,而在成为主体。但环境史出现,并不能因此说以前的历史是错的,环境史就是绝对正确的。其实简史或极简史就是全球史的浓缩,关键要看作者是否能提供一种对历史的洞见。更重要的是,做出的预言是否对未来有某种适应性。”对此江晓原也有同感,“别太在意里面的预测是否靠谱,关键是能否带来启示和反思”。

  “原来在发展相对慢的时候,人类感觉能把握未来。但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不确定成为世界主流,不知道下一步会出现什么。”韩松说,现在很多人认为人的衣食住行已离不开科技,进而人是在被科技控制。这种情况下,对于未来社会究竟会怎样发展,自然充满焦虑。“因为生命也是在完全没有有机物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包括人的智慧。很难说今后建立在硅上的技术会发展成什么样,机器再复杂一点能否产生感情、意识。不管是《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还是科幻小说,都很难预料今后会怎样,这是很大的问题。”



责任编辑:高翔
最新文章
采青姑姑 北京文创产业占GDP比重达14.3% 《吃瓜时代的儿女们》更具刘氏幽默… 上海写作计划迎来十年 外国作家在… 厉害了!他写的网络小说老外读者追… 中欧艺术双年展主打文化记忆 中国书店雁翅楼店开业满两年 24小… 读张之路的《吉祥时光》:体味诗意…
推荐文章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一百零九次委…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 最高检对张文中案顾雏军案同步审查… 公安部:严肃追责赌博幕后保护伞 打… 最高检已纠正7件涉产权刑事申诉、… 公安部党委召开2017年度民主生活会… 最高检:谨防假冒检察机关实施电信… 曹建明:坚决拥护党中央关于宪法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