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2月22日电(记者胡林果)家住广州郊区的郭姗姗曾经为去趟图书馆要转几趟公交车感到烦恼。如今,她只要登上停在家门口的一辆大巴,就可以在6000册图书中“遨游”了。
这种大巴被称作“流动图书馆”。除了装上轮子外,它和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基本相同。目前,广州在黄埔、增城、南沙等远郊区开通了20个流动服务站点,很多像郭姗姗一样的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尽享书香了。
“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把车开到哪里去”。广州图书馆协作协调部工作人员李少鹏笑称自己是“书车管理员”,既管书、又管车。他一周工作五天,工作日上午9点从广州图书馆出发,直奔服务站点。
记者跟随流动图书馆进行了一天的体验采访。上午10点,流动图书馆开到广州市黄埔区联和街科景路的龙光商业广场,车停稳后,几名随车工作人员立即从车厢内取出帐篷、桌子、借还书设备等,接上广场的电源线,这辆大巴便“华丽转身”,成了图书馆。
流动图书馆吸引了不少儿童前来借阅图书。新华社记者胡林果摄
记者在车上看到,车内两侧安上了特制的书架,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各类书籍琳琅满目,为了节约空间,流动图书馆将还书设备放到了车外,尽管如此,原本就不大的车内空间,也很快就被前来借阅的市民挤满了。
今年4岁半的徐扬乐是流动图书馆的“老书民”了,在父亲的陪同下,徐扬乐选了几本儿童读物,作为汽车爱好者的徐爸爸则选了一些汽车相关的书籍。“儿子借书就刷他自己的社保卡,我就刷自己的身份证借书,很方便。”
据了解,广州图书馆的流动图书馆已实现了居民身份证、社保卡、借书证三位一体全自动的借还体系,目前广州市、区两级有超过80家图书馆已实现了通借通还。
“我在区图书馆借的书,只要拿到这里就能还了,省去来回折腾,借书的意愿也强了。”家住广州市黄埔区联和街科景路的市民陈逸之说。
广州流动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2年3月,广州首次开展流动图书借阅服务,客货两用车往来于各个图书馆之间流动送书。1987年,广州创建了第一辆正式面向市民的流动图书馆。2000年,由豪华空调大巴改造而成流动图书馆问世。
流动图书馆人性化、流动化的服务方式也因此打通了公共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30多年以来,通过流动图书馆借阅的册次也不断攀升,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广州图书馆流动图书馆共计外借图书112万册次。
“仅2016年一年,流动图书馆就借出图书文献17万册次。”李少鹏说,不断递增的数字背后是全民阅读的火热,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便捷的阅读服务,感受书香的魅力。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部分,流动图书馆的发展正是基于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根据中国政府于2015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广州市通过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进街道、进乡镇。
广东省还细化了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小目标”。《广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市街(镇)图书馆将全部实现通借通还,社区(村)图书室、24小时自助图书馆、流动图书车等服务网点更加完备,基本实现“图书馆之城”的建设目标。
“本月底,广州图书馆与开发商在小区内共建的图书馆也将开业,开发商提供场所、图书馆提供资源,小区内外的市民朋友都可以使用,让市民享受 打开家门就阅读 的乐趣。”广州图书馆工作人员曾茜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