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01月30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法制与新闻》官方网站
推动全民阅读必须祛除形式主义
发布时间:2017-02-08 17:11 |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合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前不久向社会公布《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推出约3000种重点主题出版物,全国将推荐3000家“书香之家”、500个“书香之村(社区)”等,为打造“书香社会”提供了量化指标。量化要求是抓落实的重要方法,但运用不好就会成为虚而不实的政绩招牌,关键要看数字背后有多少干货。

全民阅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阅读。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4年以来,“倡导全民阅读”连续3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推动全民阅读”,并将全民阅读工程列为“十三五”时期文化重大工程之一。我国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更应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阅读需求为准则,带动全民阅读的氛围,让读书涵养我们民族的文化气质和自信。

不容回避的是,在推动全民阅读过程中,一些地方提供的文化产品与百姓需求错位现象屡见不鲜。比如,一些地方的文化下乡常年“换汤不换药”,无非是几部旧戏、几场旧电影;一些农家书屋提供的书籍不对群众的路子,西北旱区摆放的是水稻种植书,以渔业养殖为主的地区却摆放着牛羊养殖的书籍,供需南辕北辙。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相脱节,必然导致麻将桌热热闹闹,图书屋门可罗雀的景象。

文化供给不接地气,表面看,是因为一些部门创新能力弱,服务意识不强,根由却是形式主义问题。比如建农家书屋、办文化下乡等项目,一些地方单纯凑数量,不断“吹政绩”,应付上级考核,群众期盼的好事被办成了面子工程。更有甚者,在一些缺乏有效监管的地方,一些公共文化项目还成了一些人发财的“好机会”。

推动全民阅读,必须祛除形式主义,挤干“水分”留“干货”。一方面,相关部门应从群众最现实的文化需求出发,在优秀图书出版、合理配置图书资源、改善阅读条件等硬件上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集腋成裘,多方营造全民阅读的浓郁氛围,让阅读成为点亮生活的一盏明灯。



责任编辑:高翔
最新文章
采青姑姑 北京文创产业占GDP比重达14.3% 《吃瓜时代的儿女们》更具刘氏幽默… 上海写作计划迎来十年 外国作家在… 厉害了!他写的网络小说老外读者追… 中欧艺术双年展主打文化记忆 中国书店雁翅楼店开业满两年 24小… 读张之路的《吉祥时光》:体味诗意…
推荐文章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一百零九次委…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 最高检对张文中案顾雏军案同步审查… 公安部:严肃追责赌博幕后保护伞 打… 最高检已纠正7件涉产权刑事申诉、… 公安部党委召开2017年度民主生活会… 最高检:谨防假冒检察机关实施电信… 曹建明:坚决拥护党中央关于宪法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