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随意地翻看,或是朋友圈的一段趣闻,或是几句话的简略新闻,抑或是诙谐的网络小说……这仿佛早已成了约定俗成的常态。对于这种“碎片化阅读”,很多人如遇虎狼,谈之色变。但大可不必。
在文化方面,“碎片化”从某种层面上有助于“现代文学”的发展。也许某些反对者认为,“碎片化”破坏了沉下心来、捧一本厚书缓缓读来的意境,但其实“碎片化”只是扩展了阅读的空间,不见得会改变阅读的传统。如网络小说——已经从早年的一文不名到了今日可以人才辈出的文化良田。虽然网络纷杂,难免鱼目中混珠。但是一些榜样式人物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民间写手及更多读者的热情。金庸最初也只是于报纸一角连载武侠小说,这样的成功道路何其相似!这样看来,“碎片化阅读”又何尝不是对文学有利的一种推波助澜。
在社会进步方面,“碎片化阅读”有助于人们更充分地利用细小的空闲时间。“大数据时代”、“生活节奏快”等词句已经被四处奔忙的现代人唠叨成了陈词滥调。等车、乘车的时间,对于每一秒都可以创造巨大社会价值的现代,难免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浪费。又如艾玛·沃森在伦敦发起的丢书活动,这些新颖的阅读形式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们用文字消磨时间。至于一个经常“碎片化阅读”的人是否会沉迷网络、是否会成为“低头族”,其实更多在于个人调控时间的能力。
“碎片化阅读”与传统阅读并无矛盾。从前“碎片化阅读”只是传统阅读的很小的一隅,只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似乎出现了碎片化阅读与传统阅读的矛盾。
深究下去:我们是否应该限制社交软件,让人们走出家门;是否应该取消过年摇红包,让人们专注看春晚.....我认为,面对变化不必忐忑不安,不必拒绝,因为社会在进步,历史的车轮不止,昨天都是过去,改变的机会都在当下。对于有些诗人执意用长诗来对抗碎片化,也并无不可,因为毕竟人各有志,毕竟生活的意境需要有人来提醒,毕竟所谓“诗与远方”需要这个繁忙俗世外的人去追求。
某学者说得很有道理: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把自己修炼的更完美。潮流、趋势、矛盾都是外物,不如在本就以个人为单位的社会中,于当下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