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巧英
今天是腊八节,不用上班,可喜有了这难得的闲暇。早想写点东西出来,此刻也算天时地利人和,如愿提笔。
从昨天下午开始,就陆续听到了窗外的炮竹声,节日气氛自然驱散了家里的冷清,不由得情致被调动起来,若不是和友人约好了去寺庙祈福,还真要早起做一碗自己亲手熬制的腊八粥呢。
据说这腊八节的源起与佛祖成道有关。释迦摩尼佛本是印度古国的王子,为救赎大众的苦难而辞王位离宫,苦修六年又累又饿之际,遇一位牧羊女施以乳糜(牛奶粥),重获力量便到河水中洗去周身污垢,终在菩提树下悟得正等正觉,修得正果。佛祖成道的那一天正是农历腊月初八,为纪念牧羊女施以乳糜的善举,人们便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吃腊八粥以求获得福寿,寺庙里也施粥给广大信众。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人们把它叫做“佛粥”。这一习俗在宋朝时传入中国,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中国幅员辽阔,这腊八粥的做法多种多样,据说北京的做法最是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
儿时记忆中,家乡腊八粥的样子确实与之有太多不同。这里务必要提一下我的家乡托克托县伍把什。
她是内蒙古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山清水秀这个词与之无缘,因为那里无山少水亦少树,自然谈不上美丽富饶。没有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意浓浓古韵悠悠,更没有柳永描述的十里荷花钓叟莲娃,幸而苏东坡的诗句中能找到与家乡的些许关联,就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托克托县即属古云中之地。
而我的村庄就是那么一片一望无际的黄土地,斜七倒八地座落着砖瓦房和土坯房,夏天有庄稼,有脸被晒得黑红的农民和哞哞蛮蛮叫着的牛羊;冬天有寥落的树枝,有做柴火用的成堆的向日葵杆,我们叫它“朝阳阳",还有四方的玻璃窗上凝着的冰花。然而,无论她多么寥落贫瘠,都是我儿时成长的故园,我爱我的家乡,时常会思念记忆中腊八粥那充溢着温暖的香味。
最有意思的事情总是留在小时候,每当过腊八节的时候,村里的男丁就会到结了冰的河渠里打冰人。我自然是跟着哥哥去凑热闹的,看他们男娃用斧头等工具凿出厚厚的冰块,长方的身子圆形的头,拉回村里立在自家门口大大的粪堆上,那粪堆是来年开春土地施肥用的,腊月初七就会多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冰人立在上面。
初七傍晚,母亲就会把做腊八粥用的小红豆,黄米,有时还有红枣准备好,材料自然是没有北京的腊八粥那样丰富。
腊月初八一大早,母亲五点钟就会起床,给财神敬过香之后,便点燃灶火熬粥。睡在热炕上的我还在睡梦中就能闻到浓浓的粥味。缭绕的热气夹杂着敬献神灵的香气弥漫在小小的土房内,和着柔和的灯光与声声炮竹,一切显得那么祥和、喜庆、温暖,连平日里脾气暴躁、横眉立目的父亲此刻也会变得和颜悦色起来。
浓稠的腊八粥熬好后,拌上糖吃会更加香甜。最有趣的是,母亲总是按村里的习俗,在粥没完全熬好时,用勺子舀出少半碗暗红色的汤水放到屋外冷冻凝固,之后拿回家稍作融化,待汤水凝固而成的碗托可与碗分离,便单独取出放到门外立着的冰人头上。
腊月初八的清晨,待我吃过腊八粥后跑出去玩耍,看到几乎家家门口有一个立着的冰人,每个冰人的头上顶着一个暗红色的小碗托。太阳升起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那些冰冻凝固的小碗托又会逐渐融化成暗红色的汤水,一缕一缕地从冰人的头顶流下来,晶莹剔透的冰人脸上、身上流着暗红的汤水,这样的景象格外醒目,总会让我对天地生出一种莫名的敬畏!
可惜这个习俗在我长大到十五六岁时就消失了,什么原因我也说不清。似乎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资不再匮乏,有了电视有了汽车后来又有了电脑有了手机,儿时的伙伴早已散落在天涯。过去那份满地追着跑的童趣,如今早已被铺天盖地的网络游戏代替。腊八节,那家家门口粪堆上立着的冰人,那一缕一缕从头顶上流下来的暗红色汤水,就这样奇异而突兀地深藏在我的记忆中,在现实生活却又觅不到丝毫痕迹,好像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这旧日的梦萦是一种执念,时不时地穿梭在大脑中不吐不快。近日看了冯小刚首次主演的《老炮儿》,联系他之前导演的《天下无贼》、两部《非诚勿扰》,越来越觉得冯小刚那歪嘴龅牙的邪性劲儿后面透着股子正气。这股子正气又不是气宇轩昂的那一种,而是像从深远海底吹来的一股柔软的风,不空洞不干燥,裹着湿润的水汽沁着咸味儿。
《老炮儿》开场镜头是六爷让拿了钱的小偷将失主身份证寄回去,他说谁都不容易;他还说万事不能打女人;他告诉儿子男人得有个男人的样;他说打架斗殴也是江湖也得讲理;他感叹现在的年轻人没大没小没规矩……
这些主人公不过是些普通老百姓,他们身上有诸多的缺点,没啥高格调,爱吹牛打架骂脏话,也有偷盗占小便宜耍小聪明之辈。从他们身上能看到小人物之间锅碗瓢盆的互相扶助与关爱,盗亦有道的原则和俩肋插刀的义气,震颤心灵的是:那带着京味儿的幽默诙谐中透着底层生活的无奈和辛酸; 还有小人物为生存而挣扎的各种变形中,极力想保全的一点自尊,一点正义,一点情分,还有一点良善!这也是作品对生活、生命的一种追问与反思。
说冯小刚是“影坛鬼才”一点不为过,他能赢得大众的心,凭的何尝不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乡愁,何尝不是这种一定要述诸影视作品的执念?
就如我一样,在今天这个腊八节,还是执着于一定要吃上一碗腊八粥,不论是在寺庙里吃或在朋友家。可是现在有太多人已经不在乎过不过节吃不吃粥了。纵然物质丰富,人们已经不稀罕这一口“吃”,然而其中所承载的文化与思念也真的不稀罕了吗?
有人说中国人崇洋媚外,对本国的传统节日淡漠,倒对外国的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热衷起来。我倒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因为外国的以上几个节日非常有情趣却不给人造成太多经济负担:一支玫瑰是爱人的浪漫与温情,平安果与圣诞老人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糖果与化妆舞会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人们能欣然接受这些其实完全可以理解。
反观中国传统节日,似乎多建立在一个“吃”字上: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饼、腊八节的腊八粥,这些在今天大都失去了过去物资匮乏年代所独有的巨大魅力,人们的漠视并非偶然。当然也与我国全民重经济发展轻文化传承有关,才有了韩国将端午节 “申遗” 成功的当头一棒。当然还有功利因素,宥于送礼的负担,有多少年轻人过春节不敢回乡?中国的节日完全可以多一些情趣少一些功利。
现在商家可以借炒作把"双十一"光棍节硬变成令人疯狂的购物节,可见人为努力对节日的发展很重要。
除了“吃”,其实中国传统节日可供挖掘的情趣也很多,春节是亲人团圆的大节日,自不必说;元宵节的猜灯谜,清明节的踏青,端午节的赛龙舟,七月七是中国的情人节,除了送礼物,也可有适合情侣的比赛活动,不要太直白的接吻大赛,而要更有情趣的活动。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不知怎的就想到了少女李清照在《点绛唇》里荡秋千的情态。如果"七夕节"来场"爱情杯"荡秋千大赛就好了: 参与的男女必须要穿上汉唐样式的古装,郎情妾意,既能增进爱人间的感情,又能让那种宽衣大袖、飘逸炫丽的民族服饰走下戏剧舞台,真正融入到生活中来。
还有八月中秋赏月,可以吟诗作赋对对联; 九月重阳赏菊登高……只要用心,附着在传统节日上的文化与情趣,一定可以更加异彩纷呈。只要守住民族之根、中华之魂,只要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形式完全可以与时俱进。
由腊八节引发的随想多了一些,我被自己脑中勾勒出的一幅幅古意悠悠、温馨浪漫的画面逗乐了。不过我相信,这个系着乡愁、承载着民族文化复兴的梦,不只属于我自己,更属于全中国!
(谨以此文,献给和我一样怀有乡愁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