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10周年纪念版,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
一对瑞士心理学家夫妇30年实践总结!孩子的独白,用心的家长才会懂
-----------------------------------------------------------------
内容简介
童年经历对孩子的一生影响至大。父母如果不理解孩子的世界,不仅无法正确引导孩子,而且可能随时伤害孩子的心灵。而要修复童年时期的创伤极其困难,有些创伤几乎是不可治愈的。
本书根据《童年的秘密》修订而成,心理学家葛氏妇总结自己30年的心理治疗经验,以“孩子的内心独白”这一独特的形式,真切而生动地述说了孩子的痛苦和欢乐,促使父母主动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去感受孩子最本真的需求。他们还用32个真实的案例,帮助中国家长反思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治疗自己的童年创伤,同时有效避免将错误的教育模式沿袭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作者简介
葛安妮(Agnes Ghaznavi)&葛碧建(Bijan Ghaznavi)葛氏夫妇是瑞士著名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具有30多年丰富的专业经验。葛碧建博士几十年来一直担任瑞士心理学院的高级讲师和夏日心理培训学校的培训师。
葛氏夫妇曾被许多大学聘为客座讲师,讲学足迹遍及欧、美、亚三大洲的60多个国家。从1999年开始,他们经常来中国开展心理咨询和培训,并应邀在多所高校开班讲学。
除本书外,葛氏夫妇还为中国父母写了《成功跨越学习困难》一书。葛安妮博士还著有《家庭修复手册》和《性、婚姻与精神成长》。
编辑推荐
★ “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奖作品,此次出版为10周年纪念版。适用于中国的家长及儿童教育工作者。
★ 根据人类科学家的理论,童年的经历将影响人的一生。家长若不能了解孩子,很容易给孩子造成终生难以痊愈的伤害。
★ 性格决定命运。不当的家庭教育将造成孩子的性格扭曲,0~12岁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可不慎。
★本书采用“孩子的内心独白”这一独特的形式,架起孩子与家长的沟通桥梁,让家长直接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 作者是有着30多年心理治疗经验的心理学家,曾在全球60多个国家进行讲学和心理治疗。
★ 书中有32个真实的心理治疗案例,全部与童年创伤有关。可以帮助中国家长提升心理觉察能力,改善自己与原生家庭及子女的关系。
★ 是中国家长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治疗的入门书籍。
书评1
孩子的独白,你能听懂吗
文/友竹
从心理学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内心独白,只不过成人的独白可能会隐蔽一些,而孩子的独白更不受抑制——小孩子会在自言自语时很自然地讲出内心想法。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这其实是了解孩子的一个好机会。但是,通过这本书里的大量例子来看,很多家长并不注意倾听孩子的独白,从而错过了理解和引导孩子的时机,以至于使孩子在童年时代活得相当不易,并且严重影响了他们成年后的生活。
如今,之所以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在反思原生家庭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倾向于在自己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坚决抛弃那些代代相传的不良家庭运作模式,大都是因为意识到了当年自己的独白未被父母重视之痛。不过,我们知道,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度匮乏的年代,有些父母确实对陪伴和及时理解孩子感到无力:他们必须不停劳作以养活家庭,在某个时期还要无条件地参加政治运动,哪怕深夜将年幼脆弱的孩子锁在家里。
今天的父母大可不必承受这些了,但是在积极倡导他们倾听、弄懂孩子的独白这一点上,还是很有必要的。而这也是本书被写作和存在的重大意义。我们看到,如今的孩子还是经常这样被父母简单粗暴地对待:先是娇惯,接着严惩,然后放任不管,再然后就施加压力。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们为什么会如此一致呢?因为父母通常将“学习”作为评价孩子优秀与否的第一指标。传统文化和大众舆论给了众多父母一致的借口,对于入学后的孩子来说,似乎成绩好的才是好孩子,成绩不好就有问题,就该遭受斥责和殴打。
斥责和殴打是最能给孩子造成创伤的事情。时间一长,父母可能会忘记自己对孩子的体罚,而孩子却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发生在他们生命之初的糟糕事件。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疤,更是精神上的剧痛。它们会严重影响孩子内心的情感世界,给孩子造成的痛苦和不幸会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和成人期。所以本书强调,父母应该控制自己激烈的情感爆发,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要本着“解释——改正——进步”的程序来引导孩子,而不是想着怎样惩戒。永远让自己用“结果导向型”思维来考虑问题,而不要放任混沌、发泄性的感性思维来思考教育孩子的问题。
此外,父母需要注意,家庭氛围在孩子的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会吸收一切家庭事件以及父母的情绪和言语的实质部分。面对不良家庭氛围,孩子所承受的痛苦极大,因为他还不能比较全面的理解父母的遭遇、关系和情感。所以我们会在书里的事例中看到,由于经历过文革的动荡不安,有的孩子即使长大也缺乏深深的安全感,他们对社会产生本能的恐惧和逃避心理,即便只是见到身穿制服的人员,也会产生不自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那些从小目睹父母不和的孩子(特别是女孩),成人后基本难以与人建立起有效的社会关系,更别提信任异性,找一位合适的伴侣共度人生。
总之,教孩子学会做人是一件十分微妙的事情,那需要一个真正具有人性的环境,也就是要有爱和关怀,以及跟自己的看护者(即父母)所建立起的稳固而持久的联系。耐心倾听和弄懂孩子的自白,以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与其互动交流,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和性格。如果父母和老师听不懂孩子的独白,就弄不懂孩子的本性,孩子就会遭受很大的痛苦,他们要么变得消沉沮丧,要么把自己跟父母和学校隔离开来。这些会对孩子的人格或性格造成严重而持久的负面影响。而在以后的生活中,一个逐渐长大的孩子再要改变性格,那将是极其困难的。
想让孩子拥有卓越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吗?请从耐心倾听孩子的自白、发现他们童年的秘密开始吧。
书评2
棍棒底下出孝子还是出“逆子”?
文\彭梦
在中国,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大人有严惩孩子的强烈倾向。也就是说,家长会出于爱而惩罚孩子,因为他们坚信这是教育爱子的最好方法。
许多家长自己就曾深受体罚之苦,而且他们所受的惩罚可以用严酷甚至残忍来形容。小时候,他们一有什么不对,父母就会严厉斥骂和责备他们;现在,他们又反过来以类似的态度和做法对待自己孩子。然而,时代变了。虽然还有人宣称,“那些惩戒式的好方法在过去并没有怎么损害一个人”,但是那些所谓的好方法完全可能妨碍孩子的发展,损害孩子健康的自我价值观,而且其负面影响会持续一辈子。
现代心理学表明,儿童的自我价值观水平对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有着巨大影响,而严厉惩罚可能对儿童的自我价值观产生永久性的影响。父母只要一开始斥骂与惩罚孩子,由于效果不大,他们就不得不这样继续下去。他们只会在家里制造出一种非常不快的气氛,并会永久性损坏他们孩子的潜力。不错,惩罚也许会产生立即的效果,但是孩子的未来及其与父母的关系会因此受到严重破坏。
一位很聪明的中国女子告诉我们,她母亲以前经常狠狠地揍她,原因是她的学习成绩不够好,令父母不满意。她曾和老师发生过一次严重的冲突,因此就再也不想学习了。此后,老师就向她父母告了状。然而,责打并未起到什么作用,她还是顽固地认为,学习没什么用处。但整个事件却永远地改变了她跟父母以及他人的关系。即使到现在,她与父母的关系也不怎么亲密。在与别人的接触中,她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当她与别人的关系变得过于接近时,她会离开,走得远运的。还有,她去看望父母时,也不怎么亲近他们。她通常都是离父母远远的。
有一位母亲在前来咨询我们之前,经常揍自己七岁的儿子。顺便说一下,这位母亲很喜爱自己的儿子。实际上,她跟儿子的关系是很亲密的。小孩的父亲总是不在家,他是一个重要人物,一个大亨,总是忙着赚大钱。原来,母亲要儿子弹钢琴,但儿子就是不给她弹,于是她就不停地揍儿子。她坚信,责打对儿子的发展是有好处的。那个男孩告诉我们,他恨钢琴。他的焦虑程度很高。他对生活的期望不外乎是一个天天挨打的男孩的期望罢了。他觉得生活会发生出人意料的残酷变化,而你是不能依靠与他人的合作的。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我们可以放弃那些损坏孩子人格、妨碍他们未来的老方法,转变观念,开始使用能够维护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不会使他们受辱的方法。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中要表现出对孩子的尊重。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应该对孩子既尊重又坚定。阿德勒学派的科学家和全世界的教育家业已科学系统地研究、试验过一些新方法。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创建了一个主要致力于教育的心理与精神疗法学派。该学派方法科学,为科学界所认可。阿德勒在教育领域的工作后来由德莱屈尔(Dreikurs)继续推进。艾尔弗雷德?阿德勒和德莱屈尔用合作性纪律、积极性纪律等好几个术语来称呼这种新方法。简而言之,这种新方法包括以下重要方面:
1训练孩子时要坚定,但也要尊重他们。
2我们既不应惩罚孩子,也不应纵容他们,而要理解他们。我们应认识到,让孩子承受自己的错误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我们实际上是在帮助他们。这跟我们大人的经历是相似的。我们会从自己的错误造成的后果中吸取教训,孩子也是一样。我们大人要以适当的方式鼓励孩子,好让他们从自己的行为后果以及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习。
3理解孩子意味着理解孩子的目标。
4自然合理的后果是教育孩子的强大武器,能让孩子实实在在地体验生活。我们采取这种方式时,孩子既不会失去对我们的尊重,也不会失去自尊。
5鼓励是很有效的;不论从短期还是长远来看,鼓励都会产生积极的结果。
要理解孩子。阿德勒的一些观察所得已被转化成了原则:
1孩子同样也是社会的人。一个孩子的任何行为,如果放到社会的环境下,都是可以理解的。
2一切行为都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不过孩子一般意识不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德莱屈尔说过,孩子是敏锐的观察者,但却是差劲的解释者。我们要懂得孩子的目标,并给他们解释这些目标,这样做时要尊重孩子。
3孩子总想有归属感,总希望自己对环境有用。如果孩子对获得归属感和重要感的方式理解不对头,他们就会产生不良行为。
4品行不端的孩子总是气馁的孩子。如果我们了解一个品行不端的孩子想通过他的不良行为达到什么目的,我们跟孩子的关系就会改进。5社会兴趣:如果孩子对他人的幸福与快乐有所贡献,对他们的社会环境越来越负责,他们的社会兴趣就会增加,他们的不良行为就会消失。
6平等意味着人人都应得到尊重和尊严。大人是不允许羞辱小孩的,因为这会严重伤害孩子的人格。尊重应是相互的,孩子应该学会尊重自己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在许多文化中,母亲没有父亲受孩子尊重,而这对子女的发展是有害的。
我们听过太多“爱之深,责之切”和“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手段,见过太多迷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父母,我们习以为常,我们代代如此,可是,当回忆起自己幼时犯错,面对父母扬起的巴掌,我们的心中除了恐惧、怨愤、失望,还有什么?低下愤怒的头颅,放下你粗暴的棍棒,让我们听一听,孩子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