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正在进行中。新华网客户端将独家呈现“2021年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访谈录”,对话本次参评的多家出版社代表及业界人士,共话有声出版行业未来。本期访谈嘉宾是接力出版社副总编辑马婕。
接力出版社副总编辑 马婕
新华网:接力出版社是第几次参加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的作品征集?请给网友和读者们介绍一下此次参与“工程”作品征集的初衷和想法。
马婕:今年接力出版社是第三次参与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的“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之前分别在2019年、2020年参加过。
接力出版社一直非常重视有声读物的策划出版,每一次参加“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的评选,都是一次对接力出版社有声读物出版工作的检验和考核。同时,接力出版社在每一次的评选之后,都会认真学习入选“工程”的作品,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让出版社明确标准,找准方向,并且与自己已有的产品进行比较和评判,及时知道用户、社会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有声读物,我们应该去策划出版什么样的有声读物。
新华网:有声读物作为全民阅读的新型载体和形式,受众的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优秀的有声读物精品涌现出来,作为机构创作者,在内容筛选、生产、包装等方面,应如何打造精品呢?
马婕:出版社作为机构创作者,在有声读物的生产环节,承担了更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内容筛选阶段,出版社更应该严守“把关人原则”,凭借多年的内容出版经验,甄别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严把导向关、质量关,尤其是给孩子的作品,更要关注如何给孩子进行精神养料的补给,避免对流量的一味迎合。
在内容的生产、包装、营销方面,出版社要跳出传统出版物的思维,从听众的角度审视产品,坚持用户思维、用户导向。有声读物作为新兴的阅读载体,有着互联网背景下独特的产品生态、独属的用户场景,出版社要从听众的立场出发,研究他们的收听喜好、收听习惯,为有价值的内容内核赋上一个受人喜欢的产品外壳。
新华网:对于接力出版社来说,有声读物与其他产品的比重是多少?未来计划对有声读物进行怎样的布局安排?
马婕:接力出版社有声读物目标受众涵盖低幼、少儿、成人全年龄段。多年来,接力出版社与各类综合性渠道及垂直类渠道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有声书、广播剧、知识付费课等多种产品形式。在以后的工作中,接力出版社在坚持精品化、品牌化路线的同时,要加强渠道部署,明确产品定位,细化生产流程,不断向有声行业纵深拓展。
新华网:出版社在有声读物市场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马婕:近三年来,有声读物市场规模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有声读物用户已经可以接受付费听书听课的收费模式。出版社也要考虑在有声读物市场贡献自己的价值,找到精准的站位,提升销售收入。
现有的有声书合作模式有:出版社和有声书平台合作,出版社提供版权或者录制好的产品,平台负责运营;出版社和平台整合资源,共同策划开发有声产品。此外,有声书平台也在同时和作家、版权方直接签署版权,制作运营自己的产品。近年来,有声书平台打造了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爆品,例如热播广播剧《三体》,将“三体”系列图书按照广播剧标准,邀请编剧重新改编,强调“剧”的感觉,营造了电影级听觉盛宴。而我社今年重点打造的有声书《万物简史》,在保留原著的幽默风格的同时,特邀文津奖获奖作家、物理学博士严伯钧,梳理总结重点难点和知识框架,帮助听众加强记忆。
由此看来,现有比较好的合作模式应该是出版社和平台共同策划,实现资源互补,必要时注入其他领域的力量。用户已经不能满足图书的内容平移,而是期待在有声产品中获得超值内容,创新于纸质书的价值;其次,有声产品的制作水平日渐提升,分角色和广播剧越来越普遍,用户也越来越注重“听感”。简单地将文本进行录制,或者单纯地追求录音水平,将再难以实现用户对于有声读物的期待。出版社应该以拥抱姿态联合平台及其他外部力量,在内容、制作、营销等方面优化资源配置,携手共创精品有声读物。
新华网:您对有声读物的行业发展有怎样的期望?
马婕:有声读物作为近年来备受“宠爱”的阅读载体,重新激活了“声音”这种媒介传播方式,进一步打破了阅读的单一媒介依赖,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和眼睛。同时,有声读物也为视力障碍、阅读障碍人群提供了更多阅读的可能。
与其他阅读形式相比,收听有声读物更具“伴随属性”,契合互联网时代许多的碎片化场景,能更好地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以往在通勤路上,许多人带一本书,但现在,更多的人选择带一副耳机。虽然阅读形式在发生改变,但是阅读的本质没有变化,优质的内容正在以更多元、更便捷的方式触达读者。
有声读物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尚未接近成熟期,随着音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有声读物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同时,经过国家扶持和市场检验,行业生态将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一种稳健、良序、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整理: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