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09月02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浙江鹿城探索实施“非遗创艺坊”,让非遗在深耕社区中根深叶茂
发布时间:2020-09-02 09:52 | 来源:新华网


  8月13日上午,在浙江温州鹿城区滨江街道新田园社区非遗体验中心内,25岁的张佳慧正一边认真听课,一边琢磨着手上的竹绷、丝线等材料。“这个十字花边绣项目,看着挺简单,但要掌握好技巧还得多练习,这样回社区教居民时才不会‘把经念歪’了。”她坦言。

  张佳慧及其他27位一起上课的“同学”,都是滨江街道下辖各社区的专职社工。去年,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培训,考核合格后,他们有了一个新身份——社区非遗专项志愿者,负责在本社区开展各类非遗体验、展示活动,促进非遗在居民中的传承与传播。

  鹿城区是温州市的中心城区,建城历史悠久,自古文风鼎盛、商贸繁华,出现了一大批能工巧匠,积淀下米塑、剪纸、发绣、竹丝镶嵌等一批丰富多样而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温州乃至浙江非遗家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鹿城现有区级及以上非遗项目176个、非遗传承人157人,其中国家级项目2个、省级项目15个。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面对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国内其它城市一样,鹿城区很多非遗项目的生存发展空间被大大压缩,一些项目面临失传的危机。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着眼让非遗走进社区、融入生活,2017年,鹿城区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联合温州和乐社工服务中心,探索推出“非遗造物坊”项目。即通过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对技艺及操作流程进行标准化和适当简化,并集中传授给非遗志愿者,再由志愿者分头深入社区、企业、学校等开展传习体验活动,让群众在动手实操中感受非遗、了解非遗。2018年,该项目更名为“非遗创艺坊”,并从当年起连续3年被列入鹿城区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传承人上任“网格长”,让非遗活起来

  “温州剪纸的特点是剪刻并重、粗中有细,大家在社区上课时,要注意引导居民体验折剪与刀刻的不同之处……”7月14日,非遗创艺坊2020年第19期志愿者集体备课会在鹿城区丰门街道举行,温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单温克一边操作演示,一边详细讲解要点。

  去年,鹿城将全区14个街道(乡镇)划分为14个非遗大网格、89个非遗小网格,选取部分年纪轻、传播能力强的传承人担任“网格长”。1989年出生的单温克,走马上任丰门街道非遗网格长,职责包括宣传非遗知识、培训非遗志愿者、开发材料包、督促指导所在网格开展非遗体验活动等。

 

浙江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项之华老师为“非遗创艺坊”(社区定向)志愿者集中授课培训

  “保障非遗生存发展的空间,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没有传承人,我们就失去了非遗;没有受众,这些瑰宝同样会湮没无闻。”鹿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戴海波说。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鹿城近年高度重视传承人的保护和发展,一方面,创新实施“带薪学徒”举措,即由鹿城区文广旅体局为专职学徒提供一定金额的受训学习经费,待培训期满评估考核合格后一次性发放;同时向考核合格学徒的“师傅”发放一定金额的教学培训经费,以此吸引更多新鲜血液投身非遗、鼓励优秀人才潜心学艺从艺,从而加强非遗项目特别是濒危项目的抢救性保护。另一方面,依托非遗创艺坊,大力开展非遗专项志愿者培育工作,探索走出传承人→志愿者(学徒)→市民的活化传承传播路径。

  “非遗创艺坊之所以取得一些成效,非遗志愿者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既解决了传承人数量少、传承活动面狭窄等实际问题,大大延展了传承范围、提高了传承频率;而且,因志愿者普遍年轻,使用当下话语体系,擅长现代信息工具,使得互动、传承的效果得到显著增强。”温州和乐社工服务中心负责人吕丽瓦表示,一些非遗志愿者在学和教的过程中不断精进技艺,还逐步成长为推动非遗项目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优秀“种子”。

  标准化与材料包,让传承接地气

  众所周知,经过长时段的岁月打磨和技艺演进,绝大多数非遗项目都有一套自己严谨、繁杂的流程和规范,这是非遗独特的魅力所在,也是保证其文化基因传承不辍的必然要求。然而,当非遗走进社区,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多元的审美、年龄学历工作经历各不相同的居民,如果单纯用这些流程和规范去开展传习体验,效果可以想见。

  因此,如何把非遗项目进行恰适的“社区化”,既达到扩大接触学习非遗的人群范围、增厚认同欣赏非遗的社会土壤的目的,又符合非遗作为延续历史文脉、永葆民族特性的重要载体,在传承发展中确保其文化内核不变形、不走样的客观要求,成为吕丽瓦和同事们的重要课题。

  他们的应对,是以标准化技艺、材料包开发为支撑,在确保社区传习体验活动接地气、有实效的同时,最大限度消除规模化传习体验对非遗项目原生性的人为破坏,避免现代观念和生活方式对非遗项目的过度影响,保证其形式可流变、内核须完整。

  受此启发,目前,温州一部分年轻的传承人正纷纷对自身非遗项目开展标准化技艺设计和材料包研发定制,并在工作室、爱好者中进行推广,让非遗项目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近人群、融入生活。

  常态化传习体验,让传播更有效

  “非遗是一种活态文化,而非遗保护的意义和价值最终也集中体现在其对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对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现代城市人而言,非遗传承着民族精神、地域文化,沉淀着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忆,也能让人们在观赏和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享受这些五彩缤纷的民间智慧所带来的独特愉悦和审美价值。”在戴海波看来,这也是“非遗在社区”成为当下主流声音的一个重要原因,即让非遗走向最基层,直接面向市民开展各类传习体验活动,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知道:有这么一群人孜孜不倦做着一件事、守护着一种文化,非遗是有魅力与生命力的,非遗保护是有意义的。

  基于这样的理念,非遗创艺坊自创办以来,就以社区为核心,以“活化”“互动”“有趣”为旨归,常态化开展各类传习体验活动,引领市民在接触中了解非遗、在了解中喜爱非遗,进而切实建立起对民族和地方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随着非遗创艺坊在社区的深耕,如今在鹿城区,对非遗抱持兴趣和好奇、希望接触和了解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常态化的传习体验活动传播了非遗知识,满足了人们追求精神丰足、回归手工制作的文化需求,也通过非遗产品走入家庭、晒到朋友圈等形式,使体验非遗、学习非遗逐渐成为一种高雅的社会风尚,为非遗保护和传承营造出更为浓厚的社会氛围和情感基础。今年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鹿城区100个社区、村、学校班级、企业、物业单位同步开展非遗体验活动,演绎了1500余人同做中药香囊的盛况。

  非遗是生活之光,也是文化之源、城市之钥,既可微如萤囊,亦可熠熠煌煌。鹿城非遗创艺坊的实践表明,构建有效的平台和机制、培育专项志愿者队伍、强化非遗情感纽带,都有助于非遗“活”在社区,有助于非遗提升当代实践水平,进而实现在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赵静 陈伟欢)

 


责任编辑:桑尼
最新文章
9月约新展|赏风雅文物 品古今名画 助力影视产业复苏 2020青岛国际影… 把经典研习列入人生“课程表” 《开学第一课》:榜样引领成长 北京文联成立70周年高峰论坛举行 网络语言为汉语增添活力 最大规模古籍修复成果展亮相国家典… 八月人民好书榜 | 秋凉心静好读书
推荐文章
山东港口青岛港铸造码头“最强大脑… 山东秋粮长势总体良好 丰收在望! 山东:网络食品生产经营须备案 全程… 青岛西海岸新区公开选聘220名管委… 山东聚力高质量发展 省级科技资金… 山东1000多万学生开学 上好“节约… 济南机动车停车费拟调整 纯电动车… 山东:跨境电商开始规模化“卖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