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08月20日 星期四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缸窑村里赏缸窑
发布时间:2020-08-20 09:5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浙江永嘉县楠溪江畔碧莲镇,有一个因“缸”得名、因“缸”扬名的缸窑村。如今,缸窑村凭借独特的缸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车子沿着楠溪江畔的坦五线公路,从大若岩景区往北而行约十来分钟,但见公路附近一个架子上悬挂的“缸窑村”三个大字分外醒目,此时,美丽缸窑村已展现在我们眼前。有趣的是,路旁有三个并排的大缸,上面分别写着“缸”“窑”“村”。在缸上亮出村名,别具新意。

  缸窑村以古传烧窑制缸名闻遐迩。早在清代康熙年间,缸窑村便已开始建窑,并利用当地黄泥的可塑特性生产缸具,历代相袭。

  向村子深处走去,山坡便有一处缸窑旧址。窑体呈长条状,沿山坡15度而设,随山势递增,宛如龙卧,人称“龙窑”。据说此窑建于清代,后经修缮,每窑可烧制缸具300余只。从窑体旁观察,便会发现“龙窑”的侧身开有好几个“窑门”,进入窑内,空间开阔,里面还摆设着许多缸具。

  离开缸窑旧址,来到设在村文化礼堂的缸文化展览馆,进一步了解了当地的缸文化。原来,缸窑村的缸文化是瓯窑文化的组成部分,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徜徉馆内,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寻着展品的脉络追溯缸文化的形成发展,领略器物原始的魅力。制缸,需经许多道工序。一件件制缸的工具,在匠人手中流动,把本不起眼的泥土揉捏塑形,经过高温炙烤,成为千家万户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

  走出窑文化展览馆,沿着公路向前便到了缸市场。沿途随处可见大小缸体,难怪有人说:“缸窑村,三步不离缸。”随行的朋友说,如今,缸窑村转型发展,在打好缸文化品牌的同时,在村里开设缸市场,将外地生产的优质缸具汇集至此。

  缸窑村之美,在于厚重的文化传承,在于不变的匠人初心,更在根植于百姓生活的烟火气中。告别缸窑村时,嘴里不禁哼起了《缸窑村村歌》:“缸窑人,缸窑人,祖先传承卖缸经……”



责任编辑:桑尼
最新文章
《食学》提升中国饮食文明 缸窑村里赏缸窑 美术作品多角度呈现脱贫攻坚历史进… 北服毕业生作品展亮相北京地铁 樊锦诗:优秀传统文化应继承发扬,…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让千年海外流失… 中央歌剧院首次在西藏开展慰问演出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禁止在直播中假…
推荐文章
山东鱼台:党建“微示范”带动乡村… 山东:2022年海水淡化产能规模超过… 山东计划年内办百场名校生招聘会 山东简政放权:正负清单激发制度创… 济南13个部门首次发布基本养老公共… 山东济南出台标准化体系建设三年行… 山东2020新高考:清华北大录取位次… 山东省发布全国首个人事考试考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