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89墓中出土的2件鎏金银龙,这种单体龙形式的器物在匈奴贵族墓葬中属首次发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由国家文物局举办的中外联合考古项目工作会23日在京召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蓝万里介绍了中蒙联合考古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中出土的单体龙形式器物在匈奴贵族墓葬中属于首次发现,也因此被《美国考古杂志》评为2019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此次中蒙联合考古项目对蒙古国后杭爱省境内的高勒毛都2号墓地开展调查、测绘、发掘和研究,以观察两汉时期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互动。
M189中发现的青年男性人骨,考古人员碳十四年代测定,推测此人应为盗墓者,从椁顶盗取椁室随葬品时因盗洞坍塌而被掩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在其中的M189墓中出土了2件鎏金银龙,也是本次发掘出土最有特点的器物,分别位于外椁棚板上部人骨胸部之下和椁内,造型如出一辙,长8.5厘米,高4.5厘米,重80.5克,呈现比较明显的西汉时期特点。根据其弧度分析,应是某种弧腹器物上的一对耳鋬。兽身飞羽等特征与中国汉代的龙形象相似。蓝万里表示,龙的形象在以往匈奴贵族墓葬出土器物上偶有发现,均雕刻在马具饰品上。这种单体龙形式的器物在匈奴贵族墓葬中属首次发现,也因此被《美国考古杂志》评为2019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同时,在距离墓顶约11米深度发现木椁棚板。棚板上部东侧有一具俯身直肢青年男性人骨,头向南。蓝万里介绍,人骨样品的碳十四年代测定结果为东汉时期(22-170calAD),结合盗洞的位置正位于椁室东北角,推测此人应为盗墓者,从椁顶盗取椁室随葬品时因盗洞坍塌而被掩埋。
M189出土物品,左上为棺椁上的铁胎包金饰,左下为玛瑙丸,右上及右下为绿松石饰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葬具为一棺两椁结构,均为南北向放置。木棺外髹红漆,盖板为多块木板由燕尾榫拼合而成。棺内随葬品被盗一空,未见墓主遗骨。
残存的随葬品多位于外椁与内椁之间,可分为生活用器、车马器和兵器三类。西北角发现大型陶瓮和小型陶罐各一件,东南角出土陶罐一件,烧制火候均不高,硬度不强,均被积沙压碎。内部残存膏状物。其余随葬品则多出土在内外椁之间的东南角,多数放置于木箱内,木箱仅残存底部。箱内器物残碎较甚,众多青铜器叠压在一起,粘结牢固,可辨者有带兽面辅首铜器、铜鋞、铜鼎、铜鐎壶、铜盖弓帽、铜鍑、铜马形饰、木耳杯、皮制马具、玉带钩、鎏金银龙毛发织物等。
M10出土物品,左为金冠形饰品,小而别致;右为首次在匈奴墓葬中发现的玉剑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对M189,蓝万里总结认为,目前可确认该墓葬年代为西汉时期,早于以往在俄罗斯和蒙古境内发掘的大部分匈奴贵族墓葬。墓主在匈奴社会中应有较高地位。墓葬在东汉时期遭到一次严重盗扰,墓主遗骨及随葬品遭到严重破坏。
同时,考古队还完成了10号墓葬的清理工作。M10处于东汉时期,规模虽小,却是蒙古国境内已发掘的甲字形墓中唯一一座未被盗者。从该墓中出土一件玉剑璏,也是首次在匈奴墓葬中发现了玉剑璏。蓝万里指出,这两座墓葬都表现出中原汉文化和草原文化复杂的文化交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