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和作风建设年活动,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下大力气解决“四风”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干部争做“服务员”;勤栽梧桐树,招纳天下英才;压实责任,强化担当,创建文明城市……坚持在实干中转作风,甘肃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和毅力,书写富民兴陇新篇章。
甘当“店小二” 改革优服务
本报记者 王锦涛
“从项目洽谈到开工建设仅用了不到4个月,前期手续办理不到30天。搁过去,光办手续就至少需要半年。”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韦诗彬说。
近年来,甘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流程再造,让市场主体“少跑路”“不跑路”。2018年,兰州新区率先实行承诺制改革,企业在办理项目登记备案等必要手续后,可签订投资项目承诺书,允许企业在规定时间内补齐相关手续,即可领取施工许可证。
在位于兰州新区的年产5万吨高档电解铜箔建设项目工地,韦诗彬指着眼前一栋栋完工的厂房向记者介绍,“预计8月20日正式投产,将推动甘肃有色金属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
“要牢固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理念,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有新举措,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上有新行动,以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口碑增强吸附力。”甘肃省委书记林铎说。
“截至目前,甘肃已将90%以上项目审批事项下放市州和省直行业部门。投资项目开工前的报建审批事项由57项减至35项,缩小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将18项事项核准权限取消或下放省直或市(州)行业管理部门,打通投资项目开工前‘最后一公里’。”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两年来,为优化营商环境,甘肃唱响“店小二”精神,深化“保姆式”服务,开展转变作风、改善营商环境建设年活动,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58条政策。据统计,今年1至4月,全省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907个,到位资金579.53亿元,同比增长9.46%。
敢啃“硬骨头” 创建文明城
本报记者 董洪亮 王锦涛
夏日的兰州,山河披绿、繁花似锦。兰州以转作风、强担当为抓手,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创城攻坚转作风,关键要敢啃‘硬骨头’。”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李荣灿说,要把创建工作作为检验干部作风的重要实践场,全面考察识别干部工作作风实不实、纪律要求严不严,对工作不力、行动迟缓、敷衍塞责、推诿扯皮、责任不实的,必须严肃追责问责,真正形成真抓严管的创建氛围。
今年以来,兰州突出问题导向,组织两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模拟测评,测评点位达2340个。对发现的问题,累计下发实地点位问题通知单(通报)54期,要求限期整改,对标提升。截至目前,城市建成区存量违法建设共治理完成960处、557.46万平方米。加大流动摊点、占道经营清理整治力度,清理取缔各类摊点7007处。
“为压实责任,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与79个区县(部门)负责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指标、层层落实责任,构建起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创建责任体系。”兰州市文明办主任崔峰巍说,各级干部按照创城任务目标,集中整治集贸(农贸)市场、老旧小区楼院、背街小巷、市辖区乡镇等区域。
兰州市永登县龙泉寺镇胡家湾村,村口过去常年环境脏乱。村里下大力气整改,如今这里成了村民散步、跳舞、下棋的休闲广场,“家门口好看,心里头舒坦!”村民纷纷点赞。
“只有转变作风,尊重民意,干部扑下身子干实事,群众才会发自内心支持、参与创建活动。”崔峰巍说。
用人尽其才 引得凤凰来
本报记者 王锦涛
今年,是侯小琳来到兰州大学工作的第二年。年初,他荣获国际放射分析与核化学领域最高奖——赫维西奖章,成为继导师柴之芳院士后获得该奖章的第二位中国人。
侯小琳2018年6月全职加入兰州大学。“兰州的地理位置并不优越,”侯小琳说,兰州大学最吸引他的,是干事创业“拧成一股绳”的劲头。
今年,是刘翔来到兰州大学工作的第十年。他的团队已成长为我国强子物理研究领域一支重要的力量。
“当初选择兰州大学,是被学校对人才的重视所打动。”刘翔说,学校因人施策,分类考核,鼓励擅长科研的老师做项目,热爱教学的老师专心教书。
近年来,兰州大学着力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仅2018年,学校新进教学科研人员118人,其中新增院士5人、国家人才工程入选者22人、海外人才37人。“2018年,我们止住了人才队伍非正常流动。”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说。
此外,兰州大学还打破现有人才资历年限壁垒,设置青年教授岗位,对引进的优秀人才设置青年研究员岗位。全校先后有34位青年教师受聘青年教授,57位引进人才受聘青年研究员。
“兰州大学既然不具备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就要努力创造学术环境优势,建立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新机制。”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说,通过开展分类评价机制改革,按照不同学科、学科发展不同阶段、各类成果和业绩贡献形式进行分类评价,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让人才不光能“引进来”,还要能“留得住”“用得好”。
驻村工作队 帮扶进家门
本报记者 董洪亮 付 文
“我都脱贫了,驻村工作队还这么关心我,常到家里问我还有什么困难,真是比亲戚还亲!”崇信县赵湾村村民苏丑子,逢人便夸驻村工作队的干部。
今年51岁的苏丑子,和两个哥哥、侄子、侄女生活在一起。两个哥哥长期患有慢性病,几乎丧失劳动能力;侄子智力有问题,侄女手指不全。五口之家,全靠苏丑子一人赚钱养活。
祸不单行。苏丑子外出打工时遭遇意外,右腿截肢。“最困难的时候,我一个人躲着哭。”2016年,他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家这个烂光景,咋可能扶得起来?”
“没想到,驻村工作队员几乎每周都来我家两三次,跟我讲解帮扶政策、商议致富门路。”老苏说,“得知我曾经养过牛,工作队帮我申请了政策补贴,我一口气养了4头牛。”
“去年9月,一只牛娃子突然发病,把我急得个半死。工作队干部连夜请来兽医,抢救了回来。”苏丑子搓着手说。
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苏丑子的侄子、侄女也接受了免费技能培训,并在县城的服装店、酒店找到了工作。去年,苏丑子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今年4月29日,甘肃省政府批准崇信县退出贫困县。“摘了帽,不能撤摊子。”崇信县委书记王锦说,县里全面排查安全住房、义务教育、健康扶贫和安全饮水方面的短板问题,建立任务清单、制定具体方案,对账销号,见底清零。
“前天,工作队干部又来了,问我家里还有啥困难。”苏丑子说,“政策这么好,我更要加油干,坚决不能拖后腿!”
图片说明:
图①:康乐县纳沟村草场沟新貌。
马吉祥摄(人民视觉)
图②:甘肃省纪委监委明察暗访组到商场查看有无公款购买年节礼品情况。
王 彬摄(人民视觉)
图③: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林区基层法院巡回法庭现场办案。
资料图片
图④:平凉团市委赴泾川县完颜洼村帮扶。
资料图片
图⑤:华池县五蛟镇杜右手村第一书记入户帮工。
郑朝静摄(人民视觉)
图⑥:市民在兰州市政务服务大厅税务窗口咨询。
牟 健摄(人民视觉)
版式设计:张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