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若尔盖向沙化土地宣战
发布时间:2019-06-17 13:01 | 来源:四川日报
若尔盖,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这里是国际重要湿地,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过往的岁月里,为了守护川西北这块难得的高原湿地和水源涵养地,若尔盖人向沙漠进军,守护草场和家园。在一次次与沙漠的拉锯战中,若尔盖人不断探索治沙的秘诀。如今,若尔盖的土地沙化趋势减缓,正在建设川西高原生态修复示范样板地。
科学当先
优选林草品种、改良沙土、绿色丛生,生态脆弱区科学治沙三部曲
若尔盖,九曲黄河第一湾所在地,一片被青草和湿地覆盖的高原。翻开若尔盖县志,一部治沙史扑面而来——
上世纪70年代,林业职工和辖曼乡干部群众,在流动的沙丘上营造出30余公顷高山柳;1993年10月,若尔盖县辖曼乡被列为全国治沙工程试验示范基地之一。6年后,全县2300多公顷沙地重披绿装;新世纪以来,国家、省级等治沙项目成果巩固措施陆续落地。
与沙漠搏斗几十年后,若尔盖人把在冻土、低温、酷寒的不利条件下与沙漠作战的经验和技术梳理成可复制、可推广和可借鉴“治沙宝典”。其中,优选适生树种、改良沙土、绿色丛生,是“精华三部曲”。
在沙地上种草植树难,在高原的沙地上植树种草更难,草木能否覆盖沙地,是否适应雪域高原的气候是关键。针对若尔盖的气温低、冰雪多等现实,当地人把目光投向土生土长的本地草木。多年来,这里筛选出高山柳、披碱草、老芒麦、燕麦、黑麦草等一系列乡土树种和草种。这些树种草种,耐旱、耐寒、耐贫瘠,能够扎根沙土固定流沙。它们中的多数,还是牛羊可以直接食用的“口粮”。
治理沙漠,难在改土。贫瘠的沙漠,很难为植被提供必要的水分和养分。多年摸索后,若尔盖人就地取材,开创性试点借助牛羊粪固沙技术和草种固沙技术。这种技术,采用混合牧草和多花黑麦草进行沙障作业,把沙漠变成保水保肥可供植物生长的土壤。
治理沙地,必先固沙。如何把流动的沙丘固定?答案是:秸秆沙障、草种沙障、高山柳沙障、沙袋沙障。而新试点成功的高山柳沙障,是固定流沙的有效选择,这项技术正在其他荒漠化严重区域治沙中采用和推广。
科学施策,成果初显。根据第五次沙化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4年间,若尔盖全县沙化土地年递增率较前期明显下降。
因地施策
防治结合,修复草地,筑牢川西北生态屏障
如果把治沙比作治病,开药方的前提是找出“病因”,精准识别病症。
研究发现,若尔盖草原沙化的背后,是第四纪末期冰川的剧烈运动、气候逐渐变暖、降雨量减少、鼠害严重、过度放牧等多重因素的叠加。若尔盖草原的沙化,有着不同的表现: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露沙地四种病症依次呈现。
不同病因、病症,需要因地施策,精准出招,进而把治沙工程推向精细化和系统化。
多年来,若尔盖人总结出一套适合若尔盖高寒沙地的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露沙地的不同治理模式,进而用事实说话:若尔盖沙化土地可防可治。
流动沙地治理,堪称难啃的硬骨头。多年来,当地探索出“高山柳沙障+补施有机肥+灌草复合种植+围栏封禁+连续管护”模式,运用沙障固定流沙,进而进行植灌种草、固定沙丘。
半固定沙地治理,则采取“围栏封禁+牛羊粪固沙+灌草复合种植+综合管护”模式。即,用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播草种前用腐熟的有机肥均匀撒在造林地块上,以维护和增加土壤肥力。同时,对治理地块设置围栏,确保治理地块免受人类和畜牧活动影响。
固定沙地治理,核心是防止其向半固定沙地或流动沙地转化。具体工作中,采取封禁管护来保障草地逐步修复,适当辅以补植措施提高林草植被覆盖度,逐步恢复为自然草地。
露沙地治理,则采取退牧还草,一定期限内禁止牲畜活动,适当补撒草种,使其通过休牧逐步恢复草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治沙,更要防沙。防沙之重点,在于减轻草场负担。当地着手建设牧草基地、鼓励牲畜圈养、强化湿地保护、推动草场改良等,探索减轻超载过牧、破坏草场、防止土地沙化的综合治理方法。
防沙的难点,在于强化管护、促农增收。近年来,若尔盖一手抓治理,一手抓管护,遵循“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对沙化区域,从围栏封育、中度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禁牧补偿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农牧民从治沙和管护中获得了收益。
责任编辑: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