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鼎盛时期的5万只到如今的3000只,被称为“北京城精灵”的雨燕一度数量锐减,甚至难觅踪迹。这类“土著生物”,还包括长耳鸮、“气鼓子”、火镰片儿……近年,北京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都在进行生物保护探索。以雨燕为例,有研究协会通过安置人工巢箱帮助雨燕安家,还在恢复湿地和生态条件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去年起,北京首次将小动物的“宜居”纳入绿化设计。最新观测数据显示,北京雨燕种群数量与往年同期持平。这个数据让生物保护专业人士不禁感叹:“数量持平就是一个好消息”……
调查
“数量持平就是一个好消息”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句老话说的就是北京雨燕。
上世纪80年代末,“80后”北京姑娘王分贝在北京市少年宫学跳舞。当时的少年宫位于景山公园寿皇殿,寿皇殿屋檐下有许多雨燕窝。每到夏天,尤其是要下雨之前,雨燕成群结队而来。
“那雨燕飞得可低了,好像要擦着头皮飞过去似的。”
年幼的王分贝从家到少年宫,一路经过前门、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一抬头,就能看到围着城楼漫天飞舞的雨燕。
去年,中国观鸟会对北京雨燕共开展了三次调查,志愿者们选择了北京城区共31个样点,分别为中轴路安华桥-鼓楼地区、前门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等。结果显示,北京雨燕对于古建筑的依赖非常强,种群数量比较大的区域有北海公园、颐和园、故宫、前门等,其中北海公园预计有500-600只。
北京四中生物教师、中国观鸟会京燕项目负责人卓小利介绍,北京最常见的燕子包括北京雨燕、家燕和金腰燕。通过连续12年的观测,北京雨燕的种群数量有3000只左右。
上个周末,中国观鸟会的志愿者们分组对今年返京的雨燕进行观测,据初步观测结果显示,种群数量与往年同期持平。卓小利说:“数量持平就是一个好消息。今年我们还将有两次观测,希望通过我们志愿者、政府相关部门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雨燕回归北京。”
保护
自制人工巢箱 恢复湿地和林地
去年3月,卓小利带领学生们自制的北京雨燕人工巢箱,挂在了高中部校区科技楼上。
这个箱体长40-50厘米,高15-20厘米,进深15-20厘米,箱体内部带有缓冲带,适合雨燕产卵和孵卵,可供一对雨燕“入住”。
首次尝试效果并不太理想,没有吸引到雨燕。卓小利分析认为,可能是悬挂的时间晚了一些,雨燕已经找到筑巢的地方。今年,他的团队还将继续尝试,准备通过播放雨燕鸣叫声,对其进行招引。此外,还会调整巢箱悬挂的时间和位置。
近年,北京各方力量一直在行动,保护京城的“老朋友”。
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副教授赵欣如去年参加了一场北京市园林部门组织的专家座谈会。会议上的一些提法让他印象深刻。
“比如海淀区等区域正在开展湿地和林地恢复。此外,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还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框架,这将对北京市的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赵欣如认为,永定河水系的恢复、翠湖湿地、汉石桥湿地等湿地的建成和恢复都有助于自然生态的恢复,有利于大量湿地植物、水生动物及水禽的生长、栖息与繁衍。
“人类不应只考虑自身,同时也要考虑动物的发展。”在赵欣如看来,保护生物的自然栖息地与人类生活、生产之间的确存在矛盾。城市发展是必然,但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重要命题。
他认为,最好的保护就是减少人为干扰。“砖石水泥也不一定完全适合现代人的审美,现在都讲究返璞归真、重归自然,挖开几块砖,留几十平方米的一块地儿,不去干扰,这里就会不断地演替更迭出最适合的物种。”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8年,北京市共恢复与建设湿地8000余公顷,湿地生态质量逐步提升,生态功能不断优化。
目前,北京全市湿地中有野生动物393种,占全市野生动物种类的75.6%。其中鸟类58科276种,占北京地区鸟类种类的72%,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8种,北京市一级保护鸟类21种;有植物1017种,占全市植物种类的48.7%。
发现
立交桥下、现代建筑外侧雨燕筑巢
自从雨燕返京,每天清晨六七点钟、傍晚五六点钟,翩翩飞舞的雨燕便成为北海公园五龙亭上空的主角。清晨,它们伴着朝阳离巢、傍晚在夕阳和白塔的映照下归巢,叽叽喳喳的鸣叫声给北海公园增添了不少跃动的氛围。
五龙亭中间的亭子顶中央盘旋着一条“玉龙”,龙爪和龙须处形成大大小小很多缝隙,卓小利告诉记者,这些缝隙是雨燕天然的家。只见雨燕“嗖”地从空中以俯冲的姿态冲进五龙亭的“家”,脑袋先探进巢穴,然后小小的身体才慢慢挤了进去。
也许“家”不够大,记者看到一团絮状物被雨燕从巢穴中挤了出来,卓小利将这小团东西拿在手中,仔细看了看告诉记者,雨燕筑巢的材料都是从空中直接衔的,衔到什么就用什么,所以成分很复杂,比如这团巢材就包括头发、草、羽毛等。
卓小利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如今,在天宁寺桥桥下、西直门立交桥桥下、北大博雅塔等地方,都发现了不少北京雨燕巢。在立交桥桥下缝隙、现代建筑外侧适合筑巢的犄角旮旯儿,雨燕们正在搭建新的“生活圈”。
这群城市的精灵们,也似乎学会了“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