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学校一定要让学生具备会发现问题、会收集信息和判断信息是否正确的能力。”9月8日,前来参加第十九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下称“海科会”)的诺贝尔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走进新都一中,和师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进校园、带项目、走市州……9月4日至9日,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九三学社中央共同举办的第十九届海科会在蓉举行。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32名海内外院士等3000多名嘉宾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会,为四川的发展建言献策。
走过26年,十九届海科会为四川带来了什么?
多次更名/ 逐步发展为西部引才盛会
3000多名嘉宾参会,这个数字再创新高。
从参会人数来看,1995年第一届海科会仅有26位海外专家参会,第二届81人,第三届178人,到今年这届已有3000多人,这足以展现海科会翻天覆地的变化。
20多年间,海科会的名称发生了多次变化——前3届叫作“四川海外专家学者恳亲暨科技经贸合作洽谈会”,2004年更名为“四川省海外专家学者高新科技洽谈会”,2009年海科会和省委组织部、省侨办主办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天府行”整合后,改名为“海外高新科技暨高端人才洽谈会”,2014年,海科会首次邀请西部12省(区市)参会,旨在打造西部共办共享共赢的引才盛会,由此更名为“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暨高端人才洽谈会”。2015年,变为“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
值得一提的是,前几届海科会只有川籍华侨华人参加,从第4届开始就打破了地域限制,外省籍的华侨华人也参加。国侨办、省委、省政府、欧美同学会、九三学社中央也陆续加入,成为海科会的主办单位。
另一支年轻力量正蓄势待发。自2015年起,依托海科会平台,连续举办了七届“海科杯”全球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大赛(下称“海科杯”),为四川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如2016年第二届“海科杯”获奖选手王涛在川创立的四川爱迪讯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于2018年、2020年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企业;2018年第四届“海科杯”参赛选手胥娅芸的区块链项目“大纬链”经过落地孵化,通过国家网信办境内首批区块链服务备案,成功获得国内首张区块链营业执照,其所在公司也于今年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通过该比赛提供的平台、资源,我们项目‘基于碳纳米技术的柔性特种纤维材料’成功落地四川,目前发展情况良好。”在本届“海科杯”上,防务云(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尚仲全指出,渠道资源的相对缺乏是华侨华人在祖(籍)国创业的痛点,而“海科杯”为项目和资本搭建了坚实桥梁。
七届“海科杯”吸引了50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5000多个海外高新科技项目团队聚焦四川,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注入了创新原动力,并促成了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四川汇宇制药有限公司等一批海外高新科技项目落户四川并成功上市科创板。
万人参与/ 扎实推进引智引资引才
受海科会之邀,新老朋友为四川带来了方方面面的成果。2012年,51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名侨领、侨商、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参加活动。2013年,132人与省内57家用人单位签订了引才引智协议,新聘和续聘了20名海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引才顾问。2015年,首次邀请美国硅谷14名市长组成代表团来川参会,与我省11市市长对话合作。2017年,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9名海内外知名院士、50多名名校校长和资深教授参会……特别是2016、2017、2018、2019和2021年五届海科会签约人才3088人,占大会历史总量的75.1%,签约项目金额2152.9亿元,占大会历史总量的66.6%。
推动建言献策、学术交流活动扎实深入开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厄温·内尔曾向嘉宾介绍活细胞内离子通道研究和膜片钳技术,对多种疾病的致病源和针对性药物研究带来新启发。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研究员毕欣则对四川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以引才聚才博取未来,四川已建立多个长效机制。2016年9月,海科会期间,“侨梦苑”落户成都高新区及配套功能区。作为国务院侨办会同地方政府共同建设的示范性侨商产业聚集区和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基地,成都“侨梦苑”是中国西部第一个“侨梦苑”。
海科会由地方部门小型侨务活动,逐渐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重大招才引智工作平台的成功经验,就是坚持一个宗旨、打造四个平台、丰富三个做法、达到一个成效:坚持围绕服务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为宗旨;打造国家“双创”战略与“万侨创新行动”在中国西部的实践平台、海外科技人才项目与各省(区市)合作的示范平台、高端国际学术交流与前沿产业发展的促进平台、四川创新创业环境的展示平台;形成以海科会为载体,构建侨务部门、人才部门牵头,全省广泛参与的引才工作机制,以海科会为核心,构建全链条、全要素的招才引智网络体系,以海科会为平台,构建覆盖全球、即时响应的国际人才网络。(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翔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