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20年,筛选30余万份水稻材料,她和团队培育出的高产优质抗病水稻新品种“川优6203”,被誉为“中国式泰米”。
去年,由她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成果“优质抗病高配合力水稻恢复系成恢3203与727的创制及应用”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她是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水稻分子育种专家、稻田里的“巾帼英雄”——高方远。
春节过后,高方远就将启程前往海南的南繁基地,攻克新的水稻育种难题。20年来,她就像候鸟,在海南四川两地穿梭,追逐骄阳,培育硕果。
1998年,27岁的高方远初到省农科院时,还是个清秀白净的城里姑娘。水稻育种艰苦异常,在最炎热的七八月,需要顶着骄阳给水稻进行人工授粉,风吹日晒,泥地里钻,土坑里刨。从小没怎么干过农活的高方远一点点学起,下田、插秧、杂交……
育种团队里,女性寥寥可数。在一群皮肤黝黑的粗壮汉子中间,高方远显得瘦弱单薄,但她身上却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两年后,她和团队就选育出水稻新品种,并受到市场认可。“当看到农民肯定的表情时,就坚定了从事水稻育种的决心。”
2002年,高方远攻读了四川大学遗传学专业的在职博士。凭借深厚的生物学功底,高方远成为团队中的分子育种专家,牵头成立了水稻分子育种实验室,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育种难关。
四川9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然而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川米”的印象都是“不好吃”。开展研究之初,高方远和团队就确立了选育目标:要选育优质高产且持久抗病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寻找优良基因就像“大海捞针”,选育一个突破性品种往往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
温暖的气候可以提高育种效率,海南成为绝佳的育种场所。每年八月底、九月初,成都的水稻收获结束后,高方远和团队就要带上材料赶赴海南,在那里开始育种杂交,直到来年四月,再从海南返回成都,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
20年来,他们不断收集种质资源、筛选优良亲本材料、开展杂交选育,并借助分子育种等多种技术手段,最终从几十万份水稻材料中筛选出有优良米质、抗稻瘟病、高产等特性的优异基因,创制出优良新恢复系(父本材料)“成恢3203”和“成恢727”,并配组育成38个杂交稻品种。
在这38个杂交稻品种中,优质高产抗病杂交水稻“川优6203”就是其中之一,该品种有着与泰国香米媲美的外观和品质,近年来屡获大奖,并成为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之一。
“有一定成果,但不能驻足自我欣赏。”高方远说,下一步将不断推陈出新,重点攻克水稻抗倒伏、耐高温等难题,进一步扩大推广区域。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