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车间,弧光闪烁、焊花飞溅,少年意气风发,手持焊枪,聚精会神地进行焊接工作,仿佛在他面前的不是没有感情的钢铁,而是一件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品……这位聚精会神的少年正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杨金发。
今年26岁的杨金发,个子不高,身材偏瘦,额头上有着几条与年龄不符的抬头纹,现任十九冶成都建设有限公司西昌钢结构厂焊接负责人,领办“杨金发焊工技能大师工作室”。他曾先后荣获“全国工程建设系统技术能手”“感动西昌十大人物之一”“全国技术能手”“凉山州劳动模范”“四川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业精于勤,于日常中提炼能力
2011年9月,年仅17岁的杨金发步入中国十九冶高级技工学校,开始了漫漫焊接路。焊接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是一门考验人的眼力、手力、耐力的技术活,毫厘之差都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
刚踏入校园的杨金发学习之余,沉浸在焊接操作室里,戴着面罩,一手持焊枪、一手送焊丝,在每一块被舍弃的边角料上练习,手臂上星星点点、大小不一的伤疤,都是他技能提升的“勋功章”。
在入门的那几年中,他通过向有经验的老师讨教、个人自学、工程项目实践等方式,逐渐掌握焊接的奥义,并从2014年开始参加了一系列职业技能竞赛。在42、43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中以第三名的成绩入选国家集训队,出征巴西圣保罗;2015年在第十二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中获焊工个人总分第一名、并获得“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个人”及多项个人单项奖励;2015年代表中国队参加新西兰大洋洲挑战赛并获得焊接项目亚军。这些斐然的成绩,为提高中国十九冶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创新技术,全力推动工艺革新
焊接工艺从最初的单一到多种,新工艺、新方法日新月异,创新成为了工匠精神中重要的部分。杨金发领办的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于2018年被授予了“凉山州杨金发焊接特优技师工作室”,是凉山州首个技师工作室,并于2020年9月被评为四川省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为把工作室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技术革新、专利申报等创新工作。先后获得新型实用专利六项。杨金发还敢于革新工作方法,提高效率。他说:“善于思考是做好一件事的关键,勤于动脑才能想到改进的办法。”
在焊接过程中,常规的组对、焊接都是在地上或操作台上完成,操作时需要一人将管固定,一人对口,一人点焊,至少需要三人才能完成组对,而且对口过程中管道容易晃动,造成严重错边,间隙大小不一致,导致经常返工等问题。
杨金发通过日常观察与反复试验,设计了一个简单实用的组对、焊接平台,利用小口径管道组对、焊接平台,可将小口径管道转动焊接,降低了操作难度,转动后可达到理想的焊接位置,提高焊接质量;焊接过程中管道也可固定,不需要其他人稳定管道,不但减少了人力,还节约了成本。该项发明有效解决了管道组对这一问题,也获得了国家实用型发明专利。
勇挑重担,带头冲锋施工一线
“碰到急难险重找杨金发准行”。在大家的眼中,杨金发总是迎难而上,勇挑重担。
2019年年底,西昌钢构厂在制造拦污栅的同时,承接制作风电塔筒。面对繁重的生产任务,杨金发临危受命,带领徒弟组成青年突击队,冲锋在项目施工一线。
拦污栅是设在进水口前,用于拦阻水流挟带的水草、漂木等杂物的框栅式钢结构,构件质量和精度要求极高。而吊杆焊接是整个制造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吊杆上吊耳板、吊杆的对接焊缝,转向吊杆腹板与翼板的连接组合焊缝均为一级焊缝。
为保质保量完成项目,杨金发提前开展业务培训,他严格要求队员按规定焊接顺序和焊接方向进行焊接,焊接速度、焊接电流均保持一致,使栅体均匀受热,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栅体焊接变形及焊接应力。经他培训与指导后,拦污栅焊接一次性合格率全面达标。
乐于分享,言传身教培养焊接骨干
“知识需要传播,技术更需要传承。”每在焊接工作中得到一点收获,杨金发都第一时间与大家共享,带动车间的焊工人员共同成长。
“杨金发焊接特优技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了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搭建高技能人才研修平台的作用。他常在夜班结束后,利用休息的时间进行培训。对于新入职的员工,他从拿焊枪的角度、蹲姿,甚至如何喘气开始教授,从理论到实践,循环往复。他知道,焊接技术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获得技艺的提高;只有自己耐心地指导,这些青年焊工才能在技艺上实现自我突破,用一技之长去更好地生活。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批批年轻的焊工努力学习技术,成为公司一线生产的中坚力量。(四川新闻网 通讯员 沙英莉 图由中国十九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