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第八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开幕当天下午,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主办的“川茶文化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成都世纪城会展中心召开。此次研讨会以“深入研究和挖掘川茶文化,以川茶文化培育提升川茶品牌、助推茶业强省建设”为主题,是“第八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省政协副主席,精制川茶产业培育联系指导省领导祝春秀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指出,四川是中国茶业的原产地,茶产业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已经成为巴蜀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四川人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传承巴蜀文化、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截止到2018年底,川茶的规模、技术、产量、产值都位居全国前列,综合实力评估排名全国第二,“一片小小茶叶,美了环境、兴了经济、富了百姓”。当前川茶产业正处于转变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质量效益的攻关期。川茶高端品牌的数量、市场知名度、美誉度、认可度相比先进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必须加快培育和提升川茶的核心竞争力,更加突出川茶的独特定位,充分挖掘川茶的独特价值,彰显川茶的独特魅力,以茶文化的创新发展优化川茶产业链价值链和产品体系,让川茶产业拥抱年轻、更富活力。她希望与会参事、馆员,各位专家和来宾多提有深度、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继续深耕川茶文化、推动川茶文化与现代消费方式的融合等方面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共同推进四川茶产业大发展,为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参事室主任蔡竞在讲话中回顾了中国和四川种茶、饮茶、售茶的悠久历史,指出川茶产业存在“还停留在粗放式经营阶段,川茶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够,川茶品牌培育力度亟待加强,川茶产业缺乏名师大师的支撑,茶文化‘乱象’频出”5个方面的问题。他表示,省政府参事室作为“精制川茶产业培育联系机制”成员单位,将努力汇集参事、馆员的智慧和力量,着力为培育精制川茶产业建言献策,为深入研究和挖掘川茶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研讨会上作主题演讲的参事、馆员引经据典,畅所欲言,梳理川茶文化渊源,回顾茶馆市井生活,全力为挖掘川茶文化优势、赋予川茶品牌文化内涵、扩大川茶影响献计献策。
省政府参事涂建华重点讲了对精制川茶产业发展的思考。他用翔实的数据,向大家展示了四川作为茶叶大省,在茶园面积、产量、产值上的优势。他认为,未来精制川茶产业有两个着力发展方向——大众化和个性化。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以发展品牌农业、互联网农业、外向型农业为抓手,确保到2022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600万亩,产量达35万吨,综合产值过1000亿元。
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谭继和分析了川茶文化的十大特征,从全球化的国际表达视角总结了川茶从起源到走向世界的基本轨迹和历史过程。提出“迈入新时代,更应研究、总结和积累川茶培育人才和创新品牌的历史经验和智慧,用新的全球化视角确定川茶新的历史方位,用新的国际表达术语把川茶推广出去,把以创意为主的川茶产业发展起来。”
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学君梳理巴蜀名茶与茶文化,从巴蜀茶业源流,到巴蜀茗茶产区与茶叶生产、加工,再谈到巴蜀茶文化,最后讲到四川的茶馆文化及盖碗茶的来历。他认为茶馆“承担了有效的公共服务,充当了调解民事纠纷的平台,对于和谐亲情、敦睦邻里、教化乡民、醇厚风俗,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作为“精制川茶产业培育联系机制”和四川省新型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一直致力于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此次举办研讨会,搭建交流平台,汇集省政府参事、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和相关专家学者的力量,为精制川茶产业发展贡献真知灼见,既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也是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政府咨询机构的躬身实践。今年,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还将开展重点课题“精制川茶产业推进比较研究”调研,在充分学习借鉴福建、湖南等省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提出推进四川省茶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