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黑龙江:“笤帚车间”铺就乡村脱贫路
发布时间:2019-04-23 11:28 | 来源:新华网


       在黑龙江省明水县兴仁镇兴发村笤帚糜子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一摞摞摆放整齐的笤帚“整装待发”。加工车间内,浸泡、缠绳、套皮、编织……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在他们的默契配合下,前一秒还“散趴趴”的糜子转眼间就“变身”一把把崭新的笤帚。

  “扫地的、刷锅的、工艺品性质的都有,目前我们可以生产多种不同用途的笤帚,有的甚至出口到国外……”展示柜前介绍产品的吕兰双“如数家珍”。

  45岁的吕兰双是兴发村笤帚糜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高中毕业后,吕兰双一直在外务工。在河北唐山,他第一次接触到笤帚制作行业。“那时我了解到,当地制作笤帚的原料很多来自黑龙江,且加工之后还会卖回黑龙江。”吕兰双当时就看到了商机:“既然家门口有这条件,干嘛还绕一圈,自己就可以干啊!”

  2007年,吕兰双决定回家乡发展,圆自己的“笤帚梦”。他先是找来4位村民搭伙“试水”,开始种植笤帚糜子。“笤帚糜子对土质要求不高,虽然收割起来麻烦点,但是‘勤快一下’就克服了。”吕兰双说,收割糜子后便扎制笤帚拉到市场贩卖,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

  “笤帚销路好到出乎我的意料。”吕兰双说,从县城周边、再到其他市县,渐渐地,自己制作的笤帚越卖越远。眼看着摊子铺得越来越大,原料和人手都供应不上了。2012年,在吕兰双的牵头下,兴发村成立了笤帚糜子种植专业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共有56户村民入社,采用带地入社、农户订单、土地流转等多种经营模式,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共有笤帚糜子种植基地6500亩,年生产笤帚超过100万把,产品不但销往全国各地,更“闯进”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

  60岁的贫困户韶淑英在车间负责笤帚扎制工作。她的老伴患有脑血栓,丧失劳动能力。“我年纪大了,别的也干不了,平时和乡亲们在一起扎扎笤帚,力所能及,一年也能赚2万多元,真是帮了我大忙。”韶淑英说。

  自己富起来的同时带动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这是吕兰双一直以来的想法。目前,合作社常年雇用贫困村民20余人,人均增收8000余元。收割旺季时要雇上百人,有效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灵活就业,“笤帚车间”成了当地有名的“扶贫车间”。

  杨贵义和薛淑芬夫妇自合作社成立起就在这里干活。“以前赚点钱都靠外出打工,现在好了,守在家里干活,省心、舒心。”杨贵义说,依靠在合作社工作的收入,不光够供孩子上大学,家里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在当地政府扶持下,吕兰双还打算扩建库房和生产车间,修建食堂和员工宿舍,为乡亲们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广阔的致富平台。



责任编辑:王彪
最新文章
本月20日起 丽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 成都有家“奶奶厨房”:小小泡菜香… 美味放心吃 成都市开展餐饮安全隐… 成都大运村医疗中心和实训楼主体封… 成都都江堰水利工程“总闸门”维护… 成都双流机场试点先期机检:进境旅… 冷空气抵达 四川盆地最高气温将下… 成都经济观察|公园城市与绿道经济…
推荐文章
欧空局未来三年重点投资深空与月球… 补给舰首次接受民船补给 “随营军校”加速孵化新型战训人才 强军路上,树起“生命线”的时代标… 打造“空地一体”的战斗小组 当海军10950天,老兵第一次登上军… 北约实战部署“联合地面监视系统” 武器进口变出口 印度转型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