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法院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至死刑的毒品犯罪分子26443人,重刑率为24.11%,高出同期全部刑事案件重刑率十几个百分点。”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最高人民法院介绍了近年来人民法院打击毒品犯罪的情况,并发布十大毒品(涉毒)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包括一起“90后”吸毒人员容留未成年人吸毒的案例。
毒品的危害毋庸赘言,毒品已经成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世界性公害。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十大毒品犯罪典型案例,特别是“90后”吸毒人员容留未成年人吸毒的案例令人触目惊心。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陈国庆介绍,当前毒品犯罪重点地区问题仍然突出,一些地方未成年人毒品犯罪有增多趋势,社会影响恶劣,给禁毒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些未成年人因为心理素质不成熟,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比较低,抱着好奇、追求刺激的心理去以身试毒,结果成了毒品受害者。近年来,合成毒品及伪装型毒品不断出现,对人体的毒害更加隐蔽,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一些未成年人错误地认为吸食新型毒品是一种时髦,吸食少量新型毒品不会染上毒瘾,结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吸毒一旦上瘾,将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吸食者中枢神经受损。尽管不少“瘾君子”进了戒毒所强制戒毒,但是毒瘾反复性很强。毒瘾即使隔离戒除后,仍有大部分人会存在稽延性戒断症状,复吸率非常高,新型毒品相较于传统毒品有更强的成瘾性和危害性。合成毒品不仅伤害吸毒者,还极易引发交通肇事、自杀自残、伤害他人、暴力抗法等恶性事件,严重危害公共安全。
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各地都组织了不少禁毒宣传活动,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社会各界,都参与到禁毒行列中来,志愿者更是为此付出诸多努力。这对于营造禁毒氛围,唤回失落的灵魂,确实很有必要。但是“毒患猛于虎”,禁毒宣传应该制度化、常态化,形式多样化。对此,学校应该主动承担禁毒教育责任。
好奇、无知、错误的人生观的影响,还有坏人的引诱与唆使,是导致一些未成年人吸毒的重要原因。毒品吞噬涉世不深的下一代,加强禁毒教育迫在眉睫。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学校担负着培养人的重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决对毒品说“不”,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学校教育缺位,或者说教育者本身对毒品严重危害的问题都没有厘清,没有引起重视,又怎能让孩子深刻认识毒品的严重毒害呢?
何况,未成年人涉世不深,好奇心强,很容易为毒品所吸引、俘虏。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毒品的危害,真正远离毒品,教育部门与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来,用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把毒品的危害原原本本告诉他们,帮他们增强远离毒品的心理防护能力。同时,对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与留守儿童要倾注更多关爱。
禁毒教育事关重大,加强禁毒教育,对孩子正确引导,提高孩子对毒品的认识能力,也会增强他们对毒品的“免疫力”。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对禁毒宣传教育提档升级并成为制度常态,才能筑牢未成年人禁毒教育的防线。
此外,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吸毒人员吞云吐雾、毒品犯罪无孔不入,也给了孩子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除了禁毒宣传进校园以外,相关部门要花大气力打击毒品犯罪,净化社会环境,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创建“无毒社区”,让未成年人在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