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中国创新指数首次突破200,达到212.0(以200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8.6%,较2005年实现翻番。具体到领域,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成效指数,较之于上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中国创新指数首破200有何现实意义?衡量中国创新的具体指标表现如何?指数上升的背后,我国的创新能力还有哪些短板待补?就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持续提升
2018年中国创新指数首次突破200,增幅为2005年开始测算以来的最高。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首席统计师邓永旭认为,中国创新指数的走势表明,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创新指数的攀升,表明我国创新环境持续优化,随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成效逐步显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吕薇说,此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连续第4年保持上升势头,2016年—2019年,我国的创新指数从排名25位升至第14位,2019年比上年提前了3位。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中国创新指标体系分成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用以反映我国创新总体发展情况,通过计算创新总指数实现;第二个层次用以反映我国在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成效等4个领域的发展情况,通过计算分领域指数实现;第三个层次用以反映构成创新能力各方面的具体发展情况,通过上述4个领域所选取的21个评价指标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4个创新分领域的21个指标中,有20个指标指数比上年有所提高。其中,享受加计扣除减免税企业占比、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万名R&D人员专利授权数、百家企业商标拥有量及万名科技活动人员技术市场成交额等5个指标指数,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关注创新指数更要注重创新质量
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中国创新环境指数为225.8,比上年增长10.9%,增速较上年加快0.5个百分点。该领域5个评价指标指数全部实现增长,其中,享受加计扣除减免税企业所占比重指数大幅提升,增速达到42.9%,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科技拨款占财政拨款的比重指数继续保持回升态势,增长4.4%。
邓永旭认为,这一指数的增长得益于财政科技支出力度加大。同时,近年来我国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实施提高扣减比例和扩大企业范围的新政策,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8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达95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地方财政科技支出577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所占比重为60.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财政科技支出与当年国家财政支出之比创2015年以来的新高,为4.31%,比上年提高0.18个百分点。
“创新环境持续优化,近十年创新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助推创新能力增强。”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汪斌说,体现探索性、前瞻性和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在逐步加强。2018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首破千亿大关,较上年增长11.8%,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为5.5%,与上年持平。
数据显示,我国研发投入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我国R&D人员全时当量(R&D人员全时当量是指按工作量折合计算的R&D人员)达438.1万人年,比上年增长8.6%,保持全球第一;全年R&D经费投入达196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投入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与GDP之比)为2.19%,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我国R&D投入强度已超2017年欧盟15国2.13%的平均水平。
“创新环境改善、创新投入加大,来自于中国GDP和经济增长对于科技创新的反馈,显示了国家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视。”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讲席教授、中国创新指数研究中心副主任陈东敏直言,相比于关注创新指数,我们更应关注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如创新成效和创新产出。
2018年我国创新成效指数为164.1,比上年增长4.0%。“新产品销售占比再创新高,高技术产品出口较快增长;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1%,实现全年下降目标。”在陈东敏看来,这些指标的升降背后,是来自科技创新的强劲支撑。
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显示, 2018年,我国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为233.5万件,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达34.6万件,比上年增长5.8%。我国共发表科技论文184万篇,增长8.2%;我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为17697.4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增速比上年加快14.1个百分点……
“不仅是创新产出获得丰硕成果,技术市场也在快速发展,技术交易额不断创新高。”汪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表明技术开发、咨询和服务能力增强,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速发展。
补齐短板磨练创新耐力爆发力
中国创新指数持续上扬,若要继续提升创新指数排名,我们还需在哪些方面补短板、强弱项?
邓永旭指出,虽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但仍面临前瞻性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与挑战,尚需通过持续积累研发人财物投入、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等方式磨练并跑领跑的耐力和爆发力。
“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将来应逐步加大基础研究领域、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汪斌说,基础研究是“细工出慢活”,不仅要长期、持续、稳定地投入,还要创造宽松的环境让科学家自由探索,长期积累、潜心研究才会激发创新的爆发力。
这与陈东敏的观点不谋而合。“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攻关,将为创新产出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我国在专利授权数和发表科技论文等方面表现突出,但对创新指标进一步提升的贡献不会太大。”陈东敏直言,这些论文和专利需要找到商业化途径,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也待进一步打通。
2018年,我国企业R&D经费达到152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达到12954.8亿元,比上年增长7.8%。企业R&D经费对全社会R&D经费增长的贡献为75.9%,拉动全社会R&D经费增长9.0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6.1万家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所占比重为43.0%,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这表明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未来,国家应该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强则国强。”汪斌说。
此外,陈东敏建议,国家提倡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架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比如,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金融开放度,从而帮助中国创新指数进一步提升。